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時尚界從藝術界「偷」走了什麼?

時尚界從藝術界「偷」走了什麼?

原標題:時尚界從藝術界「偷」走了什麼?


近年藝術界和時尚界之間的關係前所未有的密切,各大奢侈品牌經常將藝術家的作品當作設計靈感和素材,轉換為與生活距離更近的時裝或物件。不管是出於視覺審美上的異曲同工,還是奢侈品牌吸引消費的新招,這些大大小小的借鑒或合作,無疑引起了我們的興趣。這並不單純意味著把藝術作品印在T恤、手袋上(如Jeff Koons那樣的大戶我們就敬謝不敏啦)。



△ Viktor & Rolf 2015 秋冬高級定製系列


以下我們收集了數個藝術和時尚結合的經典案例,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開創性的實驗之作,當然也有一些最新最熱的聯名話題,跟我們瞧瞧時尚界又從藝術界「偷」了什麼好東西。

CALVIN KLEIN


×


ANDY WARHOL



△ Calvin Klein × Andy Warhol Kiss, 1963 系列




△ Calvin Klein 2017 秋冬廣告,攝影Willy Vanderperre,攝於Andy Warhol博物館


Calvin Klein已不再是從前那個讓人只想到CK內褲的品牌,現在有當代藝術偶像Andy Warhol的加持,這個曾以極簡主義著稱的美國時裝品牌,已然是紐約時裝周上最大的話題製造者。


Raf Simons從Dior跳槽後,於2016年加入Calvin Klein。作為當代藝術的忠實擁躉,Raf Simons在紐約的藝術語境下再造出一個後現代的美國夢。Calvin Klein迅速與Andy Warhol視覺藝術基金會(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達成長期合作協議。




△ Calvin Klein 2018 春夏系列,上衣圖案來自Andy Warhol,裙裝及大衣圖案來自Sterling Ruby


於是,Andy Warhol的作品不斷出現在Calvin Klein的服飾、廣告和秀場布景上,最近,位於紐約麥迪遜大道的Calvin Klein旗艦店被銀晃晃的《Silver Clouds》氦氣球填滿,搖身一變成為限定展覽空間。





而恰逢中國狗年,Calvin Klein商店門口也貼上了Andy Warhol的《Portrait of Maurice》狗狗海報,進店消費還可獲贈印有該作品的紅包袋。


△ Andy Warhol <Portrait of Maurice> 1976


GUCCI


×


IGNASI MONREAL




△ Gucci 2018 早春系列於佛羅倫薩碧提宮舉辦




△ Gucci 2018 早春系列 / 秋冬系列

你還記得嗎?義大利品牌Gucci曾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舊址辦過一場大排長龍的展覽「已然/未然」,幕後主使正是其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




△ 靈感來自 Francisco Goya


<理性沉睡,心魔生焉> 1799




△ 靈感來自 John Everett Millais


<奧菲莉亞> 1851-2



△ 靈感來自 Salvador Dali


<Shirley Temple> 1939



△ 藝術家Ignasi Monreal親自出鏡,以Gucci Gallery館長的角色解讀他為品牌創作的畫作


Ignasi Monreal是數字時代的超現實插畫弄潮兒,他的作品隱藏大量的藝術彩蛋,包括借鑒文藝復興、前拉斐爾派的畫作,與現代的生活場景進行解構重組。





除了不難看出大師如Hieronymus Bosch和Jan van Eyck的名畫外,正如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僭主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雇畫家把自己悄悄畫進教堂壁畫。



△ Ignasi Monreal將Alessandro Michele化為頭戴光環的聖人


PRADA


×


ELMGREEN + DRAGSET



△ Prada Marfa


位於德克薩斯州的郊區荒漠上,有一家永遠不開門的Prada Marfa精品店。最初它和真正的義大利品牌Prada並無關係,這是來自北歐的藝術家組合Elmgreen + Dragset創作的一件永久雕塑,不過,熱心支持藝術的設計師Miuccia Prada女士,在得知這件作品後欣然允許他們使用Prada的註冊商標。



最初的創作概念是打算讓這家精品店在荒郊野嶺自生自滅,然而它所遭遇的命運是藝術家始料未及的。



Prada女士作為當今時裝世界的霸主之一,卻一直不務正業愛做一些和衣服沒關係的事,比如說Prada 基金會在米蘭、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三地均設有藝術空間。




△ 藝術家Carsten H?ller為Prada辦公室造了其標誌性的滑梯裝置,攝影Juergen Teller



△ Prada基金會米蘭藝術空間


△ Prada榮宅


LOEWE


×


KARL BLOSSFELDT



△ 設計師Jonathan Anderson於Loewe辦公室,攝影許闖


以皮革工藝聞名的西班牙品牌Loewe在漸漸被人遺忘之際,遇上了其創意總監,來自英國的設計金童Jonathan Anderson。他將時裝設計視為一種策展方式,而他自己就是策展人。




在19世紀,以植物標本為題材的攝影作品開始流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攝影師是Karl Blossfeldt,他曾在柏林皇家造型藝術學院(Royal School of the Museum of Decorative Arts)教授雕塑藝術,特別的是,比起人物他更喜歡用植物作模型。





Karl Blossfeldt的植物攝影至今仍擁有不過時的美感,或許是得益於他對攝影技術的鑽研,他設計了專門用於拍攝標本的相機。這些作品擁有和諧的視覺韻律。



△ Karl Blossfeldt


REI KAWAKUBO


×


MERCE CUNNINGHAM



△ 川久保玲和Merce Cunningham於2000年,攝影Timothy Greenfield-Sanders


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和已故舞蹈藝術家Merce Cunningham在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都是極具創造性的反叛分子,去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就為川久保玲的品牌Comme des Gar?ons那些曾經驚世駭俗的作品辦過回顧展。




△ Comme des Gar?ons 1997 春夏系列



△ Merce Cunningham與藝術家Robert Rauschenberg設計的椅子共舞


兩人的合作似乎是渾然天成,不過Merce Cunningham沒有跑到川久保玲的秀場上跳舞,而是以1997年引發巴黎時裝界深痛惡絕的「腫塊」系列為靈感,創作出舞劇《Scenario》。不規則的隆起物改變了舞者的身材比例和平衡知覺,因此從根本上影響了舞蹈本身。




BURBERRY


×


HENRY MOORE






△ Burberry 2018 廣告


設計師Christopher Bailey在英國奢侈老牌Burberry的17年職業生涯中,從創意總監一路晉陞為首席執行官,謙和外表下藏著大膽的野心,是他帶領整個行業擁抱社交媒體和即看即買的商業模式,將戰壕風衣和格紋變成一種英式文化。





Burberry在2017年2月以一場大秀向傑出的英國已故雕塑家Henry Moore致敬,將其線條優美的雕塑作品和時裝充分結合。








無巧不成書,Burberry在19世紀的風衣製作工廠設在約克郡,而那正是Henry Moore和Christopher Bailey的故鄉。


CELINE


×


YVES KLEIN



法國品牌Celine是時裝界獨樹一幟的大女子主義代表,在2017年春夏系列中設計師Phoebe Philo借了法國藝術家Yves Klein的經典藍色作品《Anthropometrie sans titre, (ANT 82)》(藍色時期的人體測量)改造為裙裝,此外Klein Blue還出現在眼鏡上,讓這個來自1960年代的單色有了一絲前衛酷感。





△ Celine 2017 春夏系列



△ Yves Klein <Anthropometrie sans titre, (ANT 82)> 1960


有趣的是,由於Yves Klein以裸體女性模特作畫的行為,似乎隱藏著父權支配女性的意味,導致他受到不少女權主義者的批評。



△ 1960年Yves Klein於巴黎指揮模特作畫表演


眼下Celine即將迎來一位曾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辦過個展的新任創意總監Hedi Slimane,兩年前他離開巴黎老牌Saint Laurent的時候,業界都以為他要轉行去當全職攝影師了,這回他將為Celine帶去什麼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 Hedi Slimane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個展海報


HELMUT LANG


×


JENNY HOLZER



△ Helmut Lang於1998,攝影Juergen Teller


奧地利設計師Helmut Lang絕對稱得上是時裝史上的傳奇人物,甚至有人說,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Celine,也不會有Raf Simons。他被認為是90年代極簡主義時裝的先驅,可以說在他的設計之前,年輕人還沒有屬於自己身份的服裝。他是第一個在秀場上打破男女裝界限、第一個在紐約計程車燈箱上打廣告、第一個在網上直播走秀的設計師。






△ Helmut Lang 1999 秋冬廣告邀請攝影師Robert Mapplethorpe拍攝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品牌邀藝術家拍廣告的傳統延續至今


如今,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合作已經見怪不怪,但在Helmut Lang的時代,他和觀念藝術家Jenny Holzer的結盟仍屬於開創性的舉動。Jenny Holzer是少數能以觀念藝術造成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其具有煽動性思想的文字作品,將詩歌和政治結合在一起,白紙黑字有力地直擊人心。



Jenny Holzer<Truism> 2006


1996年Helmut Lang和Jenny Holzer為佛羅倫薩雙年展聯手設計了裝置《I Smell You on My Clothes》,這件隱含性意味的作品不但挑戰了傳統的社會思想,反映了20世紀末性解放思潮的進展,也開啟了雙方的長期合作關係。包括Helmut Lang的概念香水系列、Jenny Holzer為反傳統營銷方式創造的廣告海報,兩個人當時一出手就是如今的經典。



△ Helmut Lang × Jenny Holzer 2000


我走近,我看到你,我注視你,我審視你,我等待你,我挑逗你,我呼吸你,我在我的皮膚上聞到你





△ Helmut Lang近照與其作品


說到底,時裝也是一門生意,或許是厭倦了商場的爾虞我詐,況且Helmut Lang已然完成在這一領域的先鋒探索,所以早在2005年,他就把自己的品牌一賣兩袖清風。而後一場意外火災讓他在紐約工作室的所有設計檔案付之一炬,他索性將那過去25年的灰燼用作製作雕塑的材料,跑去做起了名副其實的藝術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arvinsV馬文潮牌 的精彩文章:

奢侈品潮牌化?2018秋冬米蘭男裝周給你答案
日本街頭品牌 24karats 日前發布了其 2018 春夏系列 Lookbook

TAG:MarvinsV馬文潮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