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黑山東人了,告訴你主副座次和行酒令的歷史文化淵源

別黑山東人了,告訴你主副座次和行酒令的歷史文化淵源

山東人善飲,國人皆知。而山東的酒文化浸染著一種藝術的氣質善良的霸氣。甚至上海外國語學院的教授專門為此寫過一篇《山東歸來不喝酒》,整篇文章洋洋洒洒,讀後莫不為作者活著從山東走出來感到無比慶幸。

看完之後,本打算過年來山東找酒大叔的廣東小夥伴默默退掉了來齊魯大地的飛機票。

其實關於山東酒文化的傳言甚囂塵上,全國人民基本都或多或少了解過山東人民熱(會)情(勸)好(酒)客的情形。比如入席之後由主陪和副主陪各提三次酒,每一杯酒都分三次喝完,名為「六六大順」,一般全桌上的客人都要跟著一起喝,圖個吉利。這樣一來,在兩個人單獨喝酒之前,每個人都已經有兩杯酒下肚(一般一杯2兩左右),主客都面紅耳赤,言談甚歡,正是單獨敬酒,活絡感情,說說悄悄話的最佳狀態。

至於酒過三巡,當然要有行酒令,南方喜玩的「大話骰」在北方並不多見,山東更多的則是划拳令,行令者各出一拳,同時各叫一數,猜兩個人所伸指頭數之和,猜對者為贏家,猜錯者飲酒,「哥倆好哇,三指頭啊,四季財呀、五魁首哇、六六六啊」,節奏感強,朗朗上口。

最近更是受全國詩詞大會影響,在一些山東文化藝術圈酒場竟然能見到「飛花令」作為行酒令,「飛花令」指以一字為主題,行令者必須吟誦一句帶有該字的詩句,輪流吟誦,吟不出者飲酒再換一字。於是藉助或豪放或文縐縐的遊戲助興,主賓皆盡酒興,喝的七葷八素扶牆而出或倒地呼呼大睡者不計其數,勉強清醒的人們則互相攙扶著走到酒店門口道別,互訴兄弟衷腸。

食而知禮

山東是禮儀之鄉,齊魯大地是孔老夫子的故鄉,傳統文化備受尊崇,很多酒場禮數包括行酒令其實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傳承至今。拿山東酒桌座次安排和敬酒禮來說,就大有學問。

中國最早的禮儀可以說就是食禮。《禮記》所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古時家庭禮儀啟蒙的第一課往往就是教孩子在家庭宴會上就坐和吃飯的禮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孩子剛會吃飯時,教他們在吃飯時必須使用右手。再比如主賓對飲落座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各有主席、次席;甚至敬酒時所用器皿都要合乎禮儀,地位高的人用「爵」敬獻,地位低的人用「散」敬獻,散的體積是爵的五倍。

孔老夫子對酒禮的堅持更是了得,《論語》中記載:有一次孔子參加一個典禮,看到所用的酒器「觚」被製成沒有棱的樣子,不符合西周的禮制,於是發出感慨:「酒杯不像個酒杯,能飲嗎?太不懂禮了!」「言不得為觚也」,最終也沒有喝這杯酒。

觚爵

宴席座次

酒禮當中相當重要的一項就是賓主如何就坐了。兩漢時期及之前,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史記·項羽本紀》所記載的鴻門宴座次大家都耳熟能詳:「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

而兩漢之後,建築多為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堂多坐北朝南,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而越尊貴的官員離皇帝越近,於是宴席活動座次逐漸以南向為尊。除了南北方位的差異,古時還以右為尊,「左遷」通常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而在民間百姓家裡,通常賓主之間沒有太大的身份地位差異,主人一般以客人為尊,賓必須背北向南而坐,取意天子站立的位置,主人必定位於東方,東方是春天的位置,是生長萬物的位置,主人就此位,就可以供給萬物來奉獻給賓客。這也是如今主人請客,被稱為「做東」,主人又被稱為「東家」的原因。

直到西晉早期,古代宴請是一人一案,侍從分髮菜餚,人們各自跪坐於席上,面前有俎案,上面放置著食物。這裡還有個小故事: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是禮賢下士的典範,他號稱每天與俠士們吃同樣的食物。一天夜晚,孟嘗君宴請一位新來投奔的俠士。由於宴席中;兩個相隔較遠,俠士把孟嘗君吃的食物看錯了,以為比自己的豐盛,於是放下筷子指責孟嘗君虛偽,孟嘗君遂端起自己的飯菜給他看,以示真相,結果發現兩人飯菜一模一樣,俠士羞愧難當,拔劍自刎謝罪。

如果當時是採取和現在一樣的圍餐制,這位俠士就不會死的這麼冤了。

兩晉時期,胡床、胡坐大規模傳入中原、江南,餐桌開始由小俎案換成高桌,人們開始習慣坐著吃飯,桌子也由方桌逐漸演變為圓桌。圓桌是清中葉後飯店酒樓流行的餐台式樣,最初讓堅持封建禮法的大儒們頗不適應,正如清代詩人袁枚《園幾》所說:「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在圓桌上,甚至連坐都不會坐了,不知應該何處為尊。

圍餐制發展到今天,大多數人已經不太在乎入酒席時誰該坐哪裡,不過在北方的很多地區,還是會遵照祖輩傳下來的規矩入座。現在看到這張酒桌座次圖,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何山東人要求主人(主陪)一定要坐在北或東,副陪(第二主人)與之對坐,而主賓坐在主陪右側了吧?

酒令大于軍令

行酒令以助酒興,古今皆如此。和現在在酒席上划拳玩樂搖色子不同,古代行酒令要有人充當監酒的角色,其實就是裁判,監督大家必須按酒令喝酒。由於古代宴席尤其重視禮法,所以有時候監酒的權力很大,甚至皇親國戚都無可奈何。

古時最出名的監酒恐怕是漢初朱虛侯劉章,當時呂后當權,劉章在一次宴會中擔任監酒,他向呂后請命:「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呂后批准了。席間,諸呂氏親貴中有一人醉,逃酒退席,劉章追趕上去拔劍把他殺了,報告呂后說:「有亡酒一人,臣謹行法斬之。」於是滿座皆驚,呂后明白這是借酒警戒自己不得僭越皇權,但已經答應他按軍法監酒,無可奈何;這也是後世「酒令大于軍令」一語的出處。

有趣的酒令

說起酒令的起源,和一個成語典故密不可分—畫蛇添足。

講的是戰國楚國有一家人,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參加的人很多,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那到底怎麼分呢?於是有人提出,每人畫一條蛇,誰先畫完誰喝酒。其中一個人畫的很快,畫完了見其他人還沒畫完,於是又想顯示自己畫的快,非要把蛇畫上腳,結果因為蛇沒有腳,多此一舉,被第二個畫完的人喝上了酒。

「畫蛇」其實就是最初的酒令。

文化圈的酒令一般都比較清新脫俗,除了之前說過的飛花令,大書法家琅琊人(今山東臨沂)王羲之愛玩的叫「曲水流觴」,觴就是酒杯。《蘭亭集序》中記載,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各人在岸邊擇處席地而坐。在水之上游放置一隻酒杯,任其飄流曲轉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取飲吟詩。這種酒令高雅典致,堪稱我國古代酒令典範。

「李白斗酒詩百篇」,古代中國的文化繁榮與酒文化息息相關,無數的祭享祀頌、宴會酬酢,便有無數的酒詩、酒詞、酒賦,供文人墨客吟聯唱和、歌詠抒情。所以,無論是山東人民還是不知為何還要恪守酒文化的這些人們,內心深處希望堅守的是「待人以禮」的文化傳承,和祖先經過悠悠歲月沉澱下來的或精華或糟粕的一點東西罷了。

我是清爽的酒大叔,下回,我們來聊聊何謂酒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飯兒與美女廚房 的精彩文章:

TAG:有飯兒與美女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