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榜奧斯卡混戰中登頂卻是法國電影
* 深 焦 口 碑 榜 *
List of Films
策劃 | 深焦編輯部
本期統籌 | 翹楚
本期編輯 | 往事如煙
本周周一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結果終於揭曉,吉爾莫?德?托羅憑藉《水形物語》摘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創配樂四項大獎,可謂是頒獎季最大贏家。該片在迷影人群中引發了不小的話題量,小編還是認為,好評或差評倚重的是個人偏好,奧斯卡自身也不是一個站在絕對公平立場的獎項。與該片而言唯一可惜的是,飾演艾麗莎的莎莉?霍金斯敗給了科恩嫂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失之交臂。莎莉?霍金斯雖然也不再充滿膠原蛋白,但她注入在每個角色之中的童真與少女靈氣極具說服力,也祝願這位低調害羞的女演員日後贏得更重磅的獎項。
過去的一年中,性騷擾事件、性侵醜聞沸沸揚揚,至今還在持續發酵。固然這對電影行業的發展或多或少形成了阻礙,但站在光明的一面來看,這場足以載入史冊的運動也為不少女性電影工作者帶來了機會。不少女性導演擁有了比以前更多的關注,她們擁有了更多嶄露頭腳的機會。不久前結束的柏林國際電影節,摘得小金熊的便是阿迪娜?平蒂列的《不要碰我》(Touch Me Not)。同樣這一年也是母女題材電影濫觴的時代,從《柔情史》《伯德小姐》到涵蓋母女關係的《佛羅里達樂園》和《我,花樣女王》,實屬值得注意的電影趨勢之一。
《柔情史》劇照
上期的新片是《三塊廣告牌》和《魅影縫匠》,兩者均在頒獎季有所收穫。前者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變摘得主競賽單元的最佳劇本獎以及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本片也已在3月2日與國內的觀眾們見面,在頒獎季趁熱登陸影院。《魅影縫匠》(《霓裳魅影》)獲得六項奧斯卡的提名,最終將最佳服裝設計攬入手中,也許不少影迷會為這顆滄海遺珠惋嘆。
本期上榜的新片是《水形物語》與《華盛頓郵報》,前者也即將在下周於內地正式開畫,即使是閹割(裁剪?)版本,也希望尚未看過電影的讀者們去到電影院一睹究竟。《華盛頓郵報》雖然在奧斯卡顆粒無收,但梅姨搭檔湯姆?漢克斯,斯皮爾伯格親執導筒,這一卡司組合本身便已具有足夠吸引力。
《聖鹿之死》劇照
最後,回到口碑榜排名,本以為《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會是深焦讀者心中奧斯卡系最受歡迎電影,然而榜單上奧斯卡電影混戰之際,真正登頂卻是在上周法國奧斯卡凱撒獎中大包大攬的《每分鐘120擊》,這部影片在今年奧斯卡中甚至都沒有提名,引發影迷們不解同時,可算是在口碑上復仇了。另外,《聖鹿之死》與《至愛梵高》在本周雙雙離開口碑榜;本期瀕臨下榜的影片是《夜空中最大密度的藍色》與《大世界》,喜歡它們的讀者還請多多投票,在榜單上擁有一席之地。
深焦口碑榜第67期,希望大家繼續對看過的電影踴躍投票(沒看過可以暫時不投),讓深焦和你們有更深入的交流。如果你已經看過榜單上的影片,歡迎閱讀我們的相關文章;口碑榜的上榜影片均是有便捷觀看途徑的影片,如果你們對我們推薦的影片感興趣,歡迎到院線或是網路上觀看。另外如果覺得有其他新片也應該進入榜單,一定請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本 期 榜 單
本期新片
水形物語
The Shape of Water
導演: 吉爾莫·德爾·托羅
編劇: 吉爾莫·德爾·托羅 / 瓦內莎·泰勒
主演: 莎莉·霍金斯 / 道格·瓊斯 / 邁克爾·珊農 / 理查德·詹金斯 / 奧克塔維亞·斯賓瑟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美國手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2018-03-16(中國大陸) / 2017-08-31(威尼斯電影節) / 2017-12-01(美國)
片長: 123分鐘
觀看狀態:已帶中字資源
文/卓瀾
我們可以認為這部電影便是德爾·托羅作者化的《黑湖妖譚》。從作者性來講,德爾·托羅具有「蒸汽朋克+黑色童話」式的強烈個人風格,同時在他的作品中,古典油墨色彩印象以及童年創傷主題一以貫之。來細數水形物語中的「德式」個人符號:復古精緻的機械鐘錶;童年陰影與相伴隨行的孤獨、創痛;反英雄之英雄;絕對男權的政治壓制;以teal為主的油墨顏色;神秘、優雅而悠長的配樂……可以說,故事還沒開始,一切就已經在他獨有的話語、筆墨和聲線之中了。關於《黑湖妖譚》,熟悉德爾·托羅電影的朋友一定知道,在《地獄男爵》中有一隻智慧而有趣的魚人英雄blue,而托羅似乎早在十五年前就對這個形象充滿創作慾望。事實上,那裡並不是他對於魚人的興趣起點,德爾·托羅在一次採訪中曾提到《黑湖妖譚》對他產生的深刻影響——它是blue與水形物語誕生的始圖。小時候的德爾·托羅看完這部電影后,完全沒有感到恐懼,反而感到了深深的憂傷(blue……),因為他始終想不明白為何魚人不能和它心愛的女孩子發生愛情故事,他甚至認為當魚人從湖底仰望浮潛的女子時,畫面竟然是如此美麗。可以說,水形是他給自己圓夢的禮物吧。
事實上,水形物語的符號表意更為直接。水、浴池、水煮蛋、河流、雨——情緒、愛欲,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論;汽車、電棒、斷掉的指頭——男性、權力;劇院、圖畫、電視、還有幾處影片的採樣,《狂歡節》(Mardi Gras, 1958)、《路得記》(The Story of Ruth, 1960)等等,它們不僅暗了示時代特徵,也作為角色心理狀態的一種反射。有趣的是,水形物語並沒有借用事物和關係去暗示冷戰的這個議題,反而將冷戰作為一種張力的象徵,使它的冷酷無情更像是這個時代對於異類愛情的苛問與拷打,這應該算是它在奇幻類型中「反類型「的一處驚喜吧。
提到異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其實每一個正面角色都是少數族群的代表:Zelda背負著有色人種與男權家庭的負擔,Giles是LGBTQ人群之一,Elisa是殘疾人,而魚男,他將以上的異類壓力全部坍縮又凝結成某種力量象徵,代表著一個「不同者」的力量。由此可見,導演在細節安排上的確花費一番心思,將自我投射、精神分析、社會議題等多樣元素共同組織成一部關於符號的交響曲。但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部電影的敗筆也恰恰在於對於符號的痴迷。如果用麥茨的電影符號學來解釋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它是一部豐富的研究文本,但豐富並不意味著精良與完善,反而我認為過多的所指只能聚合成一部標籤化的電影。我總感覺這部電影缺少了一些什麼,也許是一種生活之「流」或生動之「流」,電影過強的形式感讓人無法好好欣賞正題中的細節——愛情的流變與起伏,或者說是亨利阿傑爾曾提到的「對生活的書寫(écriture)」。
當然,一些批評者可能認為作為凌空於現實的一部奇幻電影來講,刻意要求它寫實與自然是荒謬的。但我的觀點是,任何一部想表達從生活到愛情的電影,它的根基都應該在書寫之中,否則如果連核心表達都無法做到與觀眾產生共情,那它多半是一部浮躁的電影。在這一點上,我反而認同作者在地獄男爵系列中強調的符號化表達,形式主義在其中是相當精彩的表現手法,因為這部電影它所討論的絕不單純是一個反英雄的形象,而是宗教與哲學形而上的概念。(不少人認為,《水形物語》是近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弱的一部了,不管是影片本身從某種程度上契合了評委的胃口還是如何,難以否認的是影片本身在甜膩的外殼下擁有不少瑕疵,某種程度上也許比《猩紅山峰》有些進益。還是那句話,奧斯卡並非考慮所有立場的公正獎項,得獎與否於影迷而言都不是正經事,重要的是,銀幕前的你喜歡就好)
北美媒體Metacritics:87/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0/5
IMDb: 7.6/10
豆瓣:7.4/10
延伸閱讀
華盛頓郵報
The Post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劇: 麗茲·漢娜 / 喬希·辛格
主演: 梅麗爾·斯特里普 / 湯姆·漢克斯 / 莎拉·保羅森 / 鮑勃·奧登科克 / 崔西·萊茨
類型: 劇情 / 驚悚 / 傳記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7-12-22(美國點映) / 2018-01-12(美國)
片長: 116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帶中字高清資源
譯 / Stevie
1971年,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已經經營了華盛頓郵報公司八年,自從她的丈夫菲利普於1963年自殺後公司的控制權就交到了凱瑟琳手上。凱瑟琳極其羞澀,常常陷入習慣性的自我懷疑中,是一名焦慮的公司領頭人,也看不出什麼苗頭會成為一名女權先鋒。幾年前當她僱傭《新聞周刊》(Newsweek)華盛頓分社總編輯本·布萊德利(Ben Bradlee)擔任《郵報》的執行主編時,還有些人持懷疑態度。
儘管兩人的工作關係一貫和諧,但71年夏天的五角大樓文件出版事件讓他們的合作關係遭到了嚴峻的考驗。《紐約時報》首先報道了這個文件泄露事件,隨後就收到了法院的禁令要求他們停止報道。這則虛張聲勢的判罰將《郵報》拖入了一場史詩級的法律戰爭,甚至事關存亡,因為當時格雷厄姆正準備將她的家族企業上市,而她的潛在入獄風險和即將到來的最高法院庭審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掉這樁生意,更不用提懷恨在心的總統尼克松會採取的那些行政手段。
電影《華盛頓郵報》(The Post)向觀眾呈現了那年六月神經緊繃的那幾周時間,節奏緊湊、激動人心、敘述詳盡且極具娛樂性。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和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分別飾演了格雷厄姆和布萊德利,在謙遜、熱情和對大牌明星的精準調度上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電影《郵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麗茲·漢娜(Liz Hannah)和喬希·辛格(Josh Singer)擔任編劇,電影節奏乾淨利落,帶著一份坦誠和對事件的清晰認知娓娓道來。而除了這對「偶像演偶像」的組合外,影片中的配角們也奉獻了精彩的表演。
與辛格同樣參與編劇的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不同的是,《華盛頓郵報》並非一曲對皮鞋跑出來的新聞報道的剋制讚歌,也沒那麼在意電影的條條框框;這是一場有意激勵人心的致敬,致敬新聞獨立的理想、政府問責和性別平等這樣的基本準則,而人們應該意識到為什麼這些原則在當下顯得更為重要,大字加粗劃線強調也絲毫不為過。
所有這些主題都體現在了格雷厄姆身上,飾演她的斯特里普貢獻了一次細膩多變的表演,開始於在當時華盛頓時髦的F Street Club里真的絆倒了一把椅子,結束於穿行過《郵報》的印刷機器,此時她已然變為了一個更加堅定自信,依舊有些貴族式遙不可及的人物形象。格雷厄姆從一名沒有安全感的女兒/妻子向一名獨立自主的新聞工作者的轉變,賦予了影片以敘事動機和其中的尖銳與深刻。電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場景,就是當斯特里普飾演的這個有時會緊張尷尬的角色,一次又一次走進一間幾乎全是男性的會議室,而隨著故事發展,當她出現在最高法院時,發現有一大群年輕女子仰視著她為她加油。
漢克斯對布萊德利的演繹也同樣大受歡迎,即使面臨著和傑森·羅巴茲(Jason Robards)的表演對比的風險,後者在講述《郵報》水門事件的傳世經典《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中飾演了布萊德利,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的最佳男配角。
儘管漢克斯沒有繼續將羅巴茲的那種大男子主義吸引力帶入表演中,他在表演的真實性上扳回了一局,給人以熟練、自然之感。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這竟然是他和斯特里普第一次共同出演一部電影。他們的合作帶來了一種輕鬆、會溫和地互相揶揄的化學反應,這讓影片一直保持著高水準,即使是在一堆過於嘮叨的爭論或是「但我們不能這麼做!」的拉鋸戰中。
受到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總統的警示,斯皮爾伯格帶領著一眾演員以最快的速度開始拍攝電影《華盛頓郵報》,從2017年5月開始製作,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就登陸了院線。在如此緊湊的製作周期中,導演需要演員們拿出近乎完美的表現,而演員們也的確達到了如此標準:莎拉·保羅森(Sarah Paulson)飾演了布萊德利當時的妻子托尼,她在一大群記者和律師佔領他們的房子進行了一整天的編輯工作時,有一場短小卻感人的戲份。大衛·克羅斯(David Cross)扮演了《郵報》的編輯部主任(managing editor)霍華德·西蒙斯(Howard Simons),戴上了假髮,挺起了大肚子,讓人幾乎認不出是他。布魯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出演了前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是格雷厄姆的密友。她在獲普利策獎的回憶錄中提道,麥克納馬拉幫助《郵報》完成了他們出版五角大樓文件的論點。而如果這部影片有一名MVP,那就是鮑勃·奧登科克(Bob Odenkirk)。他飾演了《郵報》在五角大樓文件事件中的無名英雄,編輯部主任助理本·巴格迪坎(Ben Bagdikian),精彩絕倫,引人發笑。
但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電影核心的那份浪漫,電影中充滿了對氣動輸送管、鑄排機和電傳打字機拖出的如新娘面紗般長長尾巴的熱愛,也充滿了對他們能夠與那個喜怒無常的對手(《紐約時報》)找到同一個目標共同奮鬥的欣喜,因為他們都真正瘋狂地深深投身於新聞事業中。
電影《華盛頓郵報》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錯,從這個充滿辯論、幾乎不掩飾其警示作用的故事,到有趣的時代片段,再到喧鬧的報社奇聞。但它最令人滿意的部分,是一則愛情故事,從每篇新聞的第一句到最後一句。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3 /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2 /5
IMDb: 7.3/10
豆瓣:8.2/10
延伸閱讀
本期瀕臨下榜影片
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
夜空はいつでも最高密度の青色だ
導演: 石井裕也
編劇: 石井裕也 / 最果塔希
主演: 石橋靜河 / 池松壯亮 / 松田龍平 / 市川實日子 / 田中哲司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2017-02-13(柏林電影節)
2017-05-13(日本)
片長: 108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帶中字藍光高清資源
文/胡旻旻
故事由講述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生活而雙線並行,男主角慎二部分探討生存與死亡,而女主角美香的內容里則是對「安全感」的追尋。影片中慎二的設定是失去左眼視力的工地短工,並不出眾,是一個有些許文人氣質的怪胎。故事前半段的慎二,其人物詼諧幽默的特徵是:話嘮而永遠沒有重點,一方面是為掩蓋自己左眼的缺陷,另一方面是為避免冷場的尷尬氣氛;而在遭遇連番兩次親密朋友的突然離世之後,由不願開口到與人平和交談,這個角色也就此跨過了由喜劇而轉嚴肅的節點,走向經歷過死亡洗禮後的內斂成熟。儘管後半段中美香的發展相對更吸引眼球,但慎二的轉變,無疑是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力量。
而美香的部分則調和了死亡和生理缺陷話題下,過於沉重的影片氛圍,同時探討了原生家庭變故對成長的影響,也暗示如今許多大城市裡青年的背井離鄉的生活狀況。影片中田中哲司扮演的中年工友也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按著受傷的後腰迫不及待地奔向心上人的方向,所展現儘管笨拙卻誠懇的普通人形象;還是失去工作之後最後一個奔跑的鏡頭裡露出的卡通圖案的底褲的場景,延續一開始的猥瑣屬性之餘也讓人會心微笑:至少他還沒有被艱難的人生前路壓垮。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5
IMDb: 6.6/10
豆瓣:7.3/10
※今年聖丹斯,哪些爆款已蠢蠢欲動?
※2017年中國院線片,你滿意么?
TAG:深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