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不直說」這件事到底會帶來多少麻煩?
GIF
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本身就是難事,
更何況文化決定了誰也不願當壞人。
GIF
和他人交流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難事。在好奇心研究所一項名為「如果學校開設人際關係課堂,你都想學到些什麼?」的開放式調查中,得到最多贊同數的答案是「社交恐懼是怎麼一回事,不想和大家打成一片是不是也很正常?」,比排名第二的高出近一倍。
對話是雙向的,在說話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對方的話怎樣理解。日常中,對什麼人說什麼話、在什麼環境說什麼話都需要靈活處理,在這個度不好把握的時候,大家通常會覺得更委婉的表達方式是不會出錯的安全選擇。不過經常地,對話雙方對「什麼情況下該怎麼說」的理解有偏差的時候,問題就來了。
關於這件事的其中一個方面,台灣媒體《經理人》介紹了一組概念。文章里說,比較直接的文化傾向使用「強化詞」表態,比如絕對、完全;不直接的文化會使用「弱化詞」來減輕表態時候情感的強度,比如有一點、略微。但在跨文化環境下這樣的語言使用區別可能會造成誤解。比如在老闆說「我建議你再想想」的時候真的以為只是個友善的建議,但老闆的真實意思是「趕緊把方案整個換掉,否則就別在這個公司幹了」。
前不久,我們也發起了「關於『委婉說話』這件事,你都經歷過哪些困擾?」的調查。結合投票結果和評論區反饋,我們發現「有話不直說」帶來的麻煩大體上有這些:
低估了別人的「委婉說話」力
被同學同事(特別是臉上略帶猶豫地)說作品「還行」的時候最好改改再交,他們說「太厲害了」的時候,也別預期一定會得到老師和客戶的讚許;
同理,和朋友逛街買衣服,他們被你問了才說「挺好看」的時候,也要三思而行;
老闆約談說「你要稍微加點油」,兩周之後被告知試用期沒過,後來從同事那裡知道,被約談本身就情況不妙了;
找工作聽到「回去等通知」,三天之後還沒通知的話,就接著投簡歷吧。
「不願當壞人」帶來的麻煩事
收到朋友發來的毛絨玩具圖片,一點不喜歡還敷衍說好可愛,生日的時候打開朋友送的禮物,看到了實物版;
遇到「私教課要不要續一下?」類推銷的時候,心裡想的是教練水平有點差,卻只敢說自己最近手頭緊,被告知「那可以先續兩節嘛」,聊天再次陷入死局;
會議室開會被同事問「介意我抽煙嗎」之類問題,心裡介意卻脫口而出「還好」,對方不僅心安理得地覺得「還好」=「不介意」,而且覺得你「以後每次也都不介意」。
GIF
捅破窗戶紙?誰都不喜歡,算了吧
分手也想著不要傷害到別人,繞來繞去,最後實在摒不住的時候,已經到了沒法心平氣和解決問題的階段;
實習生交過來的文案總是頓號逗號弄錯,想著也不是大問題每次看的時候順手改掉吧,一改就是幾個月;
覺得大雨天出門聚會不值得,又不忍破壞大家提前幾天訂好餐廳的興緻,一邊說「今天天氣不太好呢」一遍盼著能有其他人挺身而出說「咱們先別聚了吧」;
每次聊天話題說差不多的時候都發表情包,經常來回兩三輪,收藏里能夠應付這種尷尬環節的表情經常不夠用。
關於這類人際關係問題,大家確實有很多困惑。一方面,精準地傳達意見並理解別人要說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人人都不想唱黑臉的文化環境依然存在。比如前面提到的抽煙那件事,評論區有讀者表示,感覺這種問題基本就跟「我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一樣,語境決定了你要是說「不」就會很突兀,甚至「架不住對方問的時候火都打著了」。對本來就不愛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人來說,事情變得難上加難了。
對於比較熟的人,如果你已經知道 ta 的說話習慣,可以根據情況對自己聽到的說法做個腦內換算,而對於不太熟的人,溝通的時候就需要盡量確認雙方已經明白了各自的想法。自己表達的時候也是,假如面對推銷確實不想買,就乾脆堅定一些拒絕,不要浪費自己和導購的時間。除此之外,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最需要清楚的是,提出不合理要求的一方才是那個「壞人」,「說不」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你怎麼看你朋友圈裡的那些自拍照?
(END)
-題圖、插圖來自:The Simpsons-
- 與有氣質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致你爸媽:關於單身狗的6個新發現
※再給我一顆麥麗素,我還能演
TAG:好奇心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