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事變中,為什麼楊貴妃會成為犧牲品?還換來了一場政變的終結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錶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楊貴妃(719-756),即楊太真,小字玉環,蒲州永樂人。最初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瑁的妃子,因貌美,被玄宗寵幸,「三千寵愛於一身」,出現了「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的怪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驛站特別知名。那就是馬嵬驛,它出名不是因為驛站本身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因為它和一場著名的悲劇聯繫在了一起。公元756年,唐玄宗在逃難的過程中在這裡殺死了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馬嵬之變是唐朝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事件。就在這場政變中,一代佳人楊貴妃死於非命。一個女人的犧牲換來了一場政變的終結,這讓人們對楊貴妃抱有很大的同情。那麼,馬嵬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馬嵬事變中,為什麼楊貴妃會成為犧牲品?
天寶十五載(756年7月15日)六月十四日,潼關失守,長安徹底地暴露在叛軍面前,無奈的唐玄宗只好選擇出逃來躲避災難。在玄宗逃亡途經馬嵬時,身體的困頓和精神的絕望,讓禁軍的憤怒情緒累積到了極點。人在不知所措時,往往不是想如何擺脫困境,而是要找出原因,是誰製造了這一困境。在陳玄禮的點撥下,禁軍一下子把矛頭指向了楊國忠,那麼楊國忠會面臨怎樣的下場呢?憤怒的士兵殺死楊國忠,並要唐玄宗處死楊貴妃。最後,楊貴妃被迫自縊。失去了心愛的女人楊貴妃,雖然換得了暫時的平安,但是,玄宗逃亡的道路依然危機四伏。在之後的出逃歲月里,唐玄宗最終把皇位也丟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玄宗面對國破家亡的局勢引咎辭職,還是另有隱情呢?唐玄宗父子分途是唐史上的一件大事,這最終決定了唐朝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根據史書記載,這次決定唐朝未來的大事件,卻緣於一個看起來非常偶然的機緣——父老的挽留。那麼父子分途的原因真的如此簡單嗎?以現在的史實來分析,「馬嵬之變」是早有預謀的政變,而不是禁軍因為「不得食」而嘩變。政變的一方是太子李亨、「內相」高力士和高的親信將領陳玄禮,另一方是玄宗夫婦、以權相楊國忠為首的楊氏一族及其附從者。說的直白一點,是所謂的「儲相之爭」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了逼宮篡位。整個事件的端倪,出現在「玄宗出奔,事起倉促」。
安祿山發動叛亂,時在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玄宗出長安則在十五年六月十三日,超過了六個月。我們知道,一個政權或者政治軍事組織,從進入戰爭狀態那一刻起,無論是戰是和,是攻是守,在整個戰略擘畫中,必然要做出最壞的打算,要留出退路。六個月的時間足夠玄宗政府從容應對,謀划出一個萬全之策。因此唐朝廷應該也是有這樣一個撤退或者遷都的計劃的,這一計劃應該包括退卻的線路、方向、保衛力量,遷都之後整個指揮體系的重建和作戰的方針,等等。我們甚至可以想像,戰爭開始後不久,一撥一撥的朝廷使臣就已經開始在長安前往巴蜀、江南的道路上賓士了,一些親王和重臣也分別被委以重任,派往這些地方。然而皇帝卻是在潼關陷落後,「倉皇出奔」的,而且沒有通知滿朝文武及皇室勛戚,只帶走了幾個皇子后妃內侍和親信的禁軍。這不禁讓人疑竇滿腹。唐玄宗李隆基在唐朝,在整個中國的封建帝王隊列中,絕對是站在前排的人物,稱之為「一代雄主」應不為過。撇開之前所有的功業不提,即在大規模叛亂髮生之後,皇帝仍不失血性、冷靜和尊嚴,判斷出形勢之後,及時採取了各項應對的措施。前方軍事失利後,更一度準備以太子監國,自己親自統軍北上與叛軍作戰,與乃祖李世民何其相似,值得一提的是,皇帝當時已經是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了。
儲相之爭淵源已久,尤其是在像玄宗這樣秉國長達數十年的朝代,皇帝老了,太子也已經不年輕了。太子一直在東宮,有自己的臣僚。皇帝的宰相們一方面為了維護老皇帝的權威,要打壓東宮的勢力,另一方面為了自己身後的整個既得利益的文官集團,也要和太子討價還價。這裡不多羅列玄宗朝的「儲相之爭」的證據,反正就是到了安史叛軍攻陷洛陽兵臨潼關的時候,太子和宰相,或者說外戚之間的爭鬥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而在這場爭鬥中,老皇帝很不幸地站在了宰相這一邊,更不幸的是他對東宮又很縱容。回到上面的「親征」之計,最終是被「貴妃銜土陳請」給諫阻了的。貴妃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太子是要監國的,皇帝帶兵離開長安後,監國的太子有基本不受制約的權力,而且他還有一大批忠於自己的東宮臣僚。他可以殺光楊氏家族,甚至有可能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立為帝。玄宗最終聽信了楊貴妃的話,很可能他自己對李亨也不是很放心。本來如果沒有這場戰爭的話,皇帝的平衡遊戲可以玩得很好,既培養了太子,又保證了自己地位的穩固,還給太子即位以後找好了立威的工具,就像老乾隆給兒子嘉慶留下的和珅一樣。潼關陷落了,叛軍距長安不足百里,無險可守。宮城之內,變生肘腋,隨時都有可能上演比玄武門之變更慘烈的變故。此時,皇帝除了「倉皇出奔」,還能怎樣?可惜的是,此時,皇帝引為親信的獲得極大信任的「內相」高力士,已經附從了太子,而楊氏不掌兵於是悲劇發生了。
楊貴妃(719-756),即楊太真,小字玉環,蒲州永樂人。 最初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瑁的妃子,因貌美,被玄宗寵幸,「三千寵愛於一身」,出現了「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的怪現象。 755年,節度使安祿山以誅貴妃之兄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叛軍很快攻佔洛陽、長安,唐玄宗帶著皇族親貴逃往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憤怒的士兵殺死楊國忠,並要唐玄宗處死楊貴妃。 楊貴妃於公元756年7月15日(唐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被迫自縊。
※張榕容初春造型驚艷亮相 妖貓傳楊貴妃成現代都市魅力麗人
※毛曉彤驚艷古裝照曝光:堪比西施、楊貴妃,陳翔悔不當初!
TAG:楊貴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