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圖解」206-45-鼻竇良性腫瘤
圖-1. 典型的內鏡下出現內翻乳頭狀瘤。 具有蒼白乳頭狀表面的息肉樣病變從中鼻道突出並廣泛地填充左側鼻腔。
圖-2. 在軸向對比增強的T1加權自旋迴波磁共振圖像上反轉的乳頭狀瘤。 上頜竇由固體塊佔據,通過附件口突入鼻窩。 病變表現為腦葉 - 柱狀圖形,典型見於內翻乳頭狀瘤(箭頭)。
圖-3. 在一個磁共振圖像(MRI)和一個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在冠狀平面上反轉的乳頭狀瘤。 上頜竇完全被膨脹性病變佔據,破壞內側壁並侵入右側鼻窩。 A,T2加權棘突核磁共振成像顯示了病變的腦葉 - 柱狀模式,並且允許沿病變起源的側向上頜竇壁的骨刺形成可視化。 B,CT掃描不能提供軟組織密度混濁的良好表徵,但能提供硬化骨性刺激的上視野。
圖-4. 示意圖總結了用於鼻內膜 - 上頜骨區域內翻乳頭狀瘤的不同內鏡下切除術。 A,I型切除。 B,II型切除。 C,III型切除。
圖-5. 在矢狀對比增強的磁共振圖像上倒置的乳頭狀瘤。 這個採集平面的優點是對額竇最尾部的腫瘤生長的優異評估。 竇部的上部充滿炎性分泌物(星號)。 矢狀面還可以準確評估腫瘤與前顱窩底部之間的關係(箭頭所示)。
圖-6. 示意圖總結了Schick及其同事關於鰓動脈殘餘部分青少年血管纖維瘤(JA)起源的理論。 A,在胚胎髮生期間,第六鰓弓動脈臨時連接腹側和背側主動脈。 B,隨後發生幾種血管結構(白色血管)的生理學退化並導致血管系統的確定性構型。 C,第一鰓弓動脈的回縮通過形成血管叢來進行,該血管叢通常在出生時完成。 這種結構的不完全消退可以解釋來自上頜動脈和蝶齶動脈的青少年血管纖維瘤的典型血液供應,其持續的血管與頸內動脈途徑的連接。 通過VI,六鰓動脈; ECA,頸外動脈; ICA,頸內動脈。
圖-7. 青少年血管纖維瘤。 在內窺鏡檢查中,病變通常表現為一個息肉樣血管高分壓腫塊,該腫塊從中鼻甲後面的側壁凸出,該側壁被橫向壓縮。 該陣陣完全被阻塞。
圖-8. 在內窺鏡切除術前後獲得的冠狀對比增強磁共振圖像(MRI)上的青少年血管纖維瘤。 A,預處理圖像顯示左側蝶竇和顳下窩的底壁和側壁侵犯。 在靠近上眶裂(箭頭)處顯示顱內延伸。 B,手術切除後獲得的MRI顯示沿蝶竇外側壁實體組織(箭頭); 缺乏對比度增強提示殘留瘢痕組織。
圖-9. 軸位T2加權自旋迴波磁共振圖像上的青少年血管纖維瘤。 病變侵入左側眶尖(OA),左側蝶竇(箭頭)的側壁被完全破壞,頸內動脈(ICA)被包裹。 在右側,骨屏障(箭頭)仍將病變與頸內動脈分開。
圖-10. 冠狀面計算機斷層掃描的骨瘤。 巨大的象牙骨瘤顯示在右側篩骨上,侵犯了嵴和篩板並侵入了前顱窩。 右側眼眶未被侵入,和薄紙板仍然可以被檢測到(箭頭)。
圖-11. 冠狀CT(CT)掃描顯示前幕骨樣骨瘤,顯示混合CT圖像,在前篩竇呈象牙狀,而在額竇中呈海綿狀。
圖-12. 冠狀面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右篩骨骨瘤,顯示典型在海綿體變異體中見到的毛玻璃密度。 病變毗鄰前方凹陷,通暢(箭頭)。
圖-13. 在冠狀CT掃描中,可以看到大篩骨骨瘤侵入眼眶並取代視神經(ON),上斜肌(SO)和下直肌(IR)。 象牙變體的特徵是密度高且相當均勻。 通過內窺鏡方法切除病灶。
圖-14. 軸向(A)和冠狀(B)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大的右額骨骨瘤。 鑒於前後徑較大,病灶與周圍壁之間存在最小的剩餘空間,可通過Draf III手術完全切除。
圖-15. 在該冠狀計算機斷層掃描中,左側額竇的最外側顯示了象牙骨瘤。 病灶距離額葉凹陷(箭頭)較遠,由大型鼻甲細胞(星號)縮小。 骨瘤採用內鏡入路與骨塑性額竇切開術的組合管理。 IOC,眶下細胞。
圖-16. 小葉型毛細血管瘤出現在冠狀對比增強磁共振圖像上,作為一種大型篩骨病變,鄰近前顱窩的軌道和侵犯。 病變的顱內部分的銳邊和微妙的硬腦膜增強提示硬膜外侵入(箭頭)。
圖-17. 冠狀位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纖維發育不良。 擴張性病變可見於右篩,混合密度模式包括鈣化,磨玻璃外觀和低密度區域。 這種模式反映了取代正常骨骼的纖維組織的不同程度的礦化。 紙板中斷(箭頭),但眼眶不被侵入。 篩板增厚並顯示毛玻璃圖案(箭頭),提示纖維發育不良。
圖-18. 這種良性神經鞘瘤出現在內窺鏡檢查上,是一種完全充滿左側鼻腔的大型息肉樣腫塊。 病變表面上的毛細血管網路可能提示診斷為高血管化的腫瘤。
圖-19. 良性神經鞘瘤在矢狀T2加權自旋迴波磁共振圖像上。 一個大的高信號質量消除了鼻腔,並突入蝶骨和額竇。 篩狀屋頂被侵蝕,冠不能被識別。 伴隨著軟齶的血管瘤也是可見的。
上期: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圖解」206-44-真菌性鼻-鼻竇炎
參考:Cummings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6E
※6種方式來阻止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圖解」206-43-急性鼻-鼻竇炎的發病機制、治療及併發症
TAG:丁香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