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何不把日本的裕仁天皇處決了?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何不把日本的裕仁天皇處決了?

是否處決裕仁,戰後勢力如何劃分,其實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就確定了。

這我忘了是從哪個書上看到的,好像是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的。

之前我一直認為是雅爾塔會議上決定的。但想起蔣介石傳記中有羅斯福問「南海諸島蔣公是否有意」的記述,感覺也合乎邏輯。

1943年盟國決定反攻前就商議了戰後日本改造問題:必須徹底剷除軍國主義生長的土壤,剷除對天皇的絕對服從,讓日本永遠失去對外武力擴張的犬牙。

這個問題在臨近日本投降前更為現實:搞死日本容易,但以何種方式搞死,搞死後如何收場變得尤為複雜。

簡單來說,如何用最小的成本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如何用最小的犧牲保持對日本的成功領導,是美國考慮的最實際的問題。

不但羅斯福杜魯門這樣考慮,你若是美國總統,你也會這樣考慮。

畢竟犧牲一個美國大兵的成本,與犧牲一個日本人的成本,從國內人的接受程度來看,是無法比的。

日本人犧牲一個就驕傲一次,認為是對天皇的奉獻一次,他和他的家人心理上是滿滿的榮譽感幸福感。

但美國死一個人考慮的首先是這個人背後的家庭,會有多少人增加在下次的抗議遊行隊伍中,與政府為難。

這不僅包括最後的登陸戰,也包括佔領後對頑固分子的控制。

無處不需要美國大兵的流血犧牲。

東京審判前,蘇聯、澳大利亞等多個盟國強烈要求徹底懲處天皇,把甲乙丙戰犯都嚴懲不貸,能處死都處死。

但美國為了確保戰後他們在亞洲的勢力,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保護天皇,改造日本為新的亞洲基地。

如果處決天皇,美國得到什麼好處呢?

杜魯門想了想蘇聯紅色勢力南下的可能,想想朝鮮半島、還是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犯人被執行死刑前的前幾分鐘都在想什麼?
蔣介石的電報並非聖旨,但上面有這3個字的,下屬一定辦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