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階層/語境/群體,我們如何對話?全媒派讀者:撕掉標籤,理解萬歲
「標籤化」現象的日益普遍使人們往往以「有色眼鏡」來看待某些群體。
快手網紅們儘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王國,依舊會被釘在互聯網鄙視鏈的末端;多少人有理有據地提出反對意見卻被人們貼上「杠精」的標籤一棒子打死;影視劇中的大女主必須依靠身邊男性才能實現自身價值,「小奶狗」、「小狼狗」等名詞的出現更增加了性別之間的不對等性。
本周全媒派推送四篇文章發問:在不同階層、語境、群體下,如何實現真誠有效平等的對話?對此全媒派讀者說:理性思考,相互理解。
社會搖:亞文化的進擊之路
主流用戶VS草根階層
在起底社會搖的內容王國:牌牌琦和他的3000萬臣民中,快手網紅們以其整齊的畫風、嚴明的紀律、鏗鏘的口號吸引了成千上萬聚擁而來的粉絲,雖然「土嗨」標籤依舊揮之不去,但不少人已經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群體,以平等的視角來看與自己相異的文化。
「這個王國有點可憐」
@:
視頻界的今日頭條,限於環境,他們只能接觸到快手這一類內容,而不是像抖音中那些小哥哥小姐姐們的擼狗吸貓日常,因為他們沒有貓,沒有狗,這個王國有點可憐,就像井底的那隻青蛙。
@李琦:
最讓我有感觸的點是,在大家看來「沒文化」的快手網紅,無師自通地就會管理粉絲,管理的還挺好,各種心理操縱手段運用自如。至於一部分人擔心的對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對趣味的解構,我覺得不必太擔心。不同時代的青少年有不同的成長方式,我們也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辨別能力和審美趣味。其實作為一個東北人,我真的希望輿論對這些快手網紅們能稍微友好一點。「有些人很糟糕,不是他們想,是因為他們沒有你幸運,他們沒機會懂得那些道理。」
@趙大皮:
這種文化附和著底層大眾的口味。
存在即合理
@Dxlkslbccdtks love: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原因,社會搖也不例外,雖然其在不少精英階層看來有些低俗,但是正如古有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現在不同的人群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審美需求,互聯網的發展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也使得各種亞文化層出不窮,社會搖的出現就和二次元,尬文化,嘻哈,喪文化等一樣,都是現今時代的產物,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流量下沉,但這並不一定會導致文化邊界的消失,因為隨著人們素質的提高,文化內容必然會趨向大同,不過這其中也會有一個過渡時期,而在這個過渡時期里必然出現各種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會繼續發展,有的則會消失,最終趨同為一種被廣大受眾所認同的大眾文化。
@阿月渾子:
無論如何,既然有如此多觀眾喜歡,他們也足以構成某種亞文化圈子,而如今互聯網讓每個小圈子的人得以連結,只要上網,人人幾乎都有自己所屬的亞文化圈,既然這樣,就沒必要鄙視你所不能理解的社會搖了。
@Hunter: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結合城鎮化的進程,原來鄉村和小城鎮的民眾越來越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福利,比如渠道和內容的多樣性,更開闊的視野等等。
當前社會環境允許多類型文化現象並存和發展。二次元、嘻哈、喊麥、尬舞、抖音等等,社會搖和上述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一種文化現象。古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如今也有古典音樂會和村鎮大戲台。
隨著國家政策和經濟發展的中心進一步向農村傾斜,以及人口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原來的村鎮人口會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和更高質量的內容;但在這之前肯定會有一段過渡期;過渡期內必定會各種文化野蠻生長,但是終歸會慢慢歸於大同。
「杠精」現象:呼喚理性思考
內容生產者VS內容消費者
「當你覺得一件事理所當然的時候,需要反思一下;當大家都在diss某個群體的時候,也應該反思一下。」在評論區驚現新物種!讓內容生產者退避繞道的「杠精」是怎樣一種存在?一文中,「杠精」的出現被群嘲,或許我們真的該思考當下是否如讀者@徐夢嫻所感慨的那樣:「這是一個不容許有反對聲的時代。」
「杠精」≠反對者
@靜靜哈:
但是也存在意見稍微不同就被打為杠精的現象,互聯網交流似乎越來越無法容許不同意見。
@谷頡:
網路上不少文章確實存在不夠嚴謹的地方,杠精適時出現也沒問題。抵製為了表達而表達,抵制一時爽的純粹網路暴力。
@桃園奈奈生:
我覺得作者寫的是一種極端的存在,生活中大家難免有抬杠的時候,有時候也是朋友間的日常樂趣,只是到了一個逢事必抬杠就真的是所謂的「杠精」了。
@Dxlkslbccdtks love:
「杠精」的出現是因為互聯網的匿名性,人們相互之間並不熟悉,發表的言論也不需要負責任,於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自我認同,人們往往會發表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常說的觀點,diss別人,與他人抬杠也就見怪不怪了,不過只要他人的觀點過於負面,就給他們貼上「杠精」的標籤,也是一種失去理性思考的表現。在互聯網上無論是隨便為他人貼標籤,還是一味地抬杠,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表現,因此在互聯網上人們需要理性地批判,需要通過認真地思考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下一個「杠精」也許就是你
@奧利奧奶茶:
確實,當「杠精」這個辭彙變成了標籤,變成了一個群體或是一種行為的代名詞,有些人就會下意識地將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稱為「杠精」,這和真正的「杠精」有什麼區別呢,都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判斷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標籤化也使得人們困於迴音壁中,久而久之也極易造成群體極化。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想,也許「杠精」只是大眾調侃娛樂和發泄的一種方式,過一段時間就會「隱退」吧。
@飲歸客:
群嘲這件事,首先想到的是當年眾多網友編排廣場舞大媽,調侃中不自覺流露出一種優越感。身體缺場成了有恃無恐的資本。在現實中不如意,在網上可以不計後果的表達,管他身後大浪滔天。或許在某個場景下,我們都有杠精的屬性。
@野比:
突然覺得可能每個人都是杠精。在某種特殊環境下都會變身杠精,比如心情極度不爽,被上司罵了之類的,只是人口基數大我們總遇到抽風的。
跨越性別:探求兩性平等
男性VS女性
在《迷霧》火了:痛快解氣還不夠!這波新晉大女主要破除哪些套路一文評論區中我們發現,人們已經對瑪麗蘇套路審美疲勞,正如讀者@chuu所說的那樣:「不要就著社會慣習給予的標籤去建構生活,要努力毫無畏懼,活成自己」便是人們心中的大女主。
逃脫男性凝視的女性
@離譜慢:
就像劇中女性角色收拾破碎的瓷片必定會受傷,英雄救美一定要轉著圈輔以慢鏡頭……大家已經深知其套路。在我們對雷同的劇情嗤之以鼻,瘋狂吐槽之時,導演和編劇依然樂此不疲地創造此類所謂「大女主」——身世飄零但心地善良女性角色都害我男性角色都愛我。實在是無力吐槽……我們亟待看到真正獨立堅強,即使有缺點,也能有很多細節的美好,不是臉譜化的角色定位,而是獨一份的飽滿形象。
@大麗麗可不是小麗麗:
現在這種所謂的大女主戲其實還是把女人的成功歸於男性,那些女人的成功都是男人給的,而真正獨立的女性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她們不是活在象牙塔里的,她們是走在路上的,沒有王子,沒有憐憫,只有殘酷。
@Dxlkslbccdtks love:
現在的大女主戲似乎都有一個套路,女主善良可愛,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經歷了生活的磨難,或者閨蜜,愛人的背叛,然後突然黑化,再在愛慕者和真正的男主幫助下成就一番事業,似乎實現這些成就,成為所謂的「大女主」並不是出於她們自己的野心,而是因為生活形勢所迫,女性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還是要依靠身邊的男性,這樣未免有些狹隘,其實在我看來真正的大女主其實就是能夠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她都可以活得瀟洒自在,都能夠無所畏懼,不是漂亮美麗的假人,而是真實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哪怕不夠漂亮,至少她真實努力。
@誒嘿:
女性主義探求兩性平等,近幾年來國內接二連三的「大女主劇」實質上還是在男權視角下的女性,刨除掉古代背景的劇(確實因為時代環境限制女性政治上位不得不依靠男性),現代都市劇中的女性角色不僅沒有突破,反而倒退了。女性形象標籤化,空洞化,不僅表現出創作者對女性角色的認知偏差,也反應了市場對於女性影視角色的消費性偏向,這樣的情況,實際上也對男女兩性都產生了無形中的規制。
活在女性視野里的男性
@范綏綏Stella:
女裝的劉昊然是「搞笑」的女裝大佬,而男裝的范冰冰就是「霸氣外露」的范爺,見過眾多女星著男裝佔領潮流雜誌封面,卻未見過男星著女裝出現在公開場合。性別互換後截然不同的效果也在暗示男女在性別spectrum上的高下之分。一直不喜歡小鮮肉小奶狗的說法,是覺得這種說法與物化女性的辭彙的內核無異,只不過這次是把女性放在了被奉迎的位置。文中一句話寫得特別好,「真正的性別平等不是塑造新的不平等,而是改變一方被弱化、邊緣化的地位。」
@Summer:
女性在成長階段獨立意識還不明顯時,還是趨向於「依附」與被保護的體驗,這是當時90後「少女」喜歡霸道總裁的一個原因之一,但從「90後少女」到「90後阿姨」,90後女性隨著歲數的增長獨立意識與自主意識愈發覺醒,喜歡男性類型的轉變,標誌著對男性權威的反抗,與對自身的另類證明。
@文龍:
很同意天然的性格特徵經由刻意提純成為賣座的男性人設,但反過來想想,這些提純後的男性媒介形象從被挖掘到被接受,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交融和變遷?
或許,我們需要打破「有色眼鏡」,撕掉固有的標籤。讀者@江覆說:「人們在虛擬空間的自我表達慾望不斷加強,公共討論空間里的理性卻不斷減少。」多一點理解與思考,彼此間的對話才會更加真誠有效。
※「旗艦級」產品新華社客戶端5.0正式發布,智能化內核驅動全升級
※常寧:「去媒體化」浪潮之下,我們如何用產品思維審視付費內容?
TAG:全媒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