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古的誠信故事:釋放390名死囚的誠信約定
白居易有詩:「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說的是唐朝太蹤貞觀時期的政治清明,為了延攬人心,實行道德教化,主動釋放三千宮女回家自行嫁娶,另外也曾釋放390餘名死囚回家省親,後來約定秋後主動回來。釋放死囚的故事,見於史書《資治通鑒》中對此事有記載,〝辛末,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十二月辛未日,唐太宗親自檢閱囚犯案卷,對判處死刑的囚犯非常憐憫,於是全部釋放歸家,讓他們來年秋天自行歸獄就死。次年九月,上年所縱天下死囚共三百九十人,全部如期自行歸獄就死,無一人逃亡。唐太宗看到他們如此守信用,就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資治通鑒》輯錄的這件史實,就是傳揚千古的唐太宗「縱囚」事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學家歐陽修據此寫了流傳千古的《縱囚論》文中語帶尖酸刻薄,極盡挖苦嘲諷之能事,文中窺探到了李世民和一眾死囚犯的互相利用的心思:唐太宗知道釋放囚犯回去,他們一定會回來以希望被赦免,所以才釋放他們!被釋放的囚犯預料自動回來一定能獲赦免,所以才會回來!料想囚犯一定會回來才釋放他們,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心思;料想上面一定會赦免他們才自動回來,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是上下互相揣摩造成這種聲譽,哪裡有什麼教化作用!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唐太宗即位已經六年了,天下卻有這麼多罪大惡極的死囚;然而釋放一次就能使他們視死如歸,保存信義,這哪裡講得通啊!歐陽修分析的入木三分,鞭辟入裡,但是皇帝的心思他不懂。這就是一個皇帝和一個大臣的區別,皇帝想著是全天下的長治久安,大臣卻想的是依法論法,以事論事,境界和眼光立判高下。自歐陽修之後歷史上多數附贊歐陽修的觀點,殊不知有些歷史大事,難得糊塗。
歐陽修說李世民在位第六年還有那麼多死刑犯,正說明了他的教化是失敗的,其實太宗是出於自己的沽名釣譽,但是事實上正式因為還有死刑犯,英明的太宗越需要這種彪炳於世人的教化方式。
自秦以來,百家爭鳴逐漸定論。秦朝專恃嚴刑峻法,殘酷統治壓榨人民最終導致土崩瓦解,漢朝實行初期實行道家的無為而治,後期儒家道德教化和法律相得益彰的配合,使國家大治,成為強盛一時的大王朝。歷史總是在道德教化和法制之間來回搖擺。慢慢的封建統治者摸透了規律,道德教化為主,法律統治為輔,畢竟社會的大多數還是傾向於安居樂業的,沒事誰去冒犯法律,只有亂世才用重典進行糾偏。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唐太宗借釋放囚犯一事彰顯自己的道德教化和實行仁政之心,倡導社會大眾的道德禮儀和誠信教化,豈是歐陽修這樣的大臣所能理解的。
無論如何這種與死囚犯的誠信約定深深影響力唐代的芸芸眾生,大家感招到皇帝的英明,社會上出現了馬牛布野,門戶不閉,路不拾遺,盜賊絕跡、監獄長空,安居樂業的景象,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用390名死囚的約定釋放回歸事件換來整個大唐的長治久安,與歐陽修所說的沽名釣譽相差甚遠,皇帝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你掉進來。太宗的縱囚與歷史上的商鞅徙木是不是頗為類似,都是一場千古誠信佳話。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融媒體宣傳」 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才是小編持續更新的動力,想看精彩文章就請高抬貴手。
TAG:城城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