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西夏,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強?聊聊西夏的軍制和三個特殊軍種
西夏是由党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漢人稱之為「西夏」。
與當時的宋遼相比,西夏的國力差遠了,但是金朝興起後,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而西夏雖然經濟被金朝掌控,卻沒有被金消滅。
為什麼小小的西夏卻沒有被消滅,反而強大的遼朝和北宋卻被消滅,小小的西夏,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強?
有人會說兩點原因:一是北宋的軍事體制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二是北宋比較富庶,又好欺負,遼對北宋用兵也較西夏方便,所以遼經常攻宋。北宋對西夏進攻的失敗和它的軍事體制有直接關係,它重文輕武,都是文官掌軍,而且北宋正規部隊在開封,不在地方,它不像唐這樣的王朝,一半在地方,一半在中央,行軍打仗時將領臨機專斷的權力非常少,皇帝就差沒親自上前線了,奏摺往來頻繁,他就怕武將造反,這嚴重限制了北宋軍事行動。
其實拋卻遼、宋、金等相互牽制的原因,不可否認的西夏軍事很強: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鐵鷂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輔助。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西夏的軍事制度和三個特殊兵種。
一、西夏的軍事制度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
「質子軍」人數約五千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三千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二萬五千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
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
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五十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二、西夏的三個特殊兵種
(一)鐵鷂子,李元昊所創立的重裝騎兵部隊。騎兵中尤以重裝鐵騎平夏鐵鷂子戰鬥力最強。鐵鷂子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鐵鷂子後來發展成為西夏的主力軍,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陣的「前軍」。
(二)步跋子,《宋史?兵志》載「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山谷深險之處遇敵,則多用步跋子以為擊刺掩襲之用」。因步跋子多出自橫山(今屬陝西)地區,故又稱「橫山步跋子」。西夏軍作戰,常用步騎配合,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
(三)潑喜,潑喜軍正是一支駱駝背上的勁旅。西夏地處西北,主要統治區域在今天的甘肅地區,那裡也是我國雙峰駱駝的主要產地,潑喜軍雖然僅僅只有兩百騎,但是西夏人裝載在駱駝背上的小型拋石機——旋風炮讓他們的所有敵人都感覺到了恐懼。「縱石如拳」是宋史對潑喜軍的註解。試想兩軍陣前,高大敦實的雙峰駝背立著一架架扭力拋石機,把鞍袋裡拳頭大小的石頭不斷的射擊出去,無論是身著著厚重步人甲的禁軍,還是胸前明光鎧熠熠生輝的將軍抑或僅僅是在母親縫製的征衣里求得一絲慰藉的鄉兵,都變得一樣了,在飛馳的彈石間都沒有了差異,粉身碎骨里明白了飛揚的含義,支離破碎間朦朧瞭望鄉的淚眼。
※西夏和大理國向蒙古投降後,為什麼兩國末代君王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TAG:不惹塵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