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 二戰英國的勝利僅僅是丘吉爾的力挽狂瀾嗎
今年的3月5日,英國演員加里·奧德曼憑藉影片《至暗時刻》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該片講述了丘吉爾在1940年5月至6月作為英國首相的傳奇經歷。
加里·奧德曼飾丘吉爾
1940年,納粹德國的軍隊席捲整個西歐,德國隨時準備入侵英國,一群毫無準備的公眾,和一個懷疑論國王,時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必須面對他最黑暗的時刻——是成為第三帝國的傀儡附屬,還是與世界人民站於一邊共同反抗法西斯,最終他決定團結一個國家,為自由理想而戰,並試圖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
二戰的德軍
結局我們已經知道,在丘吉爾的領導下,英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領導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二戰英國的勝利僅僅是丘吉爾面對投降派勢力時的力挽狂瀾和組織英國人民堅持抵抗嗎?顯然不是,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二戰中德國為什麼無法打敗英國。
希特勒檢閱德軍
其一,就是國家的綜合實力,英國作為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擁有強大的經濟以及完整的工業體系,並且科學技術發達,海外擁有大量殖民地不斷掠奪殖民地資源,雖然在工業水平以及軍工生產能力上不如德國,但差距不大,擁有與之對抗的物質條件。
其二,英國擁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而海軍恰恰是德國的軟肋。眾所周知,二戰初期德國的勝利在於閃電戰的完美運用,以空軍配合強大的地面裝甲部隊進行攻擊,使許多被侵略國家完全來不及反應。而英國是個島國,德軍的閃電戰根本派不上用場,德軍的陸軍進攻英國就必須依靠海軍運輸,但是英國海軍的實力卻遠遠在德國海軍之上。
不列顛空戰
英國的海軍太強,德國海軍不是對手。這就意味著德國的陸軍無法登陸,希特勒決定使用大規模轟炸的戰術,迫使英國求和。但是在丘吉爾帶領下英國人始終不投降,並與德國空軍進行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德國對英國無可奈何,轉而進攻蘇聯犯了兩線作戰的致命錯誤。
其三、美國的援助,羅斯福總統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領導人,面對納粹勢力的擴張如果置之不理之後勢必會影響美國,所以不止英國,蘇聯、中國以及二戰中大多數國家都接受過美國的援助,而且英美本就血脈相連,美國援助起英國來就更加不遺餘力,反觀德國四面樹敵,孤立無助,國內資源日漸枯竭,失敗早已是時間問題。
看了《至暗時刻》我並沒有認為英國佬有多麼偉大,因為同時期的中國人民已經獨自抗擊日本侵略者4年之久,我們沒有英國強大的經濟基礎,我們沒有像英國一樣完整的國防工業,甚至在抗戰初期,除了蘇聯沒人願意援助我們,但是我們始終沒有考慮向侵略者投降,雖有汪精衛等賣國求榮之人但那只是少數賣國者,最終是我們對抗戰的堅定讓我們走向了勝利。我們的抗戰比英國的抗戰更加偉大,然而時至今日卻有一部分精日分子崇洋媚外,在抗戰遺址前拍攝日軍照,簡直無恥之極。
抗擊日軍的中國軍隊
※二戰期間,五星上將馬歇爾的保鏢來中國挑戰,結果……
※從軍事層面來說,要我是希特勒,二戰勝負還真不好說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