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略·方技略》圖書分類法評述

《七略·方技略》圖書分類法評述

《七略·方技略》圖書分類法評述

《七略·方技略》圖書分類法評述

我國圖書分類歷史悠久,圖書分類思想的出現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從周代的圖書分官設守,到春秋時孔子刪定六經及戰國、西漢初期時出現的學術分類,及至漢武帝時楊仆《兵錄》的產生,這個時期是我國圖書分類思想的起源時期。在此基礎上,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共同完成了我國古代第一部綜合性的、系統地反映國家藏書的分類目錄《七略》,其分類體系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圖書分類法。

中醫圖書的分類是從《七略》開始的。隨著醫書數量和種類的增加,其分類由簡而繁,由少而多。同時由於中醫學術的逐漸發展,認識不斷深化,分類的層次也不斷擴展。因此,中醫圖書分類的歷史也是中醫學術發展史的一個側面旁證。本文將對我國第一部中醫圖書分類法《七略·方技略》作一史料分析,探討中醫圖書分類的發展源流。

《七略》的產生

《七略》的產生是在前人學術分類及圖書分類思想的基礎上,同時以西漢時期豐富的藏書為條件。春秋戰國時期,學術興盛發達,諸子之學著述豐富,圖書的數量和種類繁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使文字整齊簡易,便於文化典籍的交流和保存,有利於文化的傳播。雖然後來秦始皇有「焚書坑儒」的暴政,但焚毀的僅是民間所藏的詩、書、百家等書籍,仍有其他大量的圖書保存下來,如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等,至於宮廷、博士官的藏書,並不在被焚之列。《史記》所載「高祖入咸陽,蕭何先收秦圖書」。西漢自高祖以後,漢惠帝「除挾書之律」,漢武帝「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百年之間,書積如山」(《漢書·藝文志》)。正是由於西漢重視文化,注意收藏圖書,為漢成帝時劉向、劉歆整理圖書,編製綜合性分類目錄《七略》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26年,漢成帝頒布校書詔令:「命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漢書·藝文志》)劉向在公元前7年死後,劉歆繼承父業,在公元前6年完成了我國古代第一部全國性綜合圖書分類目錄《七略》。據《漢書·藝文志》所載,其分類體系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

《七略·方技略》內容

《方技略》在《七略》中被單獨列為大類,既說明了醫書在分類法中佔有重要地位,也反映了當時醫學發展已經達到相當水平。西漢末年,就醫學文獻的範圍而言,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以及養生、術數、房中、醫事制度、醫林人物等各個方面,都曾有過不同形式的文獻問世,並且為以後的醫學文獻的發展開創了道路。《方技略》為中醫圖書的分類開創了先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方技略》中將當時的醫書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個大類,據《漢書·藝文志》所載,具體內容如下:

醫經七家,共二百一十六卷。《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經方十一家,共二百七十四卷。《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臟狂顛病方》十七卷,《金創瘲瘛方》三十卷,《婦人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房中八家,共百八十六卷。《榮成陰道》二十六卷,《務成子陰道》二十六卷,《堯舜陰道》二十三卷,《湯盤庚陰道》二十卷,《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天一陰道》二十四卷,《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

神仙十家,共二百五十卷。《宓戲雜子道》二十篇,《上聖雜子道》二十六卷《道要雜子》十八卷,《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黃帝岐伯按摩》十卷,《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

《方技略》共有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略》評述

1.醫經和經方。醫經類主要是論述醫學理論的書籍,現今保存下來的僅有《黃帝內經》的不同傳本。經方類為研究各種方藥性能、用途及配伍之法,包括方書、內、外、婦、兒各科以及食禁在內的醫書。醫經和經方二類所著錄者均稱為家。古人言家,不僅指一類之書,更重要的是指學有師承,術有專精。因此可知西漢時醫學有不同的學術流派存在。醫經、經方二類合計十八家,四百八十五卷,可見當時醫學著述之豐富。由醫經、經方的提要中還可以看出,西漢時理、法、方、葯已漸趨完備,反映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

2.房中和神仙。房中主要收錄房中節慾,養生保氣之書。神仙則是探討長生之道的著作,主要收錄養生等方面的書。從類目設置看,房中、神仙與醫經、經方並列,可見其在當時醫學中的地位。從數量上看,房中、神仙二類合計十八家,三百九十一卷,是《方技略》總數的一半,足見二類書籍數量之多。後世則將「房中、神仙」二類多列入道家類,值得探討。

西漢時的「神仙」與後世道教的神仙雖有聯繫,但也有區別。西漢時的「神仙」概念有特定內涵,是從先秦時期人們希望長壽心理產生的長生不死觀念轉化而來,「不死即為神仙」。戰國時期形成的神仙家,以長生不死、肉體成仙為目的,以養生的方術(仙術)如行氣、房中、服食等為主;其次是用符咒求神、驅鬼的神術。先秦西漢時期,專制統治者一方面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追求長生不老,秦皇、漢武尤重此事,因此產生大量「房中、神仙」類書籍。其中除去荒誕的成分,很多是對性醫學和養生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醫學學術價值。因此,《方技略》將「房中、神仙」列類是合理的,正如其序所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道教起源於東漢末年,是由古代巫術和先秦神仙方術發展而成的一種宗教,其等級森嚴的神仙體系掌管著天庭、地府和人間,因此與先秦西漢時長生不死、永享快樂的「神仙」是有區別的。雖然道教繼承了先秦神仙家長生不死、肉體成仙的觀念,但在學說上是借用道家和佛教的一些理論拼湊而成。正如宋代馬端臨所說:「道教之術,雜而多端。清靜一說,煉養一說,服食一說,符籙又一說。」(《經籍考》)在繁多的道術中,有些是迷信,如求神、驅鬼等,有些則是與醫藥結合的養生之道,如導引、養性、按摩等,在道教典籍中收錄了許多養生之術,因此後世多將「房中、神仙」類書籍歸入道家。

3.葯書和脈書。章學誠言:「方技之書,大要有四,經、脈、方、葯而已。經闡其道,脈運其術,方致其功,葯辨其性。李柱國所校之書,唯經、方二種,葯書、脈書竟缺其目。」(《文史通義》)關於葯書、脈書在《方技略》中未見列類和著錄,本文探討如下:

我國用藥物治療疾病的歷史可以遠溯到上古時代。傳說中神農嘗百草,說明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試探用草藥治病。《尚書·說命》記載「若葯弗暝眩,厥疾弗瘳」,反映當時已經用藥物治病。而周代時藥物療法更為盛行,《周禮·天官》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及「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記錄了近百種藥物,可治療50多種疾病。根據考古資料,現存最古的本草專著為《萬物》殘簡,其中記錄藥物70餘種,主治病證30餘種,它抄寫的時間為西漢初,而成書時間可能更早。「本草」之名始見於西漢。《漢書·郊祀志》記載,漢成帝時有「本草待詔」設置。《漢書·平帝紀》記載,在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經、古紀、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五經、論語、孝經教授者,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漢書·樓護傳》記載:「護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上述記載反映了當時研習本草者不乏其人,而本草著述也十分可觀。

脈書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帝內經》中有很多論脈的內容。據考古資料,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古醫籍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等書,其抄寫年代在戰國至西漢初。張家山漢墓出土的《脈書》等書,其抄寫年代在西漢初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淳于意得其師公乘陽慶所傳《黃帝扁鵲脈書》、《五色診》、《奇咳術》、《葯論》等書,並轉授弟子宋邑等人。因此可見西漢初期有脈書流行於世。

秦始皇焚毀民間藏書,「所不去者,醫藥卜筮之書」(《史記》)。漢高祖入咸陽,蕭何盡收秦圖書,此後西漢屢次下詔搜訪天下遺書,上述葯書、脈書當在其中,而太醫李柱國校醫書,不可能舍之不取,那麼葯書和脈書歸入何類?

關於葯書的歸類,從廣義的藥物學上講,其包括方、葯,葯是基礎,方是應用。《方技略》經方提要:「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深淺,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從中可以看出有論述藥物性能、配伍和用途的內容,《方技略》經方類中有《神農黃帝食禁》一書,根據賈逵《周禮醫師·疏》考證,葯誤為禁,食禁即食葯,亦即該書為本草,歸於經方類。

關於脈書的歸類,根據《方技略》醫經提要,醫經中有脈學應是題中意。「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方技略》醫經有七家,從僅存的《黃帝內經》中有關於論脈的內容可知,其他六家醫經也應有脈學內容,尤其是《扁鵲內外經》,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從上述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有脈書和葯書,而且葯書和脈書歸入《方技略》經方類和醫經類,但是為何未見單獨著錄?

從《方技略》著錄的書名可以看出,醫經類是以黃帝、扁鵲、白氏分標作書名,經方類是以五臟六腑等病方標於書名,可見比較整齊規範,而其與實際流傳於世的書名大多不相符合。如前述《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列者,及考古發現的古籍書名,以及後世《隋書·經籍志》中所著《黃帝明堂經脈》等書名,均與《七略·方技略》所著的書名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劉向校書時,醫書篇目凌亂,經過分析校定後,合併篇目別取總括之名而著錄,「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論其指歸」,「歆總括群篇,撮其指要。」(《漢書藝文專·序》)。因此葯書和脈書是經過校書者合併篇目後,歸入總結之名進行著錄的。葯書和脈書未單獨列類和著錄,也反映了當時醫學各科分化程度不高。

《七略·方技略》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中醫圖書分類法,它反映了當時中醫圖書的藏書情況,同時也反映了先秦西漢時期中醫學術發展水平。為我們研究古代中醫圖書分類史和中醫學術發展史提供了依據。

古代中醫圖書以圖文的形式記錄下中醫學術數千年積累的豐富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和實用價值。為更好地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全面了解古代中醫圖書的情況是非常必要的。圖書分類法對掌握古代中醫圖書的概況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是利用圖書的工具,因此研究探討古代中醫圖書分類法,對充分有效地利用古代中醫圖書是非常重要的。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我與古籍的因緣際會
宋紹定錢塘俞宅書塾刻本《乖崖張公語錄》鑒賞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