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買了六本書,他果然關注這件事
9日中午,周鴻禕委員穿著一身灰色外套,在駐地購書點選起了書——他一口氣挑了六本。
作為八卦小能手,自然是要湊上前去看看他到底買了啥。
《科技預見未來》《網路戰爭,不會發生》,這倆都和科技前沿有關;《加油向未來,科學一起嗨》(上下冊)是科普書;梁秋實的《雅舍談吃》,彰顯了周鴻禕的文藝一面。
最後這一本,我挺感興趣,叫《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周鴻禕在多個場合表示,他是「搞網路安全」的。對普通公眾來說,最能觸動他們神經的與網路安全有關的詞,可能就是「隱私」。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作為用戶,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慷慨地大手一揮,將數據交到他人手上,並且相信他人會為我們妥善保管。
這些並非不好。你希望企業更懂你,那你總得交出一些東西。只是,我對這些數據的真正去向,全然不知。
可以確定的是,它們一定以某種方式泄露了。畢竟,微信上,經常有人通過搜索手機號的方式加我好友,一開口就稱呼我的淘寶賬號和外賣賬號專用名。
那麼,人工智慧時代會更好點嗎?
好像並不是。
到時候它收集的,是更為獨一無二的信息。你的臉,你的聲音,你的虹膜,你的步態……智能生活那麼美好,陰暗面也同樣存在——這些產品收集的信息都去哪了?只是待在產品公司的本地伺服器嗎?會不會被黑客盜取,會不會被惡意販賣?深想下去,還真是令人頭痛——作為用戶,你好像無能為力。
前幾天,央視財經聯合騰訊發布了一份關於AI公眾認知的聯合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有接近8成的受訪者擔心某些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會威脅到自己的隱私。
我在現場問了個數據使用的問題。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表示,特別要關注的是數據屬於誰。「數據的歸屬權問題不解決,醫院就會把病人數據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當成可以用來進行商業運作的手段和工具。」他建議,應該創造一種機制,讓個人擁有數據的密碼,自己決定給誰用、用來做什麼。
因為寫這篇稿,我以關鍵詞「大數據+隱私」搜索了好幾次。這不,現在百度默認我喜歡看這類的新聞,京東也覺得我需要這方面的書。
歡迎來到便捷與危險並存的數字世界。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食品防腐劑可以幫助治療精神分裂症?聽聽專家怎麼說
※寒冷北極,緣何頻頻「高燒」?原來是格陵蘭海輸送強暖流所致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