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實戰派:「望、聞、問、切」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實戰派:「望、聞、問、切」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傳統中醫診療疾病時,講究「望、聞、問、切」,其是指「觀其色、聽聲息、問癥狀、摸脈象」。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日常管理,也可借用中醫診療手段「望、聞、問、切」來達到了解、發現養殖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達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提高養殖成活率、降低飼料係數,增產增效的目的。

一、「望」

在水產養殖中,「望」主要是看水質水色。養殖水質講究「肥、活、嫩、爽」。「肥」主要是指浮游生物量豐富,水質透明度在20~30厘米;「活」是指水質顏色隨時間段變化而變化,所謂「朝紅夕綠」即是指水質中的浮游植物隨光照變化而上下垂直遷徙運動從而引起水色變化的過程。「活」的水質早晚pH值變化相差在0.6~1.0。「嫩」是指水質中魚類易消化的浮游植物種類豐富,處於繁殖階段或年輕生命態的浮游生物比例大,這樣的水質被稱之為「嫩水」;反之則是浮游植物不易消化的種類多如微囊藻、魚腥藻等「水華」出現,浮遊動物個體大,生命處於衰老期,這樣的水質被稱為「老水」。「爽」是指水質中沒有各種雜物、臟物,沒有或很少聚集土黃色、黑色的泡沫和浮沫,水色看起來呈「青黃」或「草綠」等顏色,很舒服悅目。這些外觀顏色或表徵,都很容易通過「望」來發現和辨別。也可以「望」增氧機打起來的水花顏色來辨別判斷水質是否「老化」:水花是淺綠色,水很清爽,說明藻體活力強;反之水花較濁呈土黃綠色,水面有泡沫、懸浮物,說明水體已開始老化,應進行追肥、調水,同時進行底改氧化。一旦發現水質呈現「醬黑」或「泛白」,必是「倒水」,即水質中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水質惡化,藻—菌平衡被打破,接下來就會出現浮頭、暴發細菌性出血病等疾病和魚類死亡。所以,通過「望」來及早發現和判斷水質變化情況,使之在將變未變的時候,通過施肥、增氧、注換水、改底等調控措施,使水質朝適宜魚類生長的環境條件轉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聞」

在池塘下風口能聞到水體中散發出的陣陣酸臭或腥臭味時,即表明該池塘底質已經惡化、缺氧,底質氧化分解過程被阻斷,魚類攝食和消化吸收受到影響,應及時加註新鮮水、換去老水,並改底增氧,潑灑微生物製劑如光合細菌、EM菌、枯草芽孢桿菌等改善水質和底質,建立起新的藻-菌平衡和促進氧化和硝化作用順利進行,使池子里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有毒物質被氧化成無害或能被浮游植物吸收的營養鹽類。常見的處理措施有:①開啟增氧機增氧。白天開啟涌浪式和葉輪式增氧機,將處於「氧債」狀態的缺氧底層水提升到表層,同時把表層富含溶解氧的水輸送到底層,從而基本達到上下層溶解氧一致,打破溶氧分層現象,既有利於底層殘餘物和魚類排泄物的氧化分解,又有利於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長。②施用過硫酸氫鉀複合鹽進行底改。過硫酸氫鉀複合鹽在水中釋放出活性氧,能有效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有效降低氨氮(50%以上)、亞硝酸鹽(30%以上),具有調控水質、改善底質的作用。③施用微生物製劑。低溫時以EM菌為主,高溫時以光合細菌、枯草芽孢桿菌為主。施用時應同時開啟增氧機,因為微生物製劑如枯草芽孢桿菌在水中繁殖時會耗氧,降低水中溶氧量。④加註新鮮水,換去底層缺氧「老水」。有條件的地方,可每次加註30~40厘米新鮮水,並同時換去同量的底層缺氧舊水,或只加不換。⑤每月使用一次生石灰,用量每畝每米15~20千克,化水趁熱全塘潑灑。有利於調節水質酸鹼度,增加水質鈣肥和碳源,建立或穩固二氧化碳緩衝系統。

三、「問」

通過和養殖戶座談,詳細詢問和了解養殖過程中所採取的各種措施和手段,如投苗量、投食量、投食率、投食時間和次數、消毒措施和品種、魚類攝食活動情況等,以便改進或補齊。如有一家主養草魚的養殖場,其養殖的面積、密度和別人差不多,但是養殖出來的草魚規格總是要比別人小100~150克,且飼料係數要高15%~20%,經濟效益相差很大。經過多次觀察了解,也沒有發現什麼和別人的不同或異常情況。後來通過仔細詢問了解到,該養殖場的池塘高溫季節晚上經常缺氧,早上也暗浮頭嚴重,而日常投食時間為8:00、11:00,14:00、17:00,投食率3%~4%,最後一餐投食量佔全天的30%。「問」清情況後,指導養殖場把投食時間改為9:00、11:30、14:00、16:30,且最後一餐投食量從原來的30%調減到25%。此後,該養殖場池塘晚上缺氧次數顯著減少,年底出塘的草魚規格與飼料係數與別人相差無幾。究其原因,就是其池塘晚上投食量偏多,造成晚上缺氧浮頭頻繁,影響了正常生長和飼料的消化吸收利用,而且早上容易出現暗浮頭,在早上8:00投喂,此時由於光合作用不久水中溶氧嚴重偏低(2次測量值為2.5毫克/升、2.7毫克/升),魚類雖然會攝食,但消化利用率較低,從而增大了飼料係數。把第一餐投喂時間推遲到9:00以後,此時太陽已出來較長時間,池水中的光合作用已較強烈,上層水中溶氧已較高(達到了5.1毫克/升以上),此時投喂飼料有利於魚類消化吸收,飼料轉化效率高。所以,日常管理中如果不去仔細詢問了解,有些事情是難以被發現和改進的。

四、「切」

是指把養殖池塘剛死不久的新鮮病魚或瀕死的病魚或健康的活魚進行檢測,及早發現可能患有或已經感染的疾病和病原體,如病毒性疾病——草魚出血病、鯽魚「大紅鰓病」;細菌性疾病——爛鰓、腸炎、赤皮、腐皮、癤瘡;寄生蟲疾病——纖毛蟲類的車輪蟲、小瓜蟲;孢子蟲類的球蟲、黏孢子蟲;單殖吸蟲類的指環蟲;甲殼動物類的錨頭鰠、中華鰠、魚虱;真菌類的水霉等,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因為魚類生活在水中,其患病難以發現,一旦出現死亡病情即處於中晚期;難於治療,給葯難,又不能逐個注射打針,生活空間大、活動範圍廣(小則幾畝、大則成千上萬畝),難於精準或區別治療(一種魚類得病,同池其他魚都得接受藥物潑灑或內服),客觀上造成藥物殘留超標和產生耐藥性。所以,魚病防治上的「切」即魚體檢測對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實用意義。

綜上所述,水產養殖中借用「望、聞、問、切」方法,有助於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和日常生產管理水平及經濟效益,在生產中具有較大的借鑒作用和參考意義。

江西黎川縣農技推廣中心 龔建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養魚 的精彩文章:

今冬雨雪天、來年開春,養殖小龍蝦一定要做好這些!
池塘養殖中魚類攝食不旺的原因和應對措施

TAG:科學養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