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陸遜首創一成語勸諫,孫權不聽,結果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陸遜首創一成語勸諫,孫權不聽,結果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陸遜傳》,時間是在東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分別為陸遜和孫權。先來看看原文:

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咨遜,遜上疏曰:「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今兵興歷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又珠崖絕險,民猶禽獸,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眾。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

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陛下承運,拓定江表。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之本業,而干戈未戢,民有饑寒。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權打算派遣部分軍隊攻取夷州和朱崖,事先諮詢陸遜的意見。陸遜表示:「臣認為全國尚未平定,正需百姓的力量成就大業。瑞金戰事持續不斷,人口損失巨大,陛下憂勞思慮,廢寢忘食。如今又要到前往遠方謀取夷州來成就大事。臣經過反覆思考,看不出此舉的好處。不遠千里謀取疆土,風險難測,勝負難料。士兵換了環境水土不服,筆芯導致疾病肆虐。如今派遣軍隊前往荒蕪不毛之地,獲利不但卻會損失慘重。

加上朱崖地勢繼位險要,那裡的人如同野獸般愚昧野蠻,即使得到那裡的人也不足以幫助我們成就大事。以江東現有的人力,已經足以謀取大事,只需要繼續積蓄力量,然後再行動而已。當年桓王(孫策)草創東吳之時,士兵不足五百,卻開創了大業。過去承受天命,開拓平定了江南。我聽說治理亂世討伐叛逆需要憑藉軍隊的威力,農桑耕織,豐衣足食,是普通百姓的本業。然而戰爭並沒有停止,百姓還在忍飢挨餓。臣認為應當養育士民,減少他們的賦稅,讓他們同心協力,那麼黃河、渭水流域即可平定,天下統一就指日可待了。」

不過,孫權並沒有聽從陸遜的意見,派軍征討夷州,結果所得到的利益還比不上所蒙受的損失。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陸遜在奏章中所提到的「得不補失」,該成語和「得不償失」的意思一樣,指所得到的利益還比不上所蒙受的損失。這也是陸遜為後人留下的成語之一。

孫權出兵夷州,為的是獲得那裡的人口資源。不過,由於該地距離東吳較遠,且需要遠渡重洋,跨海征戰,故此遭到了陸遜的反對。不過,孫權並沒有聽從陸遜的勸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萬多名將士出征,最終雖然帶回了數千人,卻損失了七、八千人,可謂是得不補失。後來連孫權都感到非常後悔,將責任推到了衛溫的身上,將其處死。

不過,令孫權和陸遜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次遠征的失敗,卻第一次將夷州與中國聯繫到了一起。自此次遠征後,東吳士民開始移居夷州,大陸與夷州的交往日益頻繁,最終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便是眾所周知的寶島台灣。

參考書籍:《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孫權一半女兒居然自帶克夫命,周瑜之子不幸中招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曹操和孫權懼怕, 劉備和諸葛亮驚喜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