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漲15倍軍費,吞了兩國卻仍捉襟見肘:希特勒為何選在1939年開戰

漲15倍軍費,吞了兩國卻仍捉襟見肘:希特勒為何選在1939年開戰

原標題:漲15倍軍費,吞了兩國卻仍捉襟見肘:希特勒為何選在1939年開戰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給德國以嚴重的打擊。1933年,希特勒就任總理。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納粹黨並無良策,它繼承了上屆政府的製造就業計劃。所不同的是,希特勒為製造就業計劃確立了一個指導思想,在1933年2月8日的內閣會議上,他說:「以下5年要致力於德國人民的重整軍備工作,國家的每一個製造就業計劃都必須從這一立足點上來判斷:它是恢復德國人民的軍事力量所必須的嗎?」


1934年9日帝國銀行行長沙赫特(上圖)推出「新計劃」。「新計劃」實行初期,不僅使德國得到了國際收支的平衡,而且大大有利於軍備生產。在這一時期,軍備從隱秘走向公開,但這一時期經濟的主要任務還是克服危機,解決失業問題,所籌措的軍費仍然不能滿足軍方日益增長的需要,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外匯和原料短缺問題。



1936年對第三帝國來說是一個轉折性的年頭。隨著陸軍進駐萊因蘭,《凡爾賽條約》加在德國軍事上的限制最終成為歷史。失業人數大減,經濟得到恢復。正是在這一年,德國的戰爭準備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德國陸軍需要41個師,再加上空軍擴軍。需要兩倍於1935年所需的原料,而這根本是德國的經濟不能承受的。因此沙赫特和希特勒的分歧出現了:沙赫特是想通過經濟掠奪來實現重整軍備,而希特勒則是通過侵略來解決經濟問題——以戰養戰。


因此在1936年,希特勒四年計劃(1936—1940)秘密備忘錄應運而生。備忘錄一開始便聲稱面對當前嚴竣的經濟形勢,放慢重整軍備的步伐是決不允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自給自足,德國要儘可能地生產自己所需要的原料,要大力發展合成橡膠、鐵礦和油脂的生產。自給自足只是一種短期的解決辦法。長期的解決辦法是取得生存空間。備忘錄最後表示:德國的武裝部隊和經濟必須在四年內做好戰爭的準備。



通過一系列措施,德國軍費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33年的軍費為19億,1939年的軍費更增至300億,軍費增長了15倍。從1933年3月到1939年3月,第三帝國花在軍費上的費用相當於英法總和的一倍半。此外通過吞併奧地利、捷克,也增加了自己的實力。例如捷克就讓德軍重炮數量增加了一倍,增加了600輛坦克和750架飛機。


然而德國的實力畢竟有限。在軍備上,德軍無法拉開與主要對手特別是英法的優勢。例如德軍坦克數量處於劣勢,飛機的產量也被英國趕了上來,而海軍和英國相比就差的更遠。而在原材料上,希特勒提出的自給自足根本無法保證。例如1939年德國依然有66%的石油,60%以上的鐵礦石,80%的鋁礬土,30%的橡膠等戰略物資需要進口。相反,1939年的德國只有5億帝國馬克,根本沒有足夠的外匯和黃金儲備來購買原材料。因此,留給此時希特勒的只有他設計的一條路——侵略


德軍侵入波蘭,侵入了北歐,侵入了西歐,繼而侵犯蘇聯。德國通過蓄謀已久的偷襲和快速進攻,取得了巨大的戰果。然而面對國土遼闊、抵抗堅決的蘇聯,德國經濟實力的弱點最後暴露無遺。相反,蘇聯、美國在人力、工業生產能力上的綜合優勢越來越突出,這已經註定了德國納粹政權的最終覆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諍聞軍事 的精彩文章:

俄媒選出世界四大攻擊機:中國強-5、殲轟-7無一上榜
22歲美女軍營「耍寶」開坦克:韓國軍隊為徵兵又來「美人計」?

TAG:諍聞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