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大家都在提「新零售」?「舊零售」到底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大家都在提「新零售」?「舊零售」到底發生了什麼?

互聯網巨頭都在快馬加鞭布局「新零售」,那麼,到底「舊零售」發生了什麼?所謂的「新零售」又新在什麼地方?

雖然筆者混跡在互聯網行業,但筆者對這種炒作概念的作法嗤之以鼻。可能也正是因為筆者混跡於互聯網行業,所以才會覺得互聯網公司是在「炒概念」。

互聯網公司都炒出了什麼概念,後邊再說,我們先說說零售行業到底發生了什麼大的變化,搞得一大幫大大小小公司哭著喊著搞「新零售」。

-零售變局-

其他行業或許普通人了解的不多,而零售行業,卻是跟每一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的,因為零售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人每天、每周、每月都會從事的活動。

那麼,從我們自身的購物活動來說,近幾年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首先一點:網購的商品越來越多。最早是噹噹網上的書本,接著是淘寶上的衣服,然後是京東上的電子產品,再然後是玩具、家電等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商品,而後是食品、傢具等通常不便於長途郵寄的商品,最後是瓜果、海鮮、蔬菜、餐飲等時效性越來越高的商品。

目前為止,基本上家裡需要的,除了汽車,大都可以在家裡等著收貨了。

網購的越來越多,傳統的零售形態當然會受到極大衝擊。比如:小商品批發市場、服裝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級市場、等。其中,受到衝擊最大的,是以零售為主的超級市場。

其次一點:逛街的頻率越來越低了。一方面是因為網購,另一方面是因為娛樂消遣方式越來越多,沒必要通過壓馬路的方式來打發時間。

無論是曾經的80後是否因為家庭結構的變化而沒有時間逛街,還是90後因為更會玩而不屑於逛街逛超市,總之,伴隨著汽車、高鐵等交通工具的飛速發展,無論是長途旅遊還是短途周邊游,具有吸引力的娛樂項目多的是,大家花在購物上的錢是越來越多了,時間卻著實越來越少了(或者說刷淘寶和京東的時間取代了逛街的時間)。

還有一點: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質量、品質的重視,導致高低端品牌向中間層融合(高端品牌想要更多市場而放低身段,低端品牌想要品牌價值而逐步抬升),最終導致品牌的差異性不再巨大,消費者更加理性,從而對高端品牌的聚集地百貨商店形成極大的衝擊。

再有一點:房地產最為火爆的十多年,拉升了地產的價格,也拉升了零售行業的成本,尤其是百貨商店、超級市場。零售行業的利潤是很薄的,利潤率通常在3-5%(數據來自各個股票市場的零售行業上市公司財報)。近十多年來,地租、人力成本整體上漲了十倍左右,零售行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綜合上述幾點:由於網購拉走了可觀的人流量和成交量,而成本卻大幅攀升,難怪眾多零售企業面臨虧損甚至倒閉。

-零售行業的對策-

其實,零售就是零售,沒什麼新舊之分。任何行業包括零售行業,每年都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在「新零售」概念冒出的前幾年,超級市場、電器賣場早已經開始發生劇烈的變動,只不過一大幫過慣了好日子(供不應求)的企業不思進取,早就為自己的未來埋下禍根。

面臨網購的競爭,面對成本的上升,誰家能夠解決的好,就能夠活得夠滋潤,也必然被行業冠之以「新零售代表」的高大上帽子。

首先,網購的力量勢不可擋,然而,網購取代不了一切,依然有很多東西,通過網路是無法完成的。

比如某些類型的生鮮,即便網上也有相同類型的商品,但由於品質無法得到驗證,因此消費者更願意到店裡購買;

比如某些類型的服飾,即便網上也有完全一樣的商品,但由於款式、大小無法親身嘗試,因此消費者更願意到店裡挑選;

所以,聰明的零售企業,會大幅削減「消費者更願意在網路上購買的商品」,同時增加「消費者更願意到店體驗後購買的商品」比例。

其次,地租和人力成本的上漲也不是沒有控制的方法。

比如,從一樓黃金地段(商場最貴的地段)搬遷到地下一樓(商場最便宜的地段),成本能夠降低多少?

比如,單個人力的成本是上升的,但是否能夠通過壓縮僱員人數來控制成本的上浮?

再次,零售行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周轉率」,體現在店面上,即為:單位面積的營業額。

十多年前,地租很便宜的時候,超級市場那是越大越好,品類越多越好,大家強調的是單店營業額。

今天,地租成為零售行業非常重要的成本構成,甚至地租的高低決定了零售企業是否能夠盈利,因此,單位面積的營業額越高,表明單位營業額分攤下來的地租成本越低。

-新零售,即服務,高品質的服務-

有一家超市,無論是在一線的北京,還是四五線的縣城,店面全都選擇在地下,而他的競爭對手,無論是一線的家樂福、沃爾瑪、物美,還是四五線的地方品牌超市,全都佔據一樓黃金地段,誰的盈利能力更強,不用看財報也能猜的出來了。

網購可以取代貨架,利用快遞成本取代地租成本,網購也更加方便用戶對商品進行對比,但是,由於目前網購無法提供更加細化的「人力服務」,這恰恰是線下零售行業的機會。

問題在於:線下零售企業能否利用「人力」來提供更加優秀的「服務」,或者像老套路那樣僅僅把「人力」視為最最簡單的搬運物品的會說話的機器。

在餐飲行業裡邊,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就是火鍋了,只要把菜洗乾淨就好了,不需要烹制。然而,正是在這個最沒有技術含量的行業,出現了最有競爭力的企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人力、服務!

無人超市其實早就有,比如街邊的無人售貨機。為什麼做不火?因為無人化並不是用戶想要的。當商品種類超過上百種,用戶更希望有一個熟悉商品位置(哪怕僅僅是按鈕位置)的服務員幫自己快速揀出自己需要的兩三種商品。

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商品的價格越來越不敏感,對商品的品質卻更為看重,甚至於不是拿回家裡用,而是放在店裡用,比如化妝品。

產品、服務、消遣、娛樂,已經逐漸融為一體,邊界越來越模糊。

這,正是所謂「新零售」的機會所在。

整體的營業額比例,線下的行業或許再也無法跟網購比拼,但是,對於單一一個企業來說,線下的服務足以保證企業的發展及壯大,因為,決定企業是否能夠存活的,不是營業額,而是利潤率。

-互聯網是流量入口,超市也是流量入口-

產品的銷售需要流量,因此超市需要流量的導入。然而,如同互聯網一樣,期初需要流量的導入,而後逐漸成為其他商家流量導入的入口,同樣的,線下的零售,尤其是超級市場,即需要流量,但同時也是流量的極大入口。

不要忘了,智能手機發展的初期,移動應用流量最大的入口來自各個手機銷售店、手機維修店。

阿里和騰訊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巨大的流量入口,流量本身支撐不起阿里、騰訊目前的體量,但沒有流量的支撐,阿里和騰訊最為賺錢的業務也很難快速成長起來。

流量就是廣告,要麼自己有,要麼去別處買。如果自己有,當然也可以賣給別人。

筆者親眼看到一個地下商場因為一家超市的引入而變得比其它商場一樓黃金地段還要火爆,這,就是流量的價值,共生共贏。

如果做得足夠好,你本身就能成為流量的入口!

沒錯,行業的起起落落,風口的變幻莫測,這都不是決定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因素,決定企業長遠發展前景的,是企業自身的業務是否做得足夠優秀!

比如這些文章里提到過的案例:

《這三個問題不解決,燒再多的錢也沒用——從共享單車看企業經營》

《京東戰易迅,傍上騰訊就能贏?——互聯網陷阱,核心競爭力》

《凡客,廣告做的比襯衫好——互聯網陷阱,核心競爭力》

水滴的聲音】關注互聯網企業文化、團隊管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滴的聲音 的精彩文章:

TAG:水滴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