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諾曼底登陸中這款發揮巨大作用的登陸艇竟是「抄襲」自日本人的設計
(文章來源:兵工科技)
圖注:在博物館內展示的希金斯登陸艇
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此戰吹響了盟軍在歐洲戰場反攻的號角。這場登陸戰中有一款叫希金斯登陸艇的裝備發揮了巨大作用,它在戰時運送的兵員和物資比其它型號的登陸艇的運送總和還要多。不過很多人不知道,這款大名鼎鼎的登陸艇實際上是「抄襲」自日本人的設計!
「莽漢」登場
希金斯登陸艇在二戰取得巨大成功,很多人將其歸功於該艇因之為名的傑克遜.希金斯,美國新奧爾良的一個木料廠/船舶工廠的老闆。然而實際上該艇的最初想法卻來自美國海軍陸戰隊一位人送外號「莽漢」的克魯拉克中尉,而他則是受到了日軍同類裝備的啟發。
1937年初的美軍聖克萊門特演習中,這名24歲的中尉負責管理6條登陸艇。這種登陸艇其實和漁船無異,當克魯拉克看到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隊員翻越高高的側舷,跳入沒過他們頭頂的海浪中時,他就覺得肯定得找出更好的辦法才行。
不過克魯拉克沒有更多時間可以考慮這個問題——他在1937年4月奉調前往上海,在那裡擔任海軍陸戰隊第4團的助理情報官。4個月後,淞滬會戰爆發,中國抗日戰爭全面升級,陸戰4團忙於維護美國在上海租界的利益,而克魯拉克卻意外獲得了繼續追逐他那兩棲登陸艇夢想的機會。
圖注:希金斯艇的最初建議者克魯拉克
從滬會戰中得到的啟示
淞滬會戰激烈地進行著,克魯拉克從自己的情報渠道得知,日軍即將在杭州灣登陸,從側翼包抄大上海地區。克魯拉克立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到場觀摩日軍的登陸。
日本軍艦在距岸邊幾百米遠的地方開火,然後運輸船開始放下登陸艇,克魯拉克就在那時下令自己所在的拖船靠近。他的拖船緊緊跟在登陸艇之間,克魯拉克記錄下日本登陸艇的速度和外形,他的攝影師則不停地拍照。
當天晚上,克魯拉克寫出了日軍杭州灣登陸作戰的技術報告,並發回國內。這份13頁的材料包含大發艇的特寫照片、工程圖和草圖,文字部分是儘可能詳細的技術規範,包括艇身材料、製造細節、外形尺寸、兵員載運量等等,克魯拉克還提到了這種登陸艇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美國海軍應該如何改進的建議。
會晤希金斯
1941初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北卡羅萊納的新河實施了一次登陸演練。舊式登陸艇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使得克魯拉克的提議受到重視。當年3月克魯拉克去奧爾良和當地的造船者——希金斯會晤。
在一個月之內,希金斯和克魯拉克合作的產物就在龐恰特雷恩湖進行了測試。希金斯登陸艇剛剛超過11米長,艇寬3.4米,由1台225馬力柴油機驅動,以9-12節的速度在水面上前進。每艘艇可以容納一個36人的排,一輛吉普車,或者總重3600千克的裝備物資。它類似駁船吃水很淺(艇尾0.9米,艇首0.6米),這個特性讓它能夠一直進至海岸線,艇尾底部的一個半通道設計能夠保護內置的螺旋槳免受沙子和其他碎片的破壞。
鋼製艇首可以迅速向下打開而成為上岸跳板,理想情況下,希金斯登陸艇從放下登陸人員到後退,再掉轉方向,全程只需要3-4分鐘。
圖注:諾曼底的經典照片之一,這個角度很好展示了希金斯艇打開的艇首
結語
如前所述,克魯拉克的設計和希金斯的製造實際上是「偷師」日本人。毫不誇張地說,希金斯登陸艇確確實實地為這場戰爭賦予了新的面貌。對此,艾森豪威爾評價道,「假如沒有希金斯的登陸艇,我們不可能在任何一處海灘上登陸。戰爭的整個策略和進程也將會完全不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兵工科技
※中國火箭喜獲科技大獎,這次為什麼頒給了長征家族中的這個「小兄弟」?
※中國海軍走向藍水的輝煌歷程
TAG:兵工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