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素食史:那一桌美味的「燒鵝」,很可能是一盤豆腐

中國古代素食史:那一桌美味的「燒鵝」,很可能是一盤豆腐

在人類上古時期,吃肉恐怕是很奢侈的事情。

1人類最早是吃肉還是吃素

中國古代經典著作《韓非子·五蠹》上記載,「傷害腹胃,民多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是「果蓏蚌蛤」。這其中,素果蓏還好說,葷蚌蛤最容易生事,主要問題是寄生蟲多,且容易變質。

這還是河鮮,要是獸肉,就更不讓人放心,當時捕獵工具有限,人類與巨型猛獸應該是互為菜譜,我們能想到這樣一個畫面,狼蟲虎豹捕食了一個野味,人類敲敲打打,嚇跑了它們,甚至是乾脆跟在它們後面,吃一些二手的肉。

遠古時代狩獵不如採集有保障

故而婦女地位高於男性

人一旦感染,就是不治之症。所以,墨子說:「古之氏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他認為在人類學會食品再加工之前,只吃素食。

希伯來聖經中記載說,人類自諾亞時期的洪水之後才開始吃肉。這足以證明相對吃素,吃肉是後來的事。因為肉食除了病菌,相比較素食更難以消化,只能等到鑽木取火這一科技普及後,人類才敢放心大膽的吃肉,有了火,人類也可以憑藉火,更好的與猛獸搶奪野味資源。

但是,肉類在人類逐漸掌握了烹飪技巧後,雖然成了公認的美味,能吃上肉的還是少數人,不是限購,而是特供。《禮記·王制》也說: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好在當時生態環境極其好,即便是在北方,到處都是湖泊,百姓們可以結網捕魚,但是想吃別的肉,不太容易,孟子支過招,號召大家「養雞豚狗彘之畜」,並且要做到「無失其時」,這樣的話,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也許正因為,吃肉對於普通百姓太難,以至於中國文化中的奸臣往往是肥頭大耳,比如董卓。

2素食里的王牌

在有肉吃的情況下,能夠意識到素食的重要,最早是《呂氏春秋》:

「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黃帝內經》則認為最好的飲食搭配應該是「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補充一點,《黃帝內經》的作者肯定不是黃帝,成書比《呂氏春秋》晚,專家考證時間應該在漢朝,因為漢朝正是一個個素食大發展的時代,關鍵原因是漢朝有更多的素食可吃。

之前的素食,除五穀外,多為野菜。例如《詩經》里的荇菜,就是一種水草,想吃得下水撈,還得選來選去,「左右芼之」,頗費功夫;卷耳是一種菊科植物,只有嫩苗可吃,采大半天也裝不了一筐。

據說,兩漢時期,中原百姓吃的是麥飯,是在與匈奴的接觸中,才學會把小麥磨成麵粉,日後才有了餅,這才得以讓諸葛武侯南征的時候,不用活人祭奠亡靈,具備了饅頭的食材。

也是在漢代,張騫從西域回來,引進了一大堆蔬菜瓜果,才大量增加了素食的食材品種。

最偉大的素食,也是產生在漢朝。

有了豆腐

素菜口味才能與肉食匹敵

豆腐行業有個祖師爺,就是漢代的淮南王劉安。

劉安在歷史上算是個悲劇人物,本人才華橫溢,招賢納士,學呂不韋廣招門客,編了後世流傳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漢武帝那裡告他謀反,劉安覺得身家難保,沒等漢武帝採取措施,便畏罪自殺了。

豆腐在漢朝其實遠沒有普及,技術也不成熟,凝固性和口感同後來的豆腐沒法比,因此還進不了烹飪主流。直到唐宋,才成了重要的素食。唐朝時還隨鑒真東渡傳到日本,讓日本人也學會了吃豆腐。

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在此引用孫中山先生的話:「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

素齋離不了豆腐,葷菜也歡迎豆腐;家常便飯離不了豆腐,滿漢全席也不能沒豆腐。在那些簡樸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

舊時喪俗中,喪家準備的飯菜以豆腐為主,因為白色是喪事之主色,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稱作「吃豆腐」。有些去幫忙的老鄉,忌說去喪家幫忙,就說是去吃豆腐飯的。

說到紅白事,總有那種除了類似白蛋外,神志清楚,四肢健全不幹活而去蹭飯吃的,也說他是吃豆腐的。這樣流傳下來,「吃豆腐」又多了一層佔便宜的意思。

3吃素的文化理念

有人說,真正意義上的素食,依賴佛教的興盛。其實並不盡然。

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時,教規並未明確規定禁止葷食。僧徒托缽求食,遇葷吃葷,奉素食素,所謂「齋」,最初指佛門弟子中午以前所進的食物。「小乘」戒律中,禁過午進食,並不禁止吃肉。

後來隨著教義傳播,「戒殺生」的思想衍化出了忌葷觀念。到了南北朝,有梁武帝這種帝王的推動,佛教盛行,素食迅速普及,不光和尚吃素食,施主、香客、朝拜者也都以素食為時尚。

素食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如建業寺的一個僧廚,能以一種瓜烹制出幾十種菜肴,每一種菜肴又可做出幾十種口味。

新都寶光寺素菜

脆皮魚

在京城閑暇時經常去觀音禪寺,那兒的素齋就特別美味。禪寺的齋飯,自然不像飯店那麼講究,往往是土豆豆角一鍋燉,在秋季的時候,還會加一點剛剛採摘的南瓜,香甜可口,特別下飯,還會加上一個蘿蔔腌制的鹹菜,白菜木耳一起的拌菜,除此之外的標配,是一鍋西紅柿、青菜、金針菇煲的湯,吃完喝點湯,再好不過。

禪寺的飲食也是講究的,每次飯後,總會有水果,一來有助於消化,二來不至於讓水果腐爛,造成浪費。

佛教對素食影響巨大,但還有一種文化,比佛教更早,就已經以身作則的踐行素食理念。

那就是道教。

老莊清靜淡泊的思想和素食是一脈相承的。《莊子》上說「蔬食以遨遊,泛若不採之舟。」道教出現之後,講究修身養性。

傳說中,那些神仙的楷模基本上都是素食,比方說活了七百歲的彭祖,「常食桂芝」。還有個叫赤將子轝的,專吃百花,每天嘴裡百花齊放,嚼完了怕噎著,就著點露水喝。《列仙傳》中有記載:「子轝拔俗,餐葩飲露。」終於吃成了花仙子。

小說《水滸傳》里,宣揚「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梁山好漢們,就有點粗鄙了。跟葷食一樣,不夠雅緻,不夠文明。比如船火兒張橫,在江上打劫宋江的時候,就問道:「想吃餛飩還是板刀面?」孫二娘甚至賣人肉饅頭。梁山好漢中,能夠壽終正寢的也多是吃素的人,比如公孫一清,比如戴宗這些修道之人。

《西遊記》里延年益壽的補品都是素食,比如王母娘娘的蟠桃和鎮元大仙的人蔘果,妖精們惦記的唐僧肉,要真追溯其源頭,也不是全葷。由於唐僧本人是素食,又是如來的弟子金蟬子,就算是炸金蟬,和豬牛狗羊比起來,也頂多算半葷半素吧。

其實,《西遊記》中有不少講究的素食,因為作者生活在明代中葉,當時素食的做法已經花樣百出。看看五庄觀兩位道童給唐僧師徒上來的飯菜:「都是些醬瓜、醬茄、糟蘿蔔、醋豆角、脆萵苣、淖薺菜,共排了七八碟兒。」有專家分析這正是「全真派」道家的素食,正宗的淮揚風味。

4素食風味壓倒葷菜

素食是從宋朝開始專業化的。《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上多有記載。

北宋首都汴梁已經有了專做素食的菜館,南宋首都臨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種,能當相聲《報菜名》說。尤其是南宋,雖然半壁江山,引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嘆,卻也不能否認南宋在文化上的繁榮。

文化的繁榮必然會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本來,南方飲食就比較考究,再加上宋室南渡,一些北方人的到來,他們的飲食習慣又從另一方面豐富了南方的菜肴。

諸多素食菜名中,帶「假」字的最多。例如「假炙鴨」「假蛤蜊」「假羊時件」「假驢時件」「假煎白腸」,說明老百姓對素食最追求的是能夠取代肉食,通過對視覺和味覺的瞞騙,以假亂真。

像「奪真雞」,從名字上就透著一種咬牙切齒要把真雞取而代之的氣魄。據說這道菜完全用蔬菜和豆製品加工,形象和質地都非常逼真,切開整雞時,雞絲儼然可見。

如此多的「假」字出現在素食里,總讓人感覺素食素得彷彿有些被動。還好,這裡的「假」對人的健康並無傷害,不像後來的假雞蛋。

素食登峰造極,還是在清代,形成了流派和理論。《隨園食單》專門有「雜素菜單」一節。純素的菜有「慶元豆腐」「素燒鵝」「茄二法」「煨木耳」「芋煨白菜」「香珠豆」「楊花菜」等。袁牧還借家廚王小余之口說:「一芹菹一皆珍怪」,將素食的美味提到極高的地位。薛寶辰於同治年間撰寫的《素食說略》,記述了二百多種素食,堪稱一部素食百科全書。

素燒鵝

如果把中國歷史看成一部吃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素食是其中一直涌動的潛流。從主動吃到被動吃,再到主動吃,滄海已變桑田。

「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人最踏實、最樸素的世界觀,而素食的變遷,花樣之多,也不難看出吾國吾民精益求精,樂觀豁達的心態。與其說吃是一種本能,還不如從形而上的高度來解讀,是中國人熱愛生活的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歷史范兒 的精彩文章:

發明酷刑無數,濫殺無辜數千人,後來竟被自己發明的刑法所害
中國經典詩詞100句,你最欣賞哪一句?

TAG:愛歷史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