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截導彈如同子彈打子彈,中方霸氣回應源自底氣
作者:白小原
軍科副院長何雷近日在一次發布會上霸氣介紹:攔截導彈不是一般技術就能達到的,非常有難度,試驗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發展攔截導彈技術,需要有很多技術作為支撐。在答記者問時,他還說,「中國試驗成功的陸基中段反導系統,誰來侵略就針對誰!」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上個月擠滿媒體頭條而美方不願公開討論的陸基攔截導彈試射再次失敗的囧事。
「標準」-3型攔截導彈試射
1月31日,由美日共同研發的新一代「標準」-3Block 2A攔截導彈,在夏威夷的太平洋導彈試射場依託陸基「宙斯盾」系統發射攔截彈,但未能擊中目標,試驗以失敗告終。這是該型導彈繼2017年6月第二次攔截試驗失敗後,不到1年時間內接連第二次失敗。
戲劇的是,2017年6月,美海軍對該型號反導系統進行海基攔截試驗時,因艦上一名操作員操作失誤,啟動了導彈自毀系統,導致試驗失敗。關於這次失敗的原因,美導彈防禦局和海軍三緘其口,不予評論。當然,好事不出門。姑且是,或許又因為某個操作員亂設置了哪個程序失誤所致,卻不好意思以此為託辭了。
話說回來,反導試驗是非常複雜的工程,用導彈打導彈原本非常困難,還需考慮導彈的大小、重量和運行速度等複雜因素。
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示意圖
至於失敗原因有多種,除導彈自身問題外,目標搜索與火控雷達、陸基(海基)宙斯盾發射系統、設備等問題,都可能攔截失敗。舉個簡單的例子,採用不同的發射方式(高彈道或低彈道方式發射),射程都會發生相應改變,還改變導彈的飛行高度,這就使導彈的滯空時間隨之改變,增加擊中難度。
就是說,採用不同的方式發射,導彈的中間段和末端飛行時間會變長或變短,從而擊中目標的時間變的不確定性。如採用高彈道發射,若進入大氣層的角度不合適,容易因摩擦生熱產生高溫而損壞彈頭;採用低彈道發射,發射角度不對,有可能不能順利重返大氣層。諸如此類等等,這都是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
所以,攔截導彈的技術不是一般國家能掌握的,能掌握此技術的都不是一般國家。這也不難怪何雷這麼硬氣了!
我陸基中段反導系統試驗成功後形成的夜光雲
「標準」-3系列導彈是由美日聯合開發的中遠彈道導彈攔截系統,該系列目前共設計了4個階段,前2個階段的測試數據顯示,其對中程彈道導彈具備較強的攔截能力。而這次試驗的Block 2A是目前最新型號,於2006年便啟動了研製,主要由美方雷神公司負責,而日方三菱重工則承擔導彈的第二、第三級發動機和頭錐的研製。
其利用助推器提供初始速度,在第二級火箭發動機的作用下加速飛行,直致導彈抵達飛行中段,雷達提供引導信息,待火箭發動機燃料耗盡後,第三級火箭啟動並開始攔截,彈頭會自動識別目標的薄弱部分,從而擊落導彈。
美公布的「標準」系列導彈型號
在我陸基中段反導系統試驗成功的消息發布後,日本對該型導彈「寄予厚望」,據說是具備中段反導能力,也能應對以「高彈道軌道」發射的導彈,可以有效攔截中遠程導彈。美方也認為,此次通過「陸基宙斯盾系統」發射的攔截導彈,是打造太平洋地區導彈防禦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除了射程遠、防禦範圍大的優點外,從「標準」-3Block 2A導彈的實際表現看,其攔截能力並不像雷神公司吹噓的那麼神奇。因為自去年6月到現在,不到一年時間,接連兩次未能成功攔截目標,而在2017年2月美海軍首次進行海基試驗時,導彈攔截也是差點脫靶,幾乎是冒險成功的,嚴重挫傷了美日聯合組建反導網的信心。
這次試驗失敗,對於日方來說情況更糟糕。今年1月,他們購買了4枚Block 2A導彈,計劃部署投入使用在陸基「宙斯盾」驅逐艦上,總額約1.3億美元,但試驗的失敗,尤其是美方不願及時作出情況說明,讓日方深感擔憂,出現民眾不信任的壓力。
「標準」-3型攔截導彈
※70年前這場戰役中解放軍表現的這種特質,比國軍的坦克大炮還強大
※部隊攝影師鏡頭下的263戶鄉村全家福,總有一張讓你想家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