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經方治療抑鬱症
今天是春節前最後一期查房了,感覺到大家內心的焦慮及擔心,規培生涯確實是苦,出來後壓力好大,自己都難養不活自己,回家,會不會一個苦澀的春節?
我想起剛工作的第一二年,580元,兩年都不敢回家,心中太多的苦與淚,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一切都會好的,放下現在的焦慮及不安,只能這樣告訴自己。
老師一個案例
衛某,女,56歲,2013年10月10日初診。
主訴:失眠1月余。患者在綜合醫院診斷為「重度抑鬱症」,一直服用「三辰」等安眠藥,每晚僅能睡2小時左右,夜間驚醒10餘次,烘熱汗出。
現症:心情抑鬱,精神緊張,惡風寒,左側偏頭痛、牙痛,心煩,口乾口苦,心慌,耳鳴,乏力,兩小腿發涼,納差,二便調,舌淡紅,舌苔白根膩,脈弦。3年來體重下降30餘斤。
辨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柴胡加龍骨牡蠣去大黃鉛丹加花粉遠志菖蒲湯證。
方葯:柴胡12克,黃芩10克,姜半夏15克,党參10克,炙甘草6克,生龍牡各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天花粉10克,遠志10克,菖蒲10克,生薑15克,大棗4枚。7劑,水煎服,日1劑,並囑停服西藥。
二診:服上藥後失眠明顯好轉,已停服安眠藥,每晚能睡5-6小時,耳鳴減,足涼已,口苦已,但仍心悸,口乾,左側偏頭痛,尿頻,夜尿1-2次;舌紅,舌苔白 根膩,脈細。
上方加蒼朮15克,增姜半夏為30克,7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眠可,心悸減,口乾已,夜尿1次,尿頻不明顯,左側偏頭痛較前減輕,枕骨處自覺鳴響,納少,舌自感灼熱,夜間明顯,汗出不多。舌暗,舌苔白膩,脈細。
上方去姜半夏,加清半夏15克,白芍10克,吳茱萸10克,生石膏45克。7劑,水煎服,日1劑。
繼服前方7劑,諸症已不明顯。
按:本案先辨六經、繼辨方證。
初診:
1惡風寒、烘熱汗出、頭痛----為太陽表證(桂枝對應之)。
2耳鳴之辨,或為少陽鬱熱上攻耳竅,或為水氣上沖耳竅;本案伴見心煩,口乾口苦,牙痛;納呆-----為半表半里的陽證,即少陽病(小柴胡湯對應之)。
3乏力、腿涼,心慌----為太陰水飲證(苓桂術甘湯對應之)。
4失眠、焦慮、抑鬱---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
5加花粉,清熱止渴----針對陽明熱;
6加石菖蒲、鬱金,安神定志解郁----針對失眠癥狀。
二診:癥狀明顯好轉。頭痛,為外邪未解;心悸、口乾,尿頻,為水飲重、水氣上沖之證,故加蒼朮,合成苓桂術甘湯,以解表-化飲;增半夏以加強降逆化飲之功。
三診:諸症減輕。但仍有頭痛。頑固性偏頭痛多屬外邪+里飲,飲邪上沖所致,故加白芍,與桂枝合成桂枝湯,以解表兼調和營衛;加吳茱萸溫化內里寒飲;加生石膏清陽明之熱,並佐制吳茱萸之熱。
胡希恕先生常以吳茱萸、生石膏寒熱並用,治療頑固性頭痛、偏頭痛,效果甚好,當然,所治之證必當有「太陰水飲沖逆之象+陽明熱象」。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病已傳少陽,醫者誤用下法,症見:胸滿,知柴胡證未罷;
陽明熱擾神明故譫語;
太陰水飲與陽明之熱結滯,故小便不利;上沖擾動心神,故煩 驚;
水氣外溢,故一身盡重而不可轉側。
本方以小柴胡湯去甘草扶正達邪、和解清熱,加桂枝降沖;茯苓利水、大黃瀉下;龍骨、牡蠣、鉛丹鎮靜安神,用於小柴胡湯證而見氣衝心悸;二便不利;煩驚不安者。
因本方主治「煩、驚、譫語」之症,馮世綸教授常用於治療精神不安、焦慮、狂癇病等精神疾患。應用時常加入炙甘草,取小柴胡湯之意。去鉛丹,因其有毒;或加蒼朮,取苓桂術甘湯之意,兼治太陰里飲;或易大黃為生石膏,用於陽明病僅現熱證,而腑未成實者。
通過歸類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合病),擴大了本方的應用範圍,本方可看做是小柴胡湯合苓桂術甘湯(去蒼朮)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大黃,臨床中凡符合上述方證者,均可考慮應用。
年越來越近,很多事情都要處理,一個下午及晚上把事情辦理好,祝福每個人都越來越好。
明天潼他們就要回去了,老爸也回家了,老爸怕我沒得吃,幫我摘好了菜,殺好兩個雞,幫我弄好了一切,謝謝爸爸。
今天那個腦出血躁狂的,今天複診癥狀改善明顯,沒有用到心境穩定劑,原來煩躁,坐立不安,口乾口苦,大便3-4天一次,舌紅苔黃膩,脈眩。
今天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去桂枝加黃連6g,今天有舌苔黃,胃脘下不適,脹滿,取小陷胸湯之意,瀉熱除痞去滿。
老師治療皮膚病案例。
臨床強調先辨六經,再辨方證。其認為雖然皮膚病在皮表,但絕不可因皮膚病在體表而認為其病位在表。依六經來分,病位分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時每個病位上又存在寒熱、虛實的病性,判斷病位及病性是根據四診合參確定的,因此,皮膚病的病位同樣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筆者跟師馮世倫教授,現將其六經病辨證治療皮膚病驗案擷取三則。
案一:張某,女,21歲,口周反覆皰疹三年余,近來加重。口乾,晨起口苦,手腳汗出不涼,偶有腹瀉,大便二日一行,月經量少,苔白膩,脈細。
炙甘草12g,黃芩10g,黃連3g,党參10g 清半夏15g,乾薑6g,生薏仁18g,敗醬草18g,赤小豆15g,當歸10g,桔梗10g,大棗4枚,生薑10g,七服水煎服。
服七服藥後再診,面部皰疹即明顯消退,囑飲食調理。
解析:馮世綸教授強調臨床先辨六經再辨方證。該患者口乾、口苦為半表半里熱,大便不調、苔白膩為半表半里虛寒,故屬於半表半里寒熱錯雜之證,當屬於六經的厥陰病。厥陰病屬於半表半里,因為邪無出路,故不能採用汗吐下法,治以和解之法,《傷寒論》三瀉心湯寒熱之葯錯雜並用,清上溫下並行不悖。該患者腹瀉、大便不調,里虛寒較明顯,故辨為厥陰病甘草瀉心湯證,同時合用薏苡敗醬散、赤小豆當歸散以清熱利濕祛瘀,收到良好效果。
案二:艾某,女,23歲。面部痤瘡,口中和,易汗出,苔白膩,脈細。
生薏仁30g,敗醬草30g,川附子5g,桔梗10g,桃仁10g,赤小豆15g,當歸10g,白蒺藜15g,甘草6g,七服水煎服。
解析:面屬陽明,痤瘡病機當為陽明鬱熱,治法不出清法,但人體是個整體,局部有熱,不見得整體就是熱證,通過臨床觀察可以發現很多患有痤瘡的青年女性為寒熱錯雜,或者是上熱下寒,或者是局部熱、整體寒的證。該患者面部痤瘡,但無口乾口苦,表明其熱象不顯,同時易汗出、苔白膩、脈細,提示里虛。六經辨為厥陰病,薏苡附子敗醬散合當歸赤小豆散,加桔梗、白蒺藜、桃仁,增大清熱祛瘀功效,收到滿意療效。
案三:丁某,男,9歲,發疹三天,色淡紅,身癢,晨起口乾,身不冷,脈浮,舌苔白。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棗4枚,荊芥6g,防風6g,生苡仁18g,敗醬草18g,赤小豆12g,當歸6g,鮮蘆根30g,桔梗6g,草河車10g,生薑10g,蛇蛻6g,七服水煎服。
解析:此患者身發疹子,身癢,雖然無惡風、汗出等癥狀,但是根據《傷寒論》「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結合脈浮,可知表證仍在。其人口乾,身起疹子為里有蘊熱,瘀熱郁於機表故發疹。辨為太陽陽明合病,表證未解,里有蘊熱。因口乾,津液已傷,故用桂枝湯加荊芥、防風替代桂枝二麻黃一湯,以發散表邪,調和營衛,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去附子合當歸赤小豆散清利里濕蘊熱。桔梗、鮮蘆根養陰透疹。草河車、蛇蛻治標。配伍精當,方證合拍,故七服後疹消病癒。
總結:
馮世倫教授認為痤瘡、痘疹的病機多為陽明鬱熱,治法以清利濕熱、涼血化瘀為主,但臨床絕不可泥於病機而雜投清熱涼血之品。
從上面三個病案可以看出,臨床不應拘泥於痘疹的清利濕熱、涼血化瘀的治療大法,應該四診合參,辨明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即臨床先辨六經再辨方證,方證合拍,才能收到良效。
林佳明,崇尚仲景醫學,六經辯證,運用經方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做經方一代傳人。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產後抑鬱症有多可怕你知道嗎?
※竟然有這麼多人,整容後患上抑鬱症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