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書評價此人善謀,聽則戰爭必贏,不聽戰爭必輸,趙王就是表率

史書評價此人善謀,聽則戰爭必贏,不聽戰爭必輸,趙王就是表率

謀士是我國古代很普遍的一個職位。很多有才華的人,不想參加考試,或是自薦或是被請到一些著名的官吏手底下出謀劃策。這些有資格請謀士的人,有的是地方官員,有的是鄉紳大戶,也有的是一國之君。今天要說的是一個很厲害的謀士,這個謀士的名字叫做虞信,至於請他的人,則是趙王。

在古代,一般能養得起謀士的人都很有錢,而有錢的人為了招募真正有才華的人,都會廣撒網這一招。這樣有利有弊,弊處主要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你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因為在假裝有才華和真有才華之間,還是很難判斷的。不過,實踐是最好的老師。趙王這個人雖然有那麼一點點的自負,但還是比較會總結和反思的。

所以,在第一次他沒有聽這個人的話結果失敗了以後,第二次他便想試一試,沒想到真的是這樣,如果聽了他的話那麼戰爭一般都能贏,如果沒有,那可能就是慘敗了。諸如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兩場戰役的時間其實只有兩年。對於人而言,兩年的時間也是很長的,但對國家來說,其實很短。畢竟很多的措施,短短几年是看不出來效果的。

這兩場戰一次比一次慘烈,不過結果卻是截然不同。之所以有不同的結果,其中虞信的功勞可真的不小。在前一場的時候,虞信便很反對接受上黨,可惜,趙孝成王對他的意見嗤之以鼻,非要打這一仗。結果很慘烈。不過他這個人有作為臣子的本分,哪怕意見被否認了很多次,他還是很積極地為國家謀劃。

所以,在要講和的時候,他便和君主指出這場講和的主動權在於秦,但如果聽他的,以後就不會這麼慘。而且他提出的辦法也很高明,他讓君主講和不要先去秦國,而是大張旗鼓帶著寶貝去魏楚。當然,去這兩個國家沒有別的目的,只有迷惑親王的目的。

當時兩國對峙,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自己和其他兩國合縱,恐怕秦王只會害怕,然後主動來求和,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了主動權。當然,這個意見並沒有被採納,否則這場戰役也不會輸得那麼慘。最後大家都知道,他派了使者去秦國,結果被人家虛晃了一招,搞得沒有了外援,只能吃啞巴虧。

後來邯鄲之戰,同樣是講和,趙孝成王都準備割讓城池了,他出來反對,因為秦國本來就強,還給地就更強了。他給出的辦法是用這些城池去賄賂楚、齊等,然後結盟一起攻秦。這個計謀被採納了,而這一場必敗的戰役,也因此得到了勝利的果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文化歷史 的精彩文章:

莊子沒米下鍋,準備去借糧,路上遇到一鯉魚,悟出一道理
于謙為何非死不可?明英宗:朕殺得沒錯

TAG:野文化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