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衣衫飄香,是古人追求的一道「嗅覺風景」。古時,讓香氣隨身的方法很多,像佩戴香囊、熏衣、洗衣香等,其中效果最好的當屬熏衣。

熏衣,也是古人講究生活質量方式的呈現。唐代元稹《白衣裳》中「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就是描寫用沉香熏衣服。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除了名貴沉香用來熏衣外,古人還有各種香料專門配製的熏衣香。最早記錄在書的熏衣香方,是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六味熏衣香方」。

六味香葯分別是,沉香、麝香、蘇合香、白膠香、丁香、藿香。這六味香葯的組方與做法,奠定了後世各種熏衣香方的基本組方。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熏衣之風,在唐代宮廷中十分盛行,當時,香氣是宮廷女性服裝的一部分。

王建《宮詞》之一,描寫宮妃因天雨濕涼入浴、要更換秋衣,服侍宮妃的宮人在一旁殷勤地為其熏衣:

雨入珠簾滿殿涼,避風新出玉盆湯。

內人恐要秋衣著,不住熏籠換好香。

唐時,熏衣還是貴族們彰顯自己身份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宮中使用的香品,代表著皇室所專屬的氣味。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王建在其詩《宮詞》中提到了宮中香方的特殊性與無法模仿性:

供御香方加減頻,水沈山麝每回新。

內中不許相傳出,已被醫家寫與人。

為了維護皇室專用的絕對性,宮中的香方要不斷變化。原本不外傳的宮廷香方,卻被醫藥方家有意識地搜集、記錄整理成書,並廣泛地傳播開來。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唐代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都收錄有熏衣香方,這些香方中,或許就有當年皇室曾使用的熏衣香方。

熏陸香(八兩) 藿香 覽探(各三兩,一方無) 甲香(二兩) 詹糖(五兩) 青桂皮(五兩)

上六味,末,前件干香中,先取硬者粘濕難碎者,各別搗,或細切咀,使如黍粟,然後一一薄佈於盤上,自余別搗,亦別佈於其上,有須篩下者,以紗,不得木,細別煎蜜,就盤上以手搜搦令勻,然後搗之,燥濕必須調適,不得過度,太燥則難丸,太濕則難燒,濕則香氣不發,燥則煙多,煙多則惟有焦臭,無復芬芳,是故香,須復粗細燥濕合度,蜜與香相稱,火又須微,使香與綠煙而共盡。

以上是孫思邈《千金翼方》中記載的熏衣香方,方中很詳細地記載了,製作熏衣香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點: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 搗香 /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先取硬者粘濕難碎者,各別搗,或細切咀,使如黍粟,然後一一薄佈於盤上,自余別搗。

搗香的工序要注意不同香料的特性,觀察香料的軟硬幹濕,分別加以搗碎。

/ 調 香 /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太燥則難丸,太濕則難燒,濕則香氣不發,燥則煙多,煙多則惟有焦臭,無復芬芳。

調香,煉蜜要與香料的配比要相稱,燥濕適中。如果太乾燥,則難以製作成香丸,燃燒時也會產生太多焦臭煙氣;但太過潮濕的話,香丸又難以燃燒之外,也不易散發香氣。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熏衣香中對發煙、燥濕的考量,可知唐代合香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唐代合香理念不僅影響後世中國香文化發展,還為日本香道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殘枝花落盡,香氣已成空。

移上佳人袖,芬芳忽地濃。

——《源氏物語》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公元753年,鑒真東渡將合香技術傳到日本後,日本的貴族們開始學習唐人品香、制香。唐代的用香文化又經「和風」熏陶發展成了今天的香道。

熏衣香,在日本平安時代是比較名貴的香品。《源氏物語》第十七章「賽畫」,前齋宮入宮時的禮物中「以熏衣香尤為珍稀,乃精研細磨,特別調製之珍品」。

當時日本貴族們所用的熏衣香,有很多是直接由唐朝引入,或依照唐朝傳入的香方調製而成。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日本香學著作《薰集類抄》中,記載了幾首平安時期的熏衣香方,有洛陽薰衣香、會昌薰衣香、増損薫衣香等。

會昌薫衣香/隨時朝臣所獻:沉三兩/大、丁子二兩/大 、甲香一兩二分/大、白檀一分四朱/小、青木香二分四朱/小、占唐一分四朱/小、蘇合二分/小、麝香四朱/大。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與唐朝皇室一樣,日本平安時代的貴族們,也把熏衣作為彰顯自己身份的方式,《源氏物語》中,源氏出現時都伴著他特有的衣香。

源氏對自己的熏衣香很滿意,不管是他偷情的時候、跳舞的時候、工作的時候、走路的時候,時不時的會來上一句「源氏衣香如何?」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 伏 籠 熏 衣

熏衣,最重要的器具就是熏籠,熏籠一般都是用竹片編成,體輕便於搬動,周身遍布鏤孔,透熱性強。

日本把熏籠稱作「伏籠」。使用時,將衣物覆蓋於籠上,點燃其下的火爐熏染香氣。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熏衣看似簡單,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熏衣香方」中記載熏衣

以微火燒之,以盆水納籠下,以殺火氣,不爾,必有焦氣也。

熏衣時在熏籠下放盆熱水,可起到潤香的效果。濕潤的水氣可減少焚燒香丸所產生的焦氣,以避免衣物沾染煙火焦氣,這樣熏出來的衣服香氣清潤,沒有煙火氣。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上圖熏衣的香爐下置有盛水的水盤

此熏衣的方法,與宋·洪芻《香譜》中記載的方法類似,《香譜》卷下「薰香法」中說熏衣時,用香灰或銀葉隔火取香最妙。

凡薰衣,以沸湯一大甌,置薰籠下,以所薰衣覆之,仙潤氣通徹,貴香入衣難散也。然後於湯爐中,燒香餅子一枚,以灰蓋或用薄銀碟子尤妙。置香在上薰之,常仙煙得所。薰訖,疊衣,隔宿衣之,數日不散。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積潤畫圖昏素壁,漬香衣幘覆熏籠。

新晴不用占鐘鼓,卧聽林梢淅淅風。

——宋·陸遊《雨中作》

宋代,熏衣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男女都會把衣服熏的香香的。陸遊就是有個熏衣的癖好的人,這點在他的詩詞中能感覺得到。

陸遊在詩中經常描寫熏衣,《四月晦日小雨》:「風生團扇清無暑,衣覆熏籠潤有香」,《晨起》:「衣潤熏籠暖,燈殘漏箭長」。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宋人比較喜歡花香,調製花香味的熏衣香,是宋人合香的特色。宋人陳敬的《陳氏香譜》中,記載有模仿梅花與蘭花香味的熏衣香。

熏衣梅花香:甘松、舶上茴香、木香、龍腦各一兩,丁香半兩、麝香一錢,右件搗合粗末如常法燒熏。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唐宋時期,熏衣香都是香丸、香餅、香末,到明代時,線香開始興起並用於熏衣。明末小說集《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中有描寫線香熏衣的情景:

秦重回到家中,把衣服洗漿得乾乾浄浄,買幾根安息香薰了又薰。

秦重用來熏衣的安息香,非樹脂安息香料而是一種線香。在明清時期常常借指線香,明人屠隆的《考盤餘事》載:

安息香,都中有數種,統名安息。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以買油為生的秦重,熏衣不像富貴人家那麼講究,用線香熏衣,應該是明代普通人家常用的方式。

與「無香不歡」的古人不同,我們好像不是很在意衣服香不香,只要不臭就行。如今,「伏籠熏衣」只是日本香道中表演的一個環節,現代生活中很少用香熏衣了。

薰衣,把香氣「穿」在身上。| 香道

關注微信香道:xiangdao100 發現香與生活的美好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