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方劍喬代表:讓中醫藥成為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
2018-03-11 23:0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馬悅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右一)
這個冬天,流感肆虐。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流感中,一款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中成藥——川貝枇杷膏在美國「走紅」,引發了美國乃至全球對中醫藥的高度關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在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從時下熱門的流感話題說起,談及身邊常見的養生誤區,傳播普及中醫藥知識,為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言獻策。
記者:川貝枇杷膏在美國成為了搶手貨,就連《華爾街日報》都對其進行了報道。川貝枇杷膏為什麼會暢銷美國?這算不算中醫藥振興的信號?
方劍喬:首先,中醫藥文化積澱著數千年的民族情感。這種長期積累的相伴相依的情感,已經是文化認同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華僑走到哪裡,中醫藥就相伴著走到哪裡。
中醫認為感冒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兩種。這次美國的流感中,大部分是風熱感冒,特徵主要表現為肺熱有痰,因此川貝枇杷膏的潤肺、止咳、平喘功效,正好適用於這些癥狀。但是,川貝枇杷膏對風寒感冒不適用。
當前,世界各國人民通過中醫藥切身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去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施行,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中醫和西醫具有同等地位。現在,中醫藥不僅在中國得到認可,而且在世界上越來越有影響力,傳承與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道路,我們走得更有底氣。
記者:很多人都提到了對這次流感的輕視,這背後主要是對預防觀念、預防措施存在偏差。您覺得現在國內對待疾病的預防觀念是否需要改進?中醫藥能在其中發揮什麼作用?
方劍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愈後防復」,這是中醫防治疾病的總體導向。用現代醫學的說法,「治未病」相當於預防醫學,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
當前,對於預防醫學一類的概念,很多人認為離自己很遠。但不管是從中醫的角度,還是從西醫的角度,「治未病」都是比較好的選擇。比如在流感預防中,通過服用預防流感的中藥可以清除內熱,達到氣血和諧,能預防流感。
記者:隨著大眾越來越了解中醫藥文化,現在市場上的保健品也越來越多,它們大多打著中醫藥的牌子,您對此怎麼看?
方劍喬:讓大眾了解中醫藥文化,進而喜歡並接受中醫藥,這是傳承與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首要任務。當前,確實有不少保健品以中醫藥的功效作為噱頭,吸引百姓目光。有些保健品過度誇張了功效,或多或少地透支了民眾的信任,這對推動中醫民族醫藥的發展創新沒有好處,絕對不能打著養生的幌子,砸了中醫的牌子。
在我看來,不必刻意去服用保健品。中醫講究「葯食同源」,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比如在煲湯時放入適量黃芪,用於補氣,增強抵抗力,這便是「食療」——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的功效。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融為一體,能補能治,如此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需要我們共同推動、健康發展。
記者:浙江在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方劍喬:浙江中醫藥文化底蘊濃厚,「浙八味」馳名中外,胡慶余堂聞名遐邇。近年來,浙江在中醫藥文化傳播方面也著力甚多、成果頗豐:組織開展「浙派中醫」巡講活動,面向群眾宣傳浙江中醫學術流派的歷史、文化等;編撰《浙江中醫藥文化博覽》等書籍,整理出版了寧波、溫州、紹興等地的中醫藥文化史志等。
2017年,由我本人主編的《中醫藥與健康》正式發布,浙江成為首個將中醫藥教材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的省份。我也走進小學,為五年級的孩子們上了一課。中醫藥文化不能被束之高閣,讓小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就是想從小培養健康生活的理念,同時通過孩子們把中醫藥的科學精神和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每一戶家庭,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