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之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是一篇急診同行的投稿,我做了修改。
希望通過此文,能夠讓大家了解日日遊走在刀尖上的急診日常。
急診走廊里此起彼伏的各種呻吟聲、喊叫聲,這個夜班又要註定不眠,想起前一陣子的事情,有些憋在心間的話總躍躍欲試的想說出來。
一周前,正午時分,來了位女病人,60歲,胸痛2小時。
患者和家屬主訴除了既往脾功能亢進病史之外,沒有任何特殊情況,
胸痛是一種應該時刻被重視的癥狀,對於任何一個醫生來說:胸痛都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我按照以往的經驗,在第一時間內為患者完善了心電圖、心肌酶,但是並沒看到任何明顯異常。
當時我以為這樣便可以初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但是事情永遠不會如此簡單。
既然目前不考慮急性心肌梗死,那麼又會是什麼原因導致患者如此胸痛呢?
主動脈夾層、肺部感染、氣胸、肺栓塞、胸膜炎?
這一切都有可能,它需要去一步步小心翼翼的求證。
做了胸部ct平掃,可惜同樣沒有發現異常。
但是患者依舊在承受著疼痛的折磨,時光依舊帶著患者的康復的時機在無情的流逝著。
我決定為患者進行主動脈CTA檢查,以達到完全排除主動脈夾層的可能。
但是,有一些現實問題卻不得不在檢查之前痛患者的家屬充分溝通,比如:比較昂貴的費用、可能完全正常的結果、如果是主動脈夾層該怎麼辦、造影劑可能導致腎功能不全和誘發支氣管哮喘等併發症的可能。
家屬雖然同意了檢查,但是有一個問題卻擺在了我的面前:患者的血管條件非常的差,靜脈通路難以在第一時間打開。
通路就是保障,時間就是生命。
護士們全神貫注的為患者靜脈穿刺,家屬們怒氣沖沖的吆三喝四。
其中有一個患者家屬情緒比較大:「來了半天不知道什麼病因,還是疼的這麼厲害,看的是tm什麼病?」。
我不怪患者家屬有情緒,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或親人能夠第一時間康復。
但是醫學原本就是一門不完善的科學,疾病本身就會有發展的過程。
就算是到了醫院,看病也要按照流程進行。
醫生不是大師,沒有透視眼,也沒有藥到病除的神葯。
我又耐心向患者家屬解釋一遍,家屬們雖然情緒激動,好在沒有過激的表現。
幸運的是,在護士長的幫助下,靜脈通路很快打開。
不幸的是,患者突發意識喪失!
就在一瞬間,我看見了自己最不願看見的結果:室顫!
來不及多想,立馬開始電除顫、胸外按壓,啟動心肺復甦!
第一次除顫、第二次除顫.......
那一刻時空彷彿停止了運轉,空氣彷彿凝固住了每一個人的呼吸。
幾分鐘後,患者突然舉起手用力的推了一下我拿著除顫儀的手,嘴裡還喊著:「哎呦,好痛!」……
這一次成功了,空氣里還瀰漫著淡淡的焦糊味……
短短一瞬,生死兩端!
雖然患者恢復了意識,但是卻沒有人能夠感到輕鬆。
醫務人員擔心隨之而來的心電風暴,家屬擔心患者時刻會被死神帶離這個浮浮沉沉的人世。
第一時間再次複查了心電圖,即使是趕來會診的心內科醫生也沒有從這曲曲折折的心電圖上發現有意義的異常。
搶救室門外,有家屬歇斯底里的哭泣著,有家屬緊張的張望著,有家屬語無倫次的詢問著。
搶救室門內,護士在緊張的回來忙碌著,而我也在時刻緊盯著隨時可能再次發生的室顫。
直到這個患者在進入醫院的90分鐘後,經歷三次電除顫之後,心電圖才呈現紅旗飄飄。
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後,第一時間被送進了導管室。
幾天後,這個從鬼門關上回來的患者,走著出院了。
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地脊背發涼,兩股顫顫!
試想,如果患者血管條件好順利打上了針,會怎樣?
很可能在做主動脈CTA檢查的時候,人就沒了,怎麼收場?
現在想起來,有一些話應該反覆的告訴我自己,也應該告訴能夠看見此文的朋友們:
1、胸痛無小事,分分鐘鍾收割性命,如果出現胸痛,要第一時間就醫。
2、胸痛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但是急性心肌梗死不一定會有胸痛。
3、中國人對鎮痛葯的使用太過保守,有時候不及時鎮痛反而會加劇病情。
4、單憑一份心電圖不能確診心肌梗死,應該注意心肌梗死患者超早期的心電圖表現。
5、最希望你康復的不僅是家屬,還有醫生護士。
寫完這些肺腑之言的時候,我想起一個醫學界的老前輩的一段話:
行醫之路,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讓更多人了解更多一點!
我的微信公眾號:最後一支多巴胺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
※80歲老人,雪後跌倒,躺了三天後被送進ICU
※我曾聽過的三句話
TAG:最後一支多巴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