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喊了幾十年,學生減負為什麼越減越負?

喊了幾十年,學生減負為什麼越減越負?

高成 時拾史事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歡迎轉發朋友圈

減負!

小學生聽到這兩個字,一般比較興奮:耶!終於不用寫好多作業了!

減負?

初中及以上的老司機聽到了,恐怕只是無感:哦。

許多人有這樣一種感覺:我讀書那會就在提減負,沒想到十幾二十多年過去,小孩都讀書了。書包越減越重,作業越減越多,在校時間越減越長……


新聞抄襲歷史

中國「減負史」到底有多長?說出來你都不信:六十多年。

1955年,政府發布《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

1964年,一封請求為學生減負的來信得到主席批示,被稱為教育史的「二月來信」

1977年高考恢復後,減負一直是中國教育無法迴避的問題,但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

2013年,騰訊網教育頻道對減負效果做了調查,總結31省4701份問卷,發現只有6%的學生課業負擔明顯減輕,16%有所減輕,47%維持原狀,18%有所加重,13%明顯加重。換句話說,一半學生課業負擔沒有什麼變化,減負的比例還沒有增負的高。

這是在百度搜索「中學生減負」的結果

2000年的:

喊了幾十年,學生減負為什麼越減越負?

2011年的:

喊了幾十年,學生減負為什麼越減越負?

套用主頁君的一句話:「新聞抄襲歷史」。


原因何在?

說到減負,人們普遍的想法是減少作業量、減少考試次數、減少在校時間。那麼六十多年來,減負為什麼難以奏效?

最重要的原因:相對於14億人口,中國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不管是初中、高中,還是大學。而社會各界,特別是底層,把學歷看得很重,將其視為逆襲的最佳途徑甚至唯一途徑。收入與學歷,一般是呈正比的,要是小孩考上了名牌大學,會有更多的選擇,更好的發展機會。若早早離開校園,家裡又沒有什麼門路,選擇就少了很多。(時拾史事/高成原創)

好東西,大家都想要,怎麼分配重點初中、重點高中、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入學資格呢?那就是應試製度,通過分數高低確定錄取名單,除此之外,其他的途徑很少。隨著經濟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學生人數呈井噴式增長,就拿高考來說,1984年164萬,1994年251萬,2000年375萬,2004年729萬,2008年達到巔峰1050萬,2010年後有所下滑,也穩定在900多萬,人多了,競爭壓力大,自然需要勤學苦練、拚命提分;雖然高校數量由1977年的404所增至2016年的2595所,四十年翻了6倍,可是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只是一小部分。

喊了幾十年,學生減負為什麼越減越負?

高中之前的初中,競爭同樣激烈。看看名牌大學的錄取名單就知道,大部分生源來自各地的超級中學,比如衡水中學、人大附中、江西師大附中等等,為了上這些學校,初中生需要竭盡所能提高排名。除非迫不得已,沒人願意讀那些師資力量薄弱的高中。有的學生,中考分數明明不好,家長為了小孩能接受良好教育,往往花幾萬塊錢甚至更多,購買超級中學的入學資格。條件不好的家庭,只能默默哀嘆、接受現實了。初中想獲得好成績,又必須依靠小學打下的基礎,一個人,走路都不會,怎麼可能會跑步?所以小學階段就要發奮圖強,最起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家長普遍的心理。

供不應求是一方面,地域之間的不公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對於教育弱省來說的。北京、上海,一流院校多,本地考生少,想要讀好大學更容易。像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每年考生八十多萬,卻只有鄭州大學一所211,和京滬比起來,壓力山大。減負對於河南學子,實在是太奢侈了。

不改變高考制度,不變革應試教育,減負什麼的都是浮雲。高考的弊端幾乎人盡皆知,可想要改變又舉步維艱,目前找不到更合適的替代品。因此,在現行的遊戲規則下,減負缺少民意基礎。不是大家不想減,是不敢減。

接下來,我們再從家長、學校、老師、學生的角度分別討論。

瘋狂的家長

有些家長為什麼反對減負?小孩起的比雞還在早,睡的比狗還晚,做的比牛還多,作業寫到十一二點,眼鏡度數越來越深,不心疼嗎?是不是親生的?當然心疼了!那為什麼還抵制?

首先,是減負措施給他們帶來了新煩惱。

學校是怎麼減負的?小學低年級學生,提早放學,下午3點半就可以走人。學生放學是早了,家長下班不會提早呀!如果家裡沒有老人,誰去接孩子?他/她一個人在外面,能放心嗎?這時,培訓機構的老闆跑過來了:還有我們呢!於是就把孩子交給培訓機構,有人接,還有人輔導作業。如此一來,家庭又多了筆支出。

喊了幾十年,學生減負為什麼越減越負?

其次,是為了公平。

2014年,《黑龍江日報》採訪了一位李姓家長,李女士。為了給學生減負,教育部門要求學校停止統一補課、中止晚自習,李女士得知後堅決反對,她說:「我們家是一個普通家庭,全家的月收入大概只有6000元,也沒有什麼過硬的社會關係。因而我們沒有經濟實力可以讓孩子上『天價』補習班,也找不到好老師給孩子『一對一』補課,我們夫妻倆又沒有給孩子講解習題的能力,所以只能指望著學校統一補課和統一自習答疑」。 「如果統一補課和統一上晚自習,所有的學生都在一起學,條件都一樣,學得好壞全看自己,但是現在,提早放學了,很多有錢或者有關係的家長就可以在放學後找更好的補習班或老師給孩子進行輔導。」

提早放學,小孩真的就去玩了?不對,有錢人家會給孩子請家教,繼續學習,享受的教育資源比學校還要好。一般家庭請不起老師,父母也教不來,小孩只能玩了。兩相對比,差距拉大,李女士非常焦慮。

喊了幾十年,學生減負為什麼越減越負?

第三,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不願小孩落後於人。

2015年,《寧夏日報》也做了類似採訪。何女士的女兒一周只能休息半天,周一至周五上學,周末寫一天作業,再花半天時間上補習班,數來數去,真正能休息的時間只剩半天。對此,何女士非常無奈:「她們班前十名里只有兩人沒參加補習,好學生尚且如此,其他同學更是踴躍。我也不想給她那麼多負擔,可離中考就剩半年,其他同學都在暗中使勁,我怎能不著急。」學霸都在默默努力,自家小孩又怎能落後?

老師與學校

那麼部分學校、部分老師為什麼不同意減負?

因為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標準是升學率。比如衡水中學,2015年一本上線率88.6%,二本上線率98.97%,考上清華、北大有119人。假如還有一所學校只有5人上了二本。你是家長,會把小孩送到哪個學校?毫無疑問是前者。為了提振上線率,學校自然希望多補課、多組織考試,提高學生成績。考好了,名氣出來了,會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前來報考,還有很多成績一般的考生家長交錢加入,無論實力還是經濟,都更加強大。升學率低的學校,沒人願意讀,尖子生全被挖走,只能走向衰落。最終的結果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喊了幾十年,學生減負為什麼越減越負?

21世紀,這種趨勢特別明顯,省城、市區由於經濟實力強,能夠招聘知名教師、建造現代化教室、購買其他地區優質生源,實力越做越強,幾屆高考後,名氣出來了,想要報考的人更多,周邊學區房那叫一個火爆。相應的,不少農村地區的初中、高中日漸沒落,好老師嫌條件差,不願來,尖子生嫌升學率低,也不想來。最後惡性循環,人走樓空。部分農村甚至出現了「讀書無用論」,他們的心理是:反正也讀不出明堂,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

同樣,衡量一個老師的標準也是分數。你教的學生,全部考上了重點,人們會叫你「名師」。要是上線率很低,就完不成任務了。老師的職業前途與學生的成績結合在一起,為了對學生負責,也為了提高自己的名氣、收益,老師往往給學生布置許多作業,督促完成各項任務。在你的學生時代,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計算機課有沒有被霸佔?語數英老師為什麼如此強勢?道理很簡單,因為大多數同學的中考、高考科目沒有音體美,雙方利益訴求不一致。哪天要是換遊戲規則,只考音體美,不考語數英,音樂老師沒準就霸佔語文課了。


教育部門與學生

上級部門的監督,往往流於形式。前一天,班主任通知:明天教育局過來檢查,大家帶一本作業就可以了,另兩本放家裡。果然,第二天領導一看,不錯,的確沒布置多少作業。另一種監督方式:向上級領導彙報工作,學校總不會說他們沒給學生減負吧。再者,一個地方的教育部門,何嘗不想本地中學的上線率更高呢?其他地區都比你強,是你工作沒做好啊,政績不行。減負的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很少有領導因為減負沒做好被嚴懲的,相反,如果做的太好,成績下來了,家長們恐怕得「起義」了。教育涉及各階層、各行各業,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

(2005年青島,三名小學生拖著書包走路上。)

還有,教育部門能夠影響的,只有學校和老師,控制不了家長。你可以讓學校早點放學,老師少布置點作業,你能讓家長不給孩子報班、買教輔資料嗎?不能!最終的結果是:學校減負、家長增負,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公辦學校減負、社會培訓機構增負。為了讓孩子有個好前途,家長們都瘋狂了,南京胡女士的兒子正讀高一,她說:「一對三補數學或英語兩個半小時至少1000元,大課200多元,每個月都要上萬的補課費。一開始在陪孩子補課間隙還去咖啡館坐坐,後來變成連杯奶茶也捨不得喝。我和孩子爸爸都精簡了自己的開銷,全力以赴供孩子。」

再說學生。學生為什麼也不願減負?其實,並非不願,而是不能。升學壓力好比一把利劍,無時無刻不懸在頭頂。超級中學、一本、雙一流,錄取名額就這麼多,大家都在努力,你想鬆懈,其他人就會暫停嗎?畢竟關係到前途,不敢怠慢。偶爾打個盹,也許良心就會自責。

中考、高考不是越難越好,更不是越簡單越好,它們是資源分配的手段,需要把不同水平的學生鑒別出來。隨著教育水平提高,教輔資料泛濫,培訓班越開越多,基礎題型大多數學生已經掌握了。為了提升區分度,試題會越來越難,學生花費的時間、精力自然更多了。

因此,把減負單純定義為減少在校時間、作業量、考試量,學生、家長、學校、老師等群體未必認可。減負怎麼做才好?應該是削減重複的、低質量的作業,提高課堂效率,增加教育投入等等,在保證學習質量的前提下,掃除不必要的課業負擔,不是說作業越少就越好。當然,最根本途徑的還是增加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合理、多元化的升學評價制度。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古記·食堂】遲到的春節逛吃指南
「貢品」:一場帝王的狂歡,百姓的劫難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