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掉泡沫:加密貨幣對點Com
加密貨幣也許正在泡沫中,但還遠沒有到頭
與 Nir Kabessa 合著
譯者註:
本文譯自Noam Levenson(EdenBlock網路的聯合創始人和CEO,分散式賬本技術領域的寫作者、研究者和投資人)於今年2月19日發表在Medium上的文章,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theblock1/popping-the-bubble-blockchain-and-cryptocurrency-7130156f91b2】。
本文標題中的「點Com」,指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這在美國也被稱為「Dot-com bubble」,即點Com泡沫。本文對所謂的泡沫做了概念性的解釋,隨後對當下的加密貨幣泡沫和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進行了比較分析。我本人作為加密貨幣的擁躉,對文章中的大部分觀點都很贊同。本文也可以看作是一篇理性的分析當前加密貨幣市場的科普性文章,值得一讀。
本文刪除了原文中的一些不影響理解的插圖。
泡沫。在三歲生日之後,我還從沒有這麼頻繁的聽到這個詞。它成了每個幣圈投資者的氪星石(意指致命毒藥,譯者注),談加密貨幣時通常的會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以及CNBC(即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美國NBC集團擁有的全球財經有線新聞台,是全球財經媒體的佼佼者,譯者注)所喜歡的時髦詞。記者們談起這個話題都會做出一臉的茫然無措的樣子,並加上免責聲明「我們實際上也不知道我們在談論什麼」。
每當我聽到某人聲稱加密貨幣在泡沫中時,我都會與要頂撞他們的衝動進行鬥爭,就像聽到某人在極其錯誤的引述我所喜愛的電影。大多數對泡沫的斷言,都缺乏對區塊鏈、比特幣或泡沫的正確理解。儘管這就像CNBC的記者們簡單的戴上眼罩扔飛刀,妄圖擊中靶心一樣,但這些對泡沫的論斷也是有一些事實依據的。
首先,對泡沫的定義:「以大大超出資產真實價值的價格或價格區間進行資產交易。」
這裡我將使用兩個維度:投機和應用。我們推斷一種資產會有哪些用途,通常會與它們的實際應用相對比。那些最大的泡沫,總是在潛在的問題非常龐大的時候發生。這構成了投機和應用間最大的差異。這就是為什麼一種新的關於取消頭戴式耳機技術的議論大概不會導致泡沫的產生。這種技術的應用是非常清晰的——來掩蓋飛行中的嬰兒哭聲,因此沒有太多投機的空間。我們可以基本上假定關閉當前的頭戴式耳機企業就好了,而且,這種技術隻影響這個企業,所以它會導致的問題也就很有限了。
現在讓我們考慮下國際互聯網(Internet)在其產生初期的情況,或者當下分散式賬本技術(即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ies,DLT,一個包括了所有諸如DAG、HashGraph之類的分散式賬本技術的術語)的情況。(這裡的DAG,指一種基於Directed Acyclic Graph,即有向無環圖的數據結構的分散式賬本技術;HashGraph是一種新的基於圖數據結構存儲數據並達成共識的分散式賬本技術;它們都是與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不同的分散式賬本技術。下文中,將把分散式賬本技術統一簡寫為DLT。譯者注。)國際互聯網曾經威脅過企業的生存,現在則已經在事實上使幾乎所有企業得到了發展進化。如今,DLT也有一樣的潛力。它在從點到點支付、財務和物聯網,到健康管理、合約以及供應鏈等領域擾亂著現有的企業業務;並且已經具有了真實的潛在可能,只是還沒有成熟的應用出現。這就為大量的泡沫創造了環境。所有人都可以隨意的推斷,沒有方法反駁。你告訴我一個烤麵包機會引發自動化工廠的革命性改變,我會把這稱為無稽之談。像烤麵包機這樣的技術根本做不到什麼,所以那些投機就無從發酵。但如果你告訴我DLT會擾亂航空製造企業,並講出有說服力的理由時,我無法反駁你。
不可否認,我們確實在泡沫中。
這將我帶入到對以下幾方面的思考。每個泡沫的關鍵屬性:
大規模的、廣泛的對傳統模式的擾亂
極少數的現實應用
一種沒有價值基礎的資產——難以估價
那些新興的理論化的DLT應用,只會激勵出更多的投機。然而最終,產品化的應用會真正開始。挑戰會產生,攪局會變難,遷移則更加艱辛,應用的實施也會戲劇性地出現。但因為推斷(期望)被設定的太高,應用則不可避免地落到低位。當事實可以證明,應用永遠無法達到推斷的高度的時候,市場就會以非常激烈的方式來糾正之前的錯誤;於是,泡沫就破了。
然後就變得一文不值了
我們正在談論的是互聯網泡沫、大蕭條、第一天開車出事故這樣的事情。當推斷突然遠低於應用水平的時候,市場會劇烈地跌落。會突然變成完全的低估。這會保持幾個月,然後那些最強的公司會開始引領市場從餘燼中反彈。
不過,這並不是說我屬於那些持「泡沫觀點」而不進行投資的人,這不是我的意見。我們一直處於泡沫之中。實際上每個市場都是一個從泡沫產生到破滅的循環。即使是價值18.5萬億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一樣遵從這樣的循環,當關於未來美國經濟增長的推斷產生時,事實也必須要能最終趕上。而當市場預期超過現實,泡沫就會產生;當實際情況沒有達到預期,市場就會暴跌。這當然是不必要的瘋狂,就像我們在加密貨幣領域看到的40%跌幅,但事實上泡沫其實是投資領域的一個很自然的組成部分。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真的在泡沫中嗎?或者更確切的說,泡沫會變到多大?如果我們要考慮那些攪局性的技術的自然進化,那麼我們必須明白,每個巨大的超前投機,都將產生一個對等的暴跌。從17世紀的鬱金香泡沫到15年前的互聯網泡沫,這些崩潰都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問題就成為,我們能從過往的泡沫中學到什麼,這些經驗能在多大程度上指引我們在加密貨幣市場中的行動。
哲學家George Santayana曾說過:「不記得過去的人,總會重蹈覆轍。」 而Peter Lamborn(全名Peter Lamborn Wilson,當代哲學家,譯者注)也說過,也許更恰當:「那些理解歷史,卻看著其他的那些傻瓜去重蹈覆轍的人,會受到譴責。」
由心理因素而導致的大規模投機性購買,體現了真正的人性,這無關乎時間周期,也無關乎資產本身。魚兒們會去游泳,鳥兒們總要吃食,人類則必然會進行投機性的購買。基於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探查歷史上的那些泡沫,從而理解當下的加密貨幣泡沫。理解那些原因,理解那些結果,理解那些徵兆,然後你就可以更好地預判其發展軌跡,成為讓「大空頭」得逞的那個人。(這裡的「大空頭」,指的是201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The Big Short」,講述了一個2007到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泡沫經濟時期發生的故事。譯者注。)
這裡需要明確一下,我的意見並不是圍繞比特幣的。如果你還不理解比特幣和其他分散式賬本技術的區別,請閱讀下這篇文章(譯註:這裡是本文作者的另一篇文章【Beyond Bitcoin: Why Ethereum Could Change The World】的引用,因為發表在medium上的原文國內無法訪問,所以去掉了鏈接;但我後續會將此文也譯出,供大家參考)。比特幣的價值是很有限的。在緩慢的交易確認和昂貴的交易費之下,比特幣本身又不具備更多的功能性(實用性);在沒有功能性的條件下,比特幣的價格嚴重依賴於人們對其價值的感覺。DLT則與其相反,它們有嚴肅的潛在應用可能(意指他們都有具體的在某個業務領域的應用價值,譯者注)。由於本文是圍繞著加密貨幣的投機和應用來討論的,所以我們會聚焦在DLT項目上,而不是比特幣。
每種技術的應用遷移都遵循相同的曲線:
技術應用遷移曲線(圖中所示的幾個區域,從左到右為:革新者、早期遷移者、早期主流人群、後期主流人群、落後者。)
這是我們所知的技術應用遷移曲線。它可以直接聯繫到我先前關於投機和應用的討論。通過革新者、早期遷移者和早期主流人群遷移過程帶來的上升是由投機所驅動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越來越多主流人群的加入,對實際的實現和應用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挑剔,當實際的實現無法滿足更大量的投機的時候,崩潰就開始了。
17世紀30年代荷蘭鬱金香的爆髮式增長,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根據歷史賬目估計,當年的鬱金香價格在4個月內增長了2000%,隨後暴跌99%。在上世紀80年代,由日本經濟的飛躍式增長所引起的刺激效果,最終導致了巨大的投機行為。引用自Investopedia(著名的投資百科網站,網址:【https://www.investopedia.com】,譯者注)的資料:「在房地產泡沫達到頂峰的1989年,僅東京Imperial Palace區域的地產總值就超過了整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產總值。泡沫在隨後的1990年初破滅。」這就是我們所知的日本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
但作為對比,最具相關性的泡沫還是我們通常所知的上世紀90年代的點com泡沫,它在隨後的2001-2002年間破滅。
到了新千年,國際互聯網正在改變世界的事實已經很清晰了。它開始擾亂所有企業的固有業務,並將它們引入了一個基於點到點連接的新的經濟模式,一種新的經營方式;聽起來熟悉么?應用程序支撐起了所有的推斷以及更多。它大概是自工業革命之後最具顛覆性、革命性的技術發展,有些東西甚至稱得上是更加偉大。儘管它取得了開創性的、突破性的成功,但暴跌依然發生了。
讓我們倒回22年。在1999年,你是一個精明的投資人,對互聯網革命充滿激情。當時最大的6家公司市值達到1.6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的20%,你仍然會被你的朋友嘲笑為投資了新的「傳真機」的傻瓜而已。你知道只要你付出應有的勤奮,你就會找到黃金般的點com公司來投資。一天,一個名字進入了你的雷達。它符合你的所有必要條件:強大的團隊(Borders Books的兩位創始人)和有影響力的金融機構背景(Sequoia Capital和Benchmark Capital——後來是Goldman Sachs)。這家公司就是WebVan,一個在線食品雜貨店,承諾30分鐘交貨。在它們1999年ICO的時候,市值從3.75億美元很快膨脹到12億美元。太樂觀了?瘋狂么?聽起來熟悉么?隨後在2001年7月,其股票價格從30美元暴跌到6美分,WebVan在一天之內就損失了7億美元。(Borders Books是美國的著名出版公司,於1971年成立,2011年破產;Sequoia Capital就是紅杉資本,與Benchmark Capital都是著名的初創企業投資機構,都有很多成功的投資案例;Goldman Sachs就是高盛,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譯者注。)
點Com崩盤
總體而言,大約5萬億美元在2000到2002年間被蒸發,25家數字化交易市場消失。悲哉。僅有50%的點Com企業在泡沫破滅後活了下來,初創企業們在華爾街和矽谷屍橫遍野。並且,認為互聯網的價值根本不值得哀悼的觀點更加令人沮喪。
哪裡出了問題?
時至今日,在無所不在的網路聯繫和無縫的體驗下,很難想像互聯網和其中的眾多應用也曾經如此難以耕耘出一個廣泛的用戶網路。但在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還只有小規模的使用,某某某.com開始在到處冒出來。把 「點com」 放進你公司的名字就足夠讓你獲得IPO明星市場的黃金門票了;更不說那必然的幾百萬美金。
Pets.com、WebVan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流星們層出不窮。投機增長地太快了,失去了其最根本的價值:用戶屬性。對它能做什麼的投機,突然被它曾是什麼的意識所取代。在長跑中,投機所導致的過分高估毀掉了很多企業。企業需要對現實的應對,它們需要壓力和阻礙——IPO之後直接達到5億美元估值不會將企業引向成功。
不幸的是,糟糕的監管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所有人都逃不過暴跌。納斯達克、亞馬遜、蘋果都是一樣。
在這次暴跌中,蘋果的股票僅僅9個月就從4.95美元每股降至1美元每股。
更長期地來看蘋果股票的總體走勢。圖中箭頭所指就是上圖中的點Com暴跌。
亞馬遜的降幅則更加驚人,從1999年的85.06美元跌到2001年的5.97美元。當市場矯正來臨的時候,沒有人是安全的。
同樣還是不同?
所有人都在對點com和加密貨幣做比較。它們都是源於一種有前途的、很難正確評估的新技術。就像我們先前談到的,泡沫就是泡沫,無論什麼資產。然而,遊戲規則已經變了。2018年不是2000年。我們能夠把點com泡沫作為可行的衡量標準么?DLT的未來真的就像互聯網一樣么?還是讓我們來探察一下這兩個巨人間的關鍵區別吧:
過山車
如果點com泡沫是你最喜歡的迪斯尼樂園過山車,那麼數字資產市場就是你可以「玩兒一整天」的彈弓。區塊鏈市場比其他任何市場的波動都快,它更加變化無常,改變生活的收穫和毀滅性的損失並存。
區塊鏈就像德克薩斯,在那裡,所有東西都是巨大的,甚至包括失敗。即使是WebVan的毀滅日7億美元的損失,也難以描述幣圈中一些最大的失敗者的窘境,比如今年1月8日瑞波幣(Ripple)暴跌25億美元的那個雨天。
瑞波幣的劇烈波動
這些價格波動是很多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它是投資者進入加密貨幣的入口,並且在互聯網中發出了巨大的需求信息。這創造了一個使加密貨幣劇烈波動的完美風暴。另外,過多的中心化的和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使瘋狂的套利和操縱成為可能;因為在區塊鏈領域,幾乎沒有成熟的規則來限制內部交易和市場操縱,也無法確定哪些操作是發生在遊船上的惡意行為。一個百萬富翁可以輕易地在24小時內,用10萬美元造成區塊鏈的500萬美元市值變動。大鱷們對這些小錢並不陌生,一般的業餘投資者則無從判斷這是人為操縱還是市場觀點。
世界性
哈弗的捐贈不會是以數字資產的形式,你父母的退休金也一樣。今天的投資者們,不是那些經驗豐富的金融機構投資者;他們年輕、缺乏經驗、投機性強、會快速致富。在上世紀90年代納斯達克的發展時期,投資行為僅僅由股票經紀人和機構投資者所進行;但伴隨著加密貨幣的產生,所有人都可以參與了。你只需要一個能接入互聯網的設備。即使是巴基斯塔的牧羊人也能成為一個加密貨幣商人。山區的牧羊人和對日常交易的渴望是怎樣的一種比較啊?
這些投資者在7乘24小時地盯著他們的投資組合,實時接收twitter上的更新。他們並不理解他們投資的技術。互聯網提供了在互聯網出現前所令人難以置信的市場信息更新能力。很多時候,這種信息都會極大的誤導投資者。也有些時候,你會從大騙局中增長經驗。這樣的結果就是恐慌性的拋售經常會發生,因為大家害怕情況的失控。緊跟在巨大的逃離行為之後的就是遠超2000年前納斯達克狀況的大崩盤。
但這也意味著,加密貨幣的泡沫會使點Com泡沫相形見絀。納斯達克在2000年3月達到了5.048萬億的高位。但這個高點被擺在投資者面前的簡單障礙所限制了,被當時遇到的快速、大範圍的分享信息的困難所限制了,也被當時北美對點com投資的巨大收緊所限制了。而對於加密貨幣來講,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通過他們的資金和智能手機參與進來,這意味著隨著全球範圍對DLT價值的理解,5萬億恐怕都是非常小的預期了。
但我們必須承認,預測這樣一個泡沫的頂端是愚蠢的。我們應該專註在識別那些明顯的「警告」。這裡是一些可供參考的指示:
大量的媒體已經開始關注比特幣以外的DLT、潛在應用和關聯項目。這表示人群中的更大部分會開始意識到這種技術之下所蘊含的東西——這與現今的狀況將大不相同。CNBC已經讓這點快速地成為現實了……
金融機構資金的湧入:對沖基金、養老金、個人存款。這會導致戲劇性的市值增長。
那些已經開始運轉的區塊鏈產品已經實際地支撐了很多網路用戶的使用。很明顯,我們一旦進入這個發展階段,現今的很多項目都將無法再按預期成長。而第一個失敗的區塊鏈項目必將產生滾雪球般的效應。
由成熟企業所提供的私鏈、中心化的區塊鏈(即區塊鏈中的所有節點都中心化地由一個公司或組織所掌握,譯者注)大量的湧現。這將會證實很多先前的預測,去中心化的DLT解決方案事實上會被由成熟的、傳統的企業所開發的他們自己的私鏈方案所取代,而不是通過去中心化的、基於代幣的平台所實現。(這裡是說,新興的基於公鏈的某種具體業務解決方案,會被目前事實上的業界巨頭企業所提供的它們自己的私鏈方案所取代。譯者注。)這也會導致我們需要重新評估區塊鏈到底是什麼的問題。
總體市值達到5萬億到10萬億之間。很快達到這個大分水嶺的事實是值得擔心的。 然而,理解創造泡沫的加速度是什麼更加重要,而不是去單純地考慮市值。 一個戲劇性地崩盤往往會跟在快速的增長之後。
應該看到,大量的公共媒體還並不理解DLT,這就支持了我的論斷,我們現在已經接近泡沫的頂端了。整個世界才剛剛開始將比特幣合法化,讓大眾理解區塊鏈的真正價值還需時日。在這個期間,加密貨幣會繼續保持極大的波動性。但其總體趨勢仍是向上的,當市場前進到頂峰的時候,也必然會發生回落乃至崩盤。
如何區分上周的暴跌和終極的「泡沫破裂」?也許它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數字資產市場會繼續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直到實際的應用遷移帶來的穩定。上周的崩盤,也許是我們看到的最戲劇性的一幕。但我認為,最值得注意的區別是:上周的崩盤,並不是資產本身的任何變化導致的,它完全是源於投機行為和市場本身的不確定性。我認為終極的崩盤將會是源於資產本身的基礎屬性的變化。這將可能是由那些DLT企業出於經營困難或者落地障礙而停止開發所引起;也可能由那些市值前列的項目所爆出的安全缺陷所引起(IOTA,或其他人?)。(這裡指的是IOTA項目近期爆出的基礎傳輸協議漏洞,在業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質疑的事件。譯者注。)不管怎樣,我認為在崩盤的影響下,很多先前的區塊鏈項目會死掉,我們也不得不將接受一段沒有後續發展的漫長時期。
結論
當然,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可能會違背所有的預期、所有的歷史模型;區塊鏈可能會使所有的企業得到進化並且不會出現像影響了本世紀前十個年頭那樣的崩盤;區塊鏈可能會成為現今的普通股本市場的競爭對手;去中心化也可能會戲劇性地、成功地從根本上改變企業、項目的發展方式,改變人們看待市場的意識形態。這些都是可能的,但我對此持懷疑態度。我們可以來玩兒一個勇敢的新遊戲,但我們也有很多源於先前的玩家和遊戲的經驗需要學習。
數字資產和分散式賬本技術(DLT)會極大的改變我們的世界,但要走的路還很崎嶇。
TAG:懶程序員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