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女子服裝樣式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中國古代女子的服飾風格多變,或清麗俊秀,或富麗堂皇,或風韻性感,或典雅樸素,成為五千年歷史中的文明華彩,展現了無比靚麗的清雅神韻。
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縐絺[zhòu chī],是紲袢[xiè pàn]也。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蠶絲製衣的地區,也是染色工藝最發達的文明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女子服飾中飄逸的質感、華麗的光澤和豐富的色彩,就已經成為一大特色。
戰國 龍鳳仕女圖
古人「上曰衣,下曰裳[cháng]」,先秦時期上衣下裙、寬衣博帶的服裝風格,對以後各個朝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衣下裳在腰節處縫和為一體,稱為「深衣」。下擺後擁掩,然後用腰帶系扎,其襟裾隨身體纏繞稱為「曲裾」。「曲裾深衣」,是先秦女子的禮服樣式。
戰國 曲裾衣舞女玉雕
眉連娟以增繞兮,
目流睇[dì]而橫波。
珠翠的皪[lì]而炤[zhāo]耀兮,
華袿[guī]飛髾[shāo]而雜纖羅。
——東漢 傅毅 『舞賦』
秦漢女子的的深衣纏繞更繁,衣擺更寬,束腰更緊。還出現了一種上下連裁的服裝——袍。
漢代 陶俑
漢代婦女還喜歡一種短衣,稱為「襦[rú]」,與長裙搭配。禮服褒衣博帶,常服則短衣寬袖。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禮服一般是寬袖,雍容大度、典雅飄逸。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為「右衽」,反之稱「左衽」。中原人崇尚右,衣襟多為「右衽」。
東漢 觀伎畫像磚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
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魏晉 曹植 『洛神賦』
魏晉時期女子服飾承襲秦漢舊制。而流行上襦對襟,即開衫的樣式。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局部
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瀟洒飄逸的效果。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
雲髻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唐 白居易『長恨歌』
隋唐時期,中華文明展現出華麗壯闊的豪邁氣象,和開放包容的廣博胸襟,這在女子的服裝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開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唐周昉『調琴啜茗圖』局部
月下步蓮人,
薄薄香羅,峭窄春衫小。
梅妝淺淺風蛾裊,
隨路聽嬉笑。
——北宋 曹組 『醉花陰』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
宋 『女孝經圖』局部
褙子是一種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長,腋下開衩,即衣服前後片的側縫不縫合的衣服,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顯得清秀典雅。
北宋 劉宗古 『瑤台步月圖』
玲瓏墜兒最堪誇,
露來酥玉胸無價。
毛青布大袖衫兒,
又短襯湘裙碾絹紗。
——明 『金瓶梅』
明代服裝樣式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命婦服裝的禮服是朝見、祭祀時所穿的服裝,一般以寬衣大袍的大袖衫為主,由鳳冠、霞帔、大袖衫和褙子組成;常服、便服則為合身、窄瘦、修長的長襖與長裙為主。
明 唐寅『孟蜀宮妓圖』
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裝以衫、裙、襖、褙子、比甲為主。褙子較流行,直領、對襟、小袖為平民之服。
明 仇英(款)『西廂記圖冊』局部
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鬢兒,
蜜合色棉襖,
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
蔥黃綾棉裙,
一色半新不舊,
看去不覺奢華。
——清 曹雪芹 『紅樓夢』(寶釵)
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
清『雍正十二美人圖』
旗裝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坎肩、褙子同樣流行於清代,如衣上流雲,舞袖間清風,雅緻而輕靈,隨意而自由。
清 冷枚 『春閨倦讀圖』
「 入山 」
北京·西城區馬連道路6號
鼎觀大廈601-602室
入山
心生物外
在此相遇,就是為了遇見初心
以初心感知生活本源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我們 一起入山)
TAG:入山RUS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