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場老街,食一碗舊時光
成都人是中國傳統價值觀里的小眾者。
不管是對男女地位的超前認知,還是發源於此的道家無為思想,不管是海納百川的包容度,還是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都讓這個地區的人們顯得性格鮮明而又難以理解。
他們最典型的性格光圈在周末釋放,享樂主義的浪潮並不局限於城市之中,成都周邊的山巒、河水、古鎮、遺迹,都成了他們度假的豐富選擇。
成都人鍾愛古鎮是聞名的。
一方面來源於周邊多樣的古鎮資源,另一方面則是他們骨子裡對過歷史、對自然的親近。
成都以西的新場古鎮,興起於東漢時期,地處於大邑和邛崍的交界之處,是川A大軍的寵兒。
無數的人來到這裡,或是為了一口血旺的鮮美,或是為了避世的清閑,抑或是為了那份對舊時光的緬懷。
壹
一碗血旺,可以聯結逝去的生活方式
新場最熱鬧的地方,卻是在一家血旺店。
這是一家典型的蒼蠅館子,破敗油膩,餐桌皆在街邊,人們在瓦片屋檐之下吃得熱火朝天——最令人有食慾的場景,也許不是精緻乾淨的擺盤和裝飾,卻往往是這副人間煙火的模樣。
我也總是在想,如今我們進行食物攝影的時候,是否過分注重表現食物本身的色相,而往往忽略了進食行為中,人類最純粹的感受。
麻油鴨是這裡的特產,常常能看到街邊立著一口沸騰的大鍋中,燒鴨師傅正在用大火燒制著一隻只表皮酥黃的鴨子,油鍋在喧囂的談笑中滋滋作響。片刻,將鴨子撈出放於筲箕上瀝干汁水,又在案板上熱氣騰騰地鮮切成塊。
這便是一個典型的「有食慾」的畫面。
菜和肉都得食客們親自到廚房端,沒有服務員傳菜和倒水,生著土灶爐火的廚房門口總是簇擁著光鮮亮麗的人們,焦灼地等待著自己的大菜,那副場景著實有些滑稽,又有些親切。
不過話說回來,怪規矩、板眼多的館子,味道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點血旺也是在廚房,和廚師隔著火灶大聲說,他再根據人數來決定這份血旺的大小。不少人千里迢迢跑來,就為了這一口鮮辣。
肥腸血旺是最優選擇,辣/鮮/麻/香/嫩/滑,不同的滋味複合在一起,能讓人留下深刻的味覺記憶——一定要配上甜糯不膩的糍粑和剛剛出鍋的麻油鴨,再來個涼拌素拼,末了嘬碗冰粉,你會覺得進食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件事。
在我看來,四川人最令人佩服的技藝就是,把廉價、隨處可見的食材,做成一道不可思議的美味。
貳
建築是沉默的,歷史是流動的
新場鎮的沿街古建築保存較為完好,屬明清風格,但又凸現西蜀建築特色。
同周邊多數古鎮一樣,這裡也曾有濃郁的會館文化。早在清康熙年間,就有外省客商雲集於此,因為交通便利,新場成為了商貿繁榮的集鎮——至今仍保留著「逢場」的自發集市習慣。
鎮內曾建起過大量各省會館,如今會館雖已不在,但昔日商賈古色古香的建築仍保存完好。
蜀地文化的兼容性,不斷地吸收來自粵閩海岸、來自黃土高原、來自贛湘之地的建築形式,在保持本土性的同時,又在不斷地塑造著自己的模樣。
在清一色一水兒的川西民居之中,遙遠的異鄉人也能看見一絲熟悉影子。
順著古街行走,頭頂的花檐從兩側緩緩划過,一路皆是不同的小景,沒有兩棟建築是相同。哪怕是對於路痴來說,漫步於蜿蜒的街巷之中,也是極其友善的。
在標準化生產的今天,現代建築多了些穩固和宜居,但卻少了些溫度和審美。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了鋼筋水泥的單調和重複之中,越來越多的城市放棄了建築本土性從而日漸趨同。
越來越少的人能找到歸家的路。
叄
還有多少城市,擁有原生的街道肌理?
曾有一位外地友人來成都旅居兩個月,他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通惠門沒有門,青石橋沒有橋,跳傘塔沒有塔,紅瓦寺沒有佛廟,東城根沒有城牆?
我思考良久,終究沒有好意思說出口:其實以前是有的。
這位對成都有著極高期待的朋友,在來之前曾構想出了一個由這些美妙地名堆砌出的古老城市,然而「名不其實」的模樣,讓他失落極了。
一切的遺憾都來源於城市的新陳代謝。
誠然,這一切都是歷史之必然,發展之必要。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昌,逆之亡,我們當然不可能泥古於過去而放棄未來。但是我們的城市,在今天卻有些偏激,城市化像是一場劇烈的革命。那些本該自然生長的原生街區,顯得無力而脆弱。
我們總是忽略了,這本該是一個關於平衡的進程。
漫步於新場這樣的古街區之中,我們卻能依稀感受到先輩的體溫。街道的長短、房檐的雕花、木門的質感,鄰里的關係,都在提醒著我:噢,這才是中國人的街區。
作為鎮上佔主流地位的建築形式,川西民居是新場隨處可見的建築形式。
川西民居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材以木、青磚、青瓦為主,牆有土牆、石塊牆、木牆、編夾壁牆等,屋頂用小青瓦、草、穀草、山草、石板瓦、樹皮瓦等。鄉土氣息格外濃郁,呈現出質感美、自然美。
得益於此的自然環境,新場形成了有機型的城市肌理:順應土地與地形條件、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自發演變為城鎮聚落,本能性地、「未經策劃地演變」。道路是彎曲延伸的,城市形態是非幾何形的,依靠著天時地利生成, 充滿了隨機的驚喜和個性。
這一切,都有一種田園詩歌式的詩意。
街巷的模樣,還被這裡的居民性格塑造著。
川西人講究禮節,喜好聚集娛樂,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茶館文化便是因此而繁榮。這一特點也突出地表現在這裡的居住方式和鄰里關係上。
新場鎮的建築體現著濃濃的親情味,大小院落中的天井與寬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鋪外的檐廊,都為居住者們創造了一個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間」,供家人納涼、婦女手工、小孩嬉戲、鄰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來客之用,使鄰裡間得以充分交流對話,是城市裡罕見的「遠親不如近鄰」。
這樣的傳統街道肌理在大型城市中已被不可逆地摧毀,但它卻真真切切地存在於這些城市人的記憶中。現實與回憶隔斷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也讓未來變得無根可循。
如果不能再見到這些親切的街區,那就讓這些城市之外的古鎮拷貝一份記憶吧。
肆
在這裡,幸福感是和市井化程度成正比的
人當然是城鎮聚落的靈魂所在,人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氣質和性格。
雖然是政策導向型的環境,但是人文因素還是十分重要並且必要的。同四川大多數古鎮一樣,這裡的居民過著樸素但卻安閑的生活。
由於採光設計的問題,屋內較為黑暗,人們在白天多選擇以街邊的屋檐為起居場所。
以街道為單位,當地人的生活完整地呈現在街道的兩側。
人們在街道兩邊生活:飲食,烤火,玩樂,打牌,閑聊,散步,公共街道是生活的載體,無數條街道是無數種生活方式。大家似乎並不介意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外人的面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近。
他們的生活與街道是一體的,街道是他們的生活,而不僅僅是一條通行的水泥路。
拋開物質談論意識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但是新場的氛圍確實令一個城市人感到羨慕。這裡的人們過著簡單的生活,快樂也是簡單的快樂。
也許,每個人從出生起,便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伍
當然啦,特產小吃了解一下
當地特產自然也是不容錯過的。
每個古鎮的葉兒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味道,新場也不例外,許多當地人在孔婆婆的店裡出入,也有許多成都的遊客打包一大堆回去當早餐。
隨處可見的醬菜也是一大特色,放在街邊用大盆裝起,滿街都是醬香的味道,大頭菜和油豆腐是不錯的選擇。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這裡發現了窩子油糕,這一在城市裡幾乎滅絕的市井小吃,在新場卻是一家連著一家。從油鍋里撈起後滾燙冒氣但卻讓人不忍罷手,外面酥脆裡面軟糯,完全是小時候的味道。
當地的手工竹編也值得一買,竹編師傅就在門口慢慢地編著,時間緩慢,但卻充滿了誠意和人文關懷。
這不是一個能讓人驚艷萬分的古鎮,但對於周邊游的旅人來說,這卻是一個能讓人懷戀童年的好去處,過去的時光在此處唾手可得。
圖文/樂游四川
旅行是一種態度
去到遠方是旅行,發現城市隱藏的美好是旅行,質樸而踏實的一餐飯是旅行,喝著咖啡聽別人的故事是旅行……讓我們一起去旅行~
?
TAG:樂游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