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關秦始皇的政論文章,如《過秦論》《封建論》皆有失偏頗
中國歷史上,有關秦始皇的一些著名政論文章,如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論》皆有失偏頗。
賈誼是西漢初著名政論家、文學家,魯迅曾稱他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過秦論》是賈誼的代表作之一,不僅氣勢磅礴,文采斐然,而且論證嚴密,說理透徹,堪稱千古名篇。《過秦論》主旨在於分析「秦之過」,鮮明地提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中心論點,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正如作者在文尾揭示那樣: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過秦論》是優秀政論文章,不是信史,因此,個別地方與史實還有出入,不夠嚴謹。
例一,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是說,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然而,稱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不夠確切。應該是「奮七世之餘烈」,包括秦獻公。
從秦穆公以後,在其他諸侯國進行封建改革的時候,秦國依然維持舊的奴隸制,使得秦國的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諸侯國。自秦厲公以後,即躁公(公元前442年至前429年)、懷公(公元前428年至前425年)、靈公(公元前424年至前415年)、簡公(公元前414年至前400年)、惠公(公元前399年至前387年)、出子(公元前386年至前385年)幾代國君統治時期,秦國日趨削弱,不斷遭到外部打擊,軍事上屢屢失敗。即秦孝公所說的「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守舊勢力長期把持權柄,抱殘守缺,極大地阻礙了封建制的發展,使秦國與致力於改革的其他諸侯國相比明顯落伍了,這是秦國連續六代被動挨打的根本原因。
秦獻公即位,意味著新興的地主階級取得政權。他在位二十三年,是秦國奴隸制徹底改革,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標誌性人物。秦獻公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是正式廢除人殉制。獻公元年,就宣布「止從死」,正式明令禁止人殉制。雖然在秦穆公死時,這種野蠻的殉葬制度,就已受到人們的譴責,但在二百餘年內,由於舊勢力的強大和頑固,人殉制被沒有被廢除。
二是編製戶籍。秦獻公即位後十年,將全國人口按五家為一伍的單位編製起來,稱為「戶籍相伍」。這一編製具有重要意義,它取消了國人與野人的界限,凡秦國統治下的人民一律編入「伍」,在法律上承認了國人與野人處於同等地位,以便於徵兵作戰和相互監督。
三是遷國都。秦獻公即位後,就將國都從雍遷往櫟陽,下決心戰勝魏國,經營東北。因為關中東部的黃河西岸已被魏國佔領,秦國要發展必須先把魏國趕出河西,而秦都雍遠在關中西部,有鞭長莫及之感。櫟陽在今陝西臨潼櫟陽鎮東北12.5公里的武家屯附近,離魏國很近,又是商業貿易繁盛、戰略要衝之地,史稱「東通三晉,亦多大賈」,有利於同魏國的軍事鬥爭。
四是推行郡縣制。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就在邊遠地區設置帶有軍事性質的縣,如「(武公)十年,伐冀戎,初縣之;十一年,初縣杜、鄭,滅小虢。」戰國初期,隨著領地的變化,秦國不斷增置縣,如公元前456年就設頻陽縣,公元前389年又在陝設縣。到秦獻公時,又集中地設了數縣,如公元前379年把蒲、藍田、善明氏改建為縣,公元前374年在櫟陽設縣,當時櫟陽是秦國首都,在首都設縣具有特殊意義,說明秦懲以周弊,下決心廢除諸侯分封制,實行縣制,這為秦並天下後推行郡縣制,實行大一統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作了準備。
五是允許商業活動。秦獻公七年,「初行為市」,明令允許在國都內進行商業活動,這與奴隸制下的「工商食官」有本質的不同,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也為商業資本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是軍事鬥爭取得初步勝利。在秦獻公的治理下,秦國經濟和軍事實力明顯增強,同魏、韓、趙的軍事較量,已由失敗轉向勝利。秦獻公十九年,秦國出兵向韓、魏進攻,大敗韓、魏聯軍於洛陰。秦獻公二十一年,秦軍深入河東,在石門與魏國大戰,斬首六萬,取得大勝。公元前362年,秦國趁魏國與韓國、趙國大戰之機,進攻魏國,在少梁大敗魏軍,取得龐城,俘獲魏將公孫痤。
秦獻公卓有成效的改革和軍事鬥爭,是商鞅變法的先導,是秦國圖強的基礎。因此說,秦始皇應「奮七世之餘烈,吞二周而亡諸侯」。七世中,論作用和貢獻,除了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其他秦王如「孝文王、庄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都無法與獻公相比,況且獻公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秦國影響深遠。
例二,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將秦始皇與胡亥、子嬰混為一談,對秦始皇有失公允。
秦始皇統一天下前後,還是善於集思廣益、傾聽各種意見並察納雅言的。如秦始皇對尉繚的軍事才華十分賞識,對尉繚恭敬備至,不僅讓他享用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而且秦王在尉繚面前常常表現得十分謙卑。尉繚不主張輕易挑起戰爭,即使誅亂禁暴,也主張儘可能保持社會秩序安定,以至於兵不血刃而天下親。他認為士氣的高低,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必先禮信而後爵祿,先廉恥而後刑罰,先親愛而後律其身」,體現了儒、法諸家合流的歷史趨勢。在分析天時、地利、人事之間的關係時,指出「舉賢用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獲吉;貴功養勞,不禱祠而得福」,他反對卜筮迷信,強調人事作用,體現了唯物主義思想。他提出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其聯合之策,離間其內部關係,這樣做,不出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以離間計瓦解諸國合縱。他還總結了行軍作戰的一般原則、陣戰的規則、軍陣的形式以及軍事紀律、相互監督等方面的內容。尉繚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從秦始皇時代統一戰爭的過程看,尉繚的軍事思想得到了較好的貫徹,也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比如,重用良將,用離間計瓦解合縱、剷除敵將,沒有大規模坑殺降卒,以和平方式佔領齊國,嚴肅軍紀等,都貫穿於統一戰爭的過程之中。
如韓國的「疲秦」陰謀敗露後,秦國的宗室大臣因為權力和利益的關係,也早已對在秦國的客卿不滿,便進一步煽動說:「來自各諸侯國的客卿沒一個好東西,都是為自己的國家而奔走,不如將所有的客卿統統趕走。」秦王政聽從了這些意見,下了「逐客令」。聞此,包括李斯在內的從東方各國來秦的客卿皆惶恐不安,李斯為了保住自己在秦國的地位,趕緊寫《諫逐客書》,上書秦王政。李斯雖是無節的政客,但才華橫溢,是個文章大家,這篇《諫逐客書》寫得出奇的好,文采斐然,說理透徹,打動人心。秦王政看見《諫逐客書》後,立即改變主張,撤銷了逐客令。李斯不僅因此官復原職,而且以後更為秦王政所倚重。秦王政原本就是個愛才、惜才、用才的君主,對待一切服務於秦國的能人(大罪者除外),包括一些有過錯或地位低的能人,他都能夠包容和尊重。比如:對待統兵伐楚大敗而歸的李信將軍,對待賓客、軍事家尉繚子,對待韓國姦細、水利專家鄭國,對待出身微賤的姚賈和用尖刻語言斥責秦王政的焦茅,甚至在那個蔑視商人的時代,他對待大商人也很尊重。烏氏倮以畜牧發家,搞販運牲畜貿易,「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清」;巴蜀寡婦清,世代以丹穴為業,家亦巨富,「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經過一番周折,秦國仍舊保持著吸收並大膽使用外來客卿的傳統,外來客卿也在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生平最怕的幾個字,現在天天都要用,當時寫出來卻要砍頭
※世人知蘭陵王而不識蘭陵公主,隋文帝最寵愛的女兒,狂懟暴君楊廣
TAG:熱血網-軍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