蘇制七六二野炮管不管用?且聽國軍炮兵現身說法
文/馮傑
1937年7月,全面抗戰開始,蔣介石急於獲得抗日軍援,要求蘇聯提供若干飛機、坦克和火炮。9月初,由參謀次長楊傑、國民黨中央委員張沖擔任正副團長的「實業考察團」抵達莫斯科,正式與蘇方商討購買武器裝備及聘用軍事技術人員等問題。蘇方願意供給中方二十個師的輕重兵器,其中有一項為「每師七六公釐野炮八門,共計一百六十門,每門附炮彈一千發,共計十六萬發」。
抗戰時期的蔣介石
幾個月之後,國民政府兵工署在衡陽東陽渡接收了160門野炮,據當時負責驗收的王國章回憶:「這批炮雖是第一次歐戰時的東西,但射程較遠,不過至少需要6匹馬挽拽,中國馬體小力弱,很成問題。」
M1902年式76.2毫米野炮(以下簡稱76.2毫米野炮)是俄國在20世紀初研製、裝備的師屬野戰火炮,缺點主要有二:後坐力相當大,嚴重影響發射效率;炮口火焰過於明顯,夜間炮戰很容易被發現。德國人繳獲此炮使用後認為,炮本身不錯,但「不適合陣地戰和大規模作戰」。相關研究顯示,中國獲得的160門有部分是改進型M1902/30式,性能有所突破。
蘇聯M1902年式76.2毫米野炮
1938年5月,軍政部將輸入的76.2毫米野炮編成炮兵第12、第15團、第20團以及若干軍屬炮兵營。王創燁時任炮兵第15團第10連連附,他回憶說:「我們連的3門野炮,出廠最早者1898年,最晚的1914年,炮身奇重,上坡時需8匹健騾挽拽。炮彈分1至5號,1號炮彈射程11000餘米,3號炮彈9000餘米,4號炮彈8000餘米。」
是年6月,炮兵第20團第3營配屬第71軍參加武漢會戰,在豫鄂皖三省交界的山區,與日軍炮兵進行了數次炮戰。孫家明當時是該營觀測員,在他的記憶中,「日軍用的是三八式野炮,運送雖較靈活,有效射程卻不及蘇聯76.2毫米野炮」,孫說:「日軍想要報復我們,必須將陣地向前推進一公里左右。一天,軍部通知敵炮正在變換陣地,我們立即進行炮擊,只見敵人被打得車輪飛起,軍馬亂竄。」
武漢會戰示意圖
炮兵第2團原先裝備博福斯山炮,後來亦換裝76.2毫米野炮,該團第2營防守長江三峽南津關要塞,第3連有一次發射炮彈100餘發,一舉摧毀敵機十餘架。1940年8月,董浩營長率第1連轉隸第9戰區,先後參加了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嶽麓山上的國軍炮兵曾經數度狠狠打擊進犯湘北的敵人,但是在1944年6月的長衡會戰中損失慘重,50餘門火炮隨著長沙陷落,大都未及破壞成了日軍的戰利品,其中就有11門76.2毫米野炮。
1941年春,鼎鼎大名的第74軍擴編了一個炮兵團,第1、第3營均為裝備76.2毫米野炮。1943年11月,炮兵團第3營配屬第57師保衛常德,官兵們士氣高昂,事先對城郊各個要隘逐一測定射擊諸元。16日,日軍兵分三路迫近城郊,金定洲團長一聲令下,8門76.2毫米野炮使用空炸霰榴彈,頓時打得敵人驚慌四散。
常德會戰中的國軍重機槍陣地
為了炮兵觀測更加容易,炮兵營的電話直接連到第一線班長、排長的戰鬥指揮位置,總能有效斃傷日軍進攻時的波浪狀密集隊形。11月下旬,炮兵營的炮彈消耗殆盡,金定洲指示取下瞄準鏡和炮栓,拆卸炮身後予以深埋,拿起輕武器加入步兵作戰。12月3日凌晨,余程萬師長決定突圍,炮兵營剩餘官兵跟隨行動,金定洲等人從南門渡過沅江脫險。9日,日軍開始撤退,第58軍收復常德。
由此可見,蘇聯M1902年式76.2毫米野炮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國軍裝甲兵秘史:抗戰時期的突擊軍計劃為何胎死腹中?
※李宗仁點兵,川軍和西北軍撐起第五戰區「半邊天」
TAG:說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