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姓 | 崔姓:天下第一高門 北方豪族之首
原標題:貴姓 | 崔姓:天下第一高門 北方豪族之首
崔姓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朝鮮崔氏是中國漢代以後遷去已是不爭事實,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
崔氏祠堂
姓氏源流
崔姓的起源有五個。
主要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元和姓纂》卷三載:「姜姓。齊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採食於崔,遂為崔氏。」《通志·氏族略》載:「姜姓,出齊丁公伋,季子讓國叔乙,食采於崔氏,遂為崔氏。」姜太公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名季子,本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季子卻讓位於姜得(史稱讓國叔乙,即齊乙公姜得),自己則採食於封地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之為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
源於朝鮮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為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等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為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為漢姓,成為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等一共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為崔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源於被土家族同化,崔姓十五世孫崔如意為秦朝大夫,有二子,長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後裔明徵南侯崔友,系陝西西安府三原縣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陝西咸陽率兵入黔,保境安民,興教化,發展生產。後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貴州沿河祐溪,是為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後與當地土家族人通婚被同化為今貴州、重慶、四川等境內的土家族崔氏。
「崔」姓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遂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謚號為姓「丁」,故,齊丁公伋為「崔」「丁」兩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應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為四。但,確是正妃所生,故君位應傳給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為庶兄,古時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別)
天下第一高門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避居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續任魯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字伯基)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為「七宗五姓」之首。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不是現在的山東,而是現在華北大部)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佔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稱「崔、盧、李、鄭、王」均為一流士族。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時,依習慣把崔氏列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後大怒,說:崔氏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後來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為第一,皇戚族長孫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崔姓分布
遷徙分布
崔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42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
◆歷史上崔姓的分布與遷徙
先秦時期,崔姓有人曾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崔姓分布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布更為廣泛。
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這三省崔姓大約佔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山東、安徽、江蘇等多省。當時的豫、冀、秦中原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江蘇、山東、山西,江西等省,崔姓大約佔崔姓總人口的73%。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豫冀晉、南方江蘇江西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分布與圖譜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冀豫魯、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
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1%的崔姓人群。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中部,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群。
(崔繼東 <邯鄲> 刊於燕趙都市報2018年3月11日第12版 )
※河間一村莊連續13年集體義務獻血
※厲害!甘肅平涼農民制木頭自行車
TAG:燕趙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