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 | 金庸家族為何長盛不衰?
原標題:家風 | 金庸家族為何長盛不衰?
歷史上的今天:1924年3月10日,金庸誕生。
《查氏家訓》
我今年老,戒爾諸孫:凡在童稚,讀書為本。勤儉為先,兼知禮儀。及其成人,五常莫廢,出則有方,入則孝悌。兄弟之間,本同一氣,切勿相爭,自相棄矣。妯娌之間,紡織為最,雖雲異姓,和如姐妹。
戒爾子孫:毋貪於酒,酒能亂性,亦能招禍;毋貪於色,色能喪身;毋學賭博,賭則敗家;毋好爭訟,訟則受辱。凡此四事,警之戒之。
和於鄰里,睦於親切。擇良而交,見惡責己,毋墮農事,毋失祖業,順之則行,逆而則止。言必擇善,行必和緩,毋以暴怒,招其禍衍。
食但充口,毋貪美味;衣但蔽寒,毋貪綾絹。非禮勿取,量力節儉。凡使奴婢,亦當寬緩。凡此數事,斟酌而行。
戒爾子孫,謹守良規,從之者昌,逆之者殃,成敗之際,如在反掌。
【海寧查氏: 詩禮傳家, 講信修德
查,這是個古老的姓氏,自春秋時查延受姓肇始,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歷史;這也是個小姓,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1位,人口103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4%左右。
海寧查氏,是個傳奇家族。歷史上,他們曾留下「一門十進士,叔侄六翰林」的美談;而今,「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家族文氣之盛,除了浙江紹興周家,就該算海寧查家了(語出余世存《世家》)。」
「忠孝開宗唐宋由來舊族,文章華國東西有數人家」的巨幅楹聯,曾鐫刻在海寧袁花查家舊日宗祠里。「這可說是我們海寧查氏家風的體現。」79歲的查乾伯老人在接受採訪時說。
金庸
「祖父設立了一座義莊,買了幾千畝地收租,租金用於資助族中的孤兒寡婦,使他們能夠平安過活,凡是上了中學、大學的人,每年都可以分兩次領一筆津貼,如果有人出國留學,津貼的數額更大。」
——摘自金庸與池田大作對話
讀書為本, 查氏家訓溯源
上世紀90年代,金庸在與日本著名學者池田大作對話時,提及對他影響最大的祖父查文清。
查文清是海寧查氏最後一個進士,1890年任丹陽知縣,第二年便發生了「丹陽教案」,查文清不願讓無辜百姓獲罪,扛下「縱逸」的罪名,辭官返鄉。金庸在《連城訣》的後記里這樣記述:「我祖父此後便在故鄉閑居,讀書作詩自娛,也做了很多公益事業。他編一部《海寧查氏詩抄》,有數百卷之多……」他在與池田大作對話時談道:「我祖父查文清反對外國帝國主義者的無理壓迫,不肯為了自己的官祿而殺害百姓,他偉大的人格令我們故鄉、整個家族都引以為榮。」
查文清身上,海寧查氏家風體現得淋漓盡致:詩禮傳家、科舉入仕、為官清正、人格清貴。
崇文不崇武,被認為是查氏普遍的共性。汪千里認為查氏開始應該也是不排武的,直至唐代,還有以查師詣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國效力,所以,唐太宗、玄宗兩次封濟陽查為天下第一姓,並稱國之柱。宋朝查氏才專門訂立「讀書為本」,排武崇文的祖訓家規,戰亂時,則以遷徙謀生存。
海寧查氏崛起於明代,鼎盛於清康熙時期,將崇文風氣發揚光大。
據賴惠敏《明清海寧查陳兩家族人口的研究》統計,明清兩代「查氏獲得生員資格人數為800人,考取進士、貢生者共133人」,尤以康熙年間為盛。
查慎行與胞弟嗣瑮、嗣庭,堂兄嗣韓,堂弟查嗣珣、查雲標,兒子克建,堂侄查昇、查祥,以及比他年幼的堂叔查洪(海寧查氏唯一的武進士)都是進士,其中,查嗣韓、查昇、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查祥都是翰林。康熙皇帝曾在其宗祠外的門聯上題「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可謂名不虛傳。
查繼佐是明末清初最負盛名的海寧查氏子孫,金庸在《鹿鼎記》開篇便記述了他與吳六奇結緣,因而「明史案」中躲過殺身之禍的始末。他生於明末,是當時的江南文壇名士,圍繞著他和後輩查慎行,海寧查氏形成了一個家族式的詩歌創作群體。查慎行是清代著名詩人,受學於黃宗羲,有《敬業堂詩集》50卷,享有盛名。趙翼、紀曉嵐甚至認為他的詩與陸遊並駕齊驅,互有長短。袁枚《隨園詩話》中對於查慎行詩歌的白描手法也有高度評價。
查氏家風崇文,以文興盛,也曾因文獲罪。清代,海寧查氏便兩次捲入文字獄:查繼佐被無端牽扯進「明史案」,查嗣庭因科場試題案獲罪,但海寧查氏崇文之風不改。
曾著有《明清兩代嘉興之望族》的潘光旦以為,凡是世家,「都有血緣上的活力」。
就查家而言,且不論血緣,海寧查氏在族內,多有勸學助學之風。比如金庸所述祖父曾設「義莊」,在採訪中,查氏後人幾乎人人提及。據他們介紹,查氏「義莊」早在明朝就有,鰥寡孤獨在這裡都有救濟,相當於現在的社保體系,「尤其是讀書,有不同的檔次,張榜貼在祠堂里。受資助中了功名,有能力了要回報給家族。」查乾伯對此記憶尤為深刻。
查氏不僅有「義莊」助學,前輩對提攜後輩人才也不遺餘力。汪千里在《海寧世家》里記述了海寧袁花查氏最高功名獲得者——榜眼查嗣韓的故事。每年,查繼佐會在宗祠里對查氏子弟進行考試、指導。查嗣韓是他的堂侄,家境貧寒,在考察中,查繼佐發現他的潛力,便把他帶在身邊培養,後來查嗣韓果然不負所望,中了榜眼。
至近現代,海寧查氏崇文之風不減。其中最負盛名者,當屬查良錚和查良鏞這對堂兄弟。前者不僅以穆旦詩名博得「百年中國第一詩人」的美譽,還是傑出翻譯家;後者不僅以金庸之名開創武俠小說之盛世,惠澤華人社會幾十年,作品發行據說早已超過三億冊,還是傑出新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査濟民夫婦
「孔老夫子教導門人弟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把它改了兩個字,叫做『修身、齊家、愛國、和天下』。我想這兩句話今天完全可以用得上。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奮鬥;要尊重婚姻、愛護家庭;要愛自己的國家,有能力就要奉獻一點;要支持人類進步,推動世界和平。」——查濟民
言傳身教, 查氏家訓傳承
「他把『修身、齊家、愛國、和天下』作為座右銘,實事求是作為行事的準則。這些都使我終生難忘。」科學家周光召在《一生求是查濟民》的序言中這樣評價查濟民。查濟民曾經說過:「中國傳統講仁、義、禮、智、信。仁是什麼?待人寬厚一點,待人好一點就是仁。人活在社會上必須彼此尊重、互相容忍……所謂『為富不仁』,在中國傳統社會是一件很差,很差的事。」而他本人也身體力行,熟悉的人從他和家人身上看不到有錢人的驕奢跋扈,鋪張浪費也是嚴格禁止。
作為海寧查氏的傑出後裔,無疑,查濟民承繼了查氏家風。在採訪中,不時有海寧查氏後人提及查濟民。
除了詩禮傳家,愛國、講信修德、家族和諧是查傑慧感受最深的查氏家風。他覺得查濟民低調、熱心公益和教育,是海寧查氏家風的典型代表;他和金庸聯手推出「雙查方案」,正是查氏愛國、愛和諧的體現。
查濟民的子女也從父親身上承繼了查氏家風,養成低調,不驕奢,獨立不依賴父母的習慣,跟他們接觸過的家鄉人都覺得他們行事低調,「每次都悄悄來,悄悄回,不驚擾地方。」
查乾伯1936年出生在袁花,美字輩,是查猛濟的侄子,他的叔祖、查猛濟的父親曾是徐志摩的老師。乾伯在小時候曾親眼見過家譜里、老橋、牌坊上、宗祠中鐫刻的家訓。他覺得查家最突出的特點是崇文不崇武;樸素不奢華;兄弟姐妹和睦,互助;以孝為先;做人不忘本。「我們叫『端本堂』,查氏家族根據分支不同,分為不同的堂,每個堂的堂名都是告訴下輩怎樣做人,『端本』就是我們這一支最主要的家風。」
他記得金庸的父親和伯伯對人都很尊重、和善。他十一二歲時,金庸的伯伯看到他在玩,「論輩分,我比他高一輩,他看到我,就問我,小叔叔你在做啥。他們很注重輩分,對女性也很尊重。」
查乾伯從父輩所得到的,也是他教給子女的。兒子查律是書法(篆刻)碩士,美術學博士,現任教於北師大書法系。
90年代初,他中專畢業想下海。「父親知道後,告訴我,我們祖上讀書為本,崇文不崇武,更少從商。」他才繼續讀書。
查律最想教給孩子的也是讀書。他覺得祖訓傳下來的都是儒家提倡的。當今時代,像勤儉為先、兼知禮儀,這些都有好的影響。
查玉強的先祖是查慎行的弟弟查嗣瑮,父親臨終前告訴他,他們在查氏中屬於「慎余堂」,「這是先祖對於我們的教誨,雖無明文張貼,但父母先人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對我們影響很大。」
「艱苦奮鬥,珍惜幸福,勤儉持家,這是父母對我的教育。」查玉強覺得家風中的一些東西,已經淡化,比如崇文輕商,但一些根本性的東西還在,如講信修德、勤儉。
汪千里注意到,到了近現代,查氏不僅文史人才多,也有很多社會活動家、專家教授,理科、商界也出了不少人才,「查氏社會適應能力很強,又刻苦好學,與時俱進。」
(刊於4月11日《江南周末》頭版)
※《無問西東》中王力宏的角色原型,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殉國,我們卻不知道他的名字…
※蘇聯解體時共有9艘航母,除了遼寧艦都哪去了?
TAG: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