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 深雙!鹽田!
灰色文字來自深港雙城雙年展公眾號或紙質的展覽介紹
「與世界上其他雙年展不同的是:深雙不僅是展覽現場,也同時身處二十和二十一世紀最劇烈的城市化現場。」
深圳這所城市我已經去過好幾次了,因為每次去廣東的時候都會經過。這所城市雖然城市化速度快得嚇人,卻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城市,它年輕、生機勃勃、井然有序,從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的人性化設置到整個城市明晰的城市規劃,都能感受到作為一個平地而起的新興城市它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關照,是一座給人感覺相當舒適的城市。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座新興城市對於多樣化的人口還是很包容的,當然真正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對於多元化的包容度無疑是這屆深雙。畢竟把城中村推倒再統一規劃成「漂亮」的高層小區或是繁華的商業區省時省力還能靠賣地增加一大筆財政收入,而將城中村保留下來去改造並優化無疑添了很多麻煩。畢竟城中村問題太過複雜,其居民很多也都是收入相對較低的人群......當一個城市真的願意將城中村保留下來,甚至願意投入超過千萬的資金去真真正正辦一場展覽來討論這個問題的可能性,也許是這座城市真的意識到了城中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小編這次順路到了深圳,沒曾想正趕上春節閉館。無奈之下,就只得投奔分展館的懷抱。所以今天跟大家聊聊很多人都沒有時間去的———鹽田分展場。
鹽田區的區位非常特殊,這個地區由於鹽業得到了早期發展,清朝時期客家人遷入,又興建了不少具有客家特色的圍村。而現在的鹽田區以港口物流、生態旅遊、高新技術等產業聞名,鹽田港區是深圳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單港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球之首; 而大梅沙是深圳有名的旅遊地,春節期間也是人滿為患。隨著深圳的高速城市化以及旅遊產業的發展,鹽田地區的傳統村落有的被整體拆除,有的則被城市包圍成為了城中村,正如深雙的鹽田展區所在地——大梅沙村,為附近產業外來工提供了生活成本較為低廉的衣食住行場所。
大梅沙村標誌性的大榕樹
但這裡與同樣為城中村的南頭古城又截然不同。南頭由於地處繁華地段,住宅林立,多層小樓密密地擠在一起,握手樓形成的一線天比比皆是;而大梅沙村基本保持了村落的原貌,一二層的小樓,疏朗得多的枝枝叉叉的小路,涼爽吹拂著的海風,高大的榕樹、綠油油的菜地、乘涼的老人、玩耍的小孩子,還有到了飯點兒到處瀰漫著的陣陣飯香。這裡保持著一個村落更為原始質樸的一面,生活要閑適安逸的多,生活味兒也更濃。所以似乎就不難理解鹽田展區的策展主題「村市(是)廚房」了。
大梅沙村中心廣場
鹽田分展場將通過建築微改造的方式,將村內現有的零散空間梳理整合,並與生產方式統一起來,與村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進行創作和展覽。建築師與藝術家將配對合作,共同探討未來城中村的一種嶄新的更新可能性,為鹽田留下一種藝術生活方式的參考樣板。
此次展覽活動邀請了5個建築團隊對大梅沙村內10棟建築進行微改造並新建了1棟臨時展廳。分展場以大梅沙村約6000平方米的中心區域為展覽範圍,以10棟微改造建築和1棟臨時展館為主要展覽空間,通過三條共約500米的路徑來組織整個展覽流線,以一系列建築師和藝術家共同組織和參與的展期活動為亮點。本次鹽田分展場的策展主題「村市(是)廚房」,意味將廚房這個傳統意義上的生活空間放大到城市尺度,成為公共交往空間,進而表達獨具鹽田「滋味」的「城市共生」。」
張斌(致正建築Atelier Z+)
代表作品:同濟大學中法中心,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徐家匯觀象台修繕工程
3 號樓
客家民宅 童趣廚房
3號樓是一幢建造於70年代的典型客家民宅。改造之後一層為展覽空間,二層則為以親子廚房為主的兒童體驗區。
從原有空間趣味性出發,在一層設計了六個兩兩相互垂直的雙坡頂展覽空間。二層利用中間牆體上的原有門洞設計了一個「屋中屋」非日常體驗空間。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設計師在建築立面附近設計的一系列木格構花架,這些花架本來是希望能爬滿瓜果蔬菜的,還可同時用於兒童攀爬,以及給遊客提供座榻休息。然而可能是雙年展時間太短,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過即使是光禿禿的木架,那種溫暖的原木色與形制上看起來歷盡滄桑的老屋相搭配,庭院被半圍合起來,也將老屋溫暖的感覺烘托得愈發強烈。
模型照片
一層平面圖
8 號樓
屋頂茶室 戶外劇場
8號樓是一棟典型的80年代村宅,這次被定義為一個老人活動空間,並將茶室與展覽功能相結合。
二層主要功能為藝術家駐留空間,中間開間被改造成直通屋頂平台的公共茶室兼工作室。為營造室內採光氛圍,在一、二層屋頂平台均設置了高側天窗,並利用天窗另一側的屋頂起坡設計成供人休息娛樂的屋頂小劇場。
用木構種植涼廊對入口庭院進行限定並在廊下形成戶外茶室和庭院茶植,另利用屋頂平台的空閑場地和二層公共茶室,將種茶、喝茶、看展三者相互聯繫,從而產生更加有趣的互動空間。
一層平面圖
楊小荻(普集建築)
代表作品:深圳灣生態科技城第二標段,公明特勤消防站
6 號樓
公共浴室 屋頂沙灘
古羅馬時期,浴室是重要的交流以及公共空間,而在現代浴室已經成為了極為私密的空間。
在未來,藉助新的科技與材料,浴室是否有可能變為一種全新的形態來模糊公共與私密的界限成為了這次空間改造的基本點。通過對於中部打開天窗和敲掉局部的樓板,形成公共空間。這種局部的尺度放大重新整合了原空間雜亂無章的秩序,也是對古羅馬浴場中庭空間的隱喻。
中庭效果圖
6號樓增加了一個屋頂沙灘,這不僅是對大梅沙區域的回應,也讓被街道和酒店阻隔了沙灘的大梅沙村擁有一片象徵的海灘。對於原建築而言,建築的立面即是建築內外部空間的邊界。在這個案子中,通過增厚建築的邊界,形成一個過渡空間。不僅整合了外立面,也形成了一個進入序列,使住宅這種私密空間轉為展覽用的公共空間。
屋頂示意圖
一層平面圖
7 號樓
藏民空間 移動迴廊
7號原建築是一名藏民和當地人的居所。我們想要把一些藏族空間的體驗和這次展覽主題扣合起來。到底如何定義一個廚房空間,如何劃定這個空間的私密性?廚房空間由傢具和可移動設備圍合,代表了廚房的公共空間和可移動性可以將展區任意地方變成廚房。
俞挺(Wutopia Lab)
代表作:九間堂,八分園,一個人的美術館,鍾書閣,水塔之家
4 & 5 號樓
飲食男女 以鹽為飾
中西互融 街頭風味
WUtopia Lab通過建築學來研究人並為之提供創新的可能性空間。通過村市廚房這個題目,WUtopia Lab饒有興趣地討論男女飲食中角色的問題。公共餐飲的廚房在男性掌握中,而女性依然是家庭廚房的主要角色。所以建築師將手中分配的4、5號樓作為配對後成組的分配。4號樓,女性主宰的、私人小圈子但精緻的飲食;5號樓,男性把握的、公開社會性但奔放的飲食。
男性之屋
4號樓的院子、5號樓的神聖空間用了鹽作為裝飾,這是鹽田存在的源頭,這樣廚房的存在就合理了。4號樓涉及到茶、香、花、點心,鼓勵中西互融的當代城市飲食和社交文化,探討一種高級的廚房體驗之於社會生活類型。5號樓則通過腌制的鹹肉、發醇的啤酒、開放隨意的燒烤,以基本的食品存儲技術和街頭飲食來展示城市生活的另一個有生命的類型。
4號樓一層平面圖
5號樓一層平面圖
劉珩(南沙原創NODE)
代表作品:香蜜湖婚禮堂,大半截衚衕7號,浮法玻璃廠主入口
9 號樓
窗洞變門 流動空間
九號樓主要是作為展覽空間,二層陳列著所有建築改造作品的介紹以及圖紙。該建築改造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築結構,首層將原有的窗戶或打通成門,或變成落地窗,原本有些局促的空間變得敞亮通透了許多。且改造中刻意保留了大量建築室內原本的面貌如斑駁的磚牆以及原有的木結構屋架,在不影響結構的情況下只是木屋頂上打了些小洞以引入天光。這使得陳列展覽資料的展廳極其有「改造感」,非常切合主題。
一層平面圖
10 號樓
因地制宜 「天橋」街區
10號樓旁邊是位於村子道路交叉口的大榕樹,為了使建築與榕樹更好得融合,建築頂部退進了一個圓弧形體量,並在凹進去的屋頂處設計了大小不同的天窗,使得老榕樹的樹影能夠更好得被室內所感知。
建築的斜對角設計了一個天橋將建築斜向貫穿,這樣建築似乎與道路系統連為了一體,成為了外部街道公共空間的一部分。
在建築空間體量上,首層保留原混凝土框架結構,同時以青磚砌牆,構成一個「實」的空間,二層新建的牆面和屋頂均採用陽光板,形成一個「虛」的空間。
從「天橋」上向外看到的城中村一角
二層平面圖
臨時展廳
村中菜地展覽館
村中菜地展覽館是整個鹽田分展場建築群的主展館,位於建築群的東北角。
建築的整體設計構思源自於對中國當代宅基地的均分面積制度所帶來的村落肌理空間的思考,尊重原有空間的特質和組合關係。假使宅基地一戶需100平方米,按照單位面積100平方米劃分宅基地小單元,設計出不同長寬的等面積矩形,並將其進行拼接和微調,隨之演化出與均質、同化的網格狀村落肌理相類似的和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建築平面。
村中菜地展覽館設計概念
每個宅基地小單元中均包含室內的展覽或活動空間和半圍合的室外空間,靈活多樣的室內外空間相互穿插結合,既可增加各個單元空間的室內採光,又可增強遊覽流線上的視覺趣味性,使遊客在空間中得到精神和身體的放鬆。
每個單元的屋頂均有坡度和樣式的差異,與展覽空間平面分割相呼應。而建築立面的材料是選用最常見的混凝土和磚牆,粗獷而樸實,符合周邊環境現狀的同時不乏時代氣息。
一層平面圖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其中一個展廳的一面牆上有一個很高的窗洞,沒有裝玻璃,外面直接就是一個老建築的外立面,再遠處可以隱隱約約看到現代的高層住宅。走過這個展廳,不經意地一轉頭,發現巨變中的城市就在眼前,它就是整個展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種從研究突然轉回現實的異常的真實感使我愣了很久。
街道再設計——「街道客廳」
在村莊中,街道與巷子是居民們重要的社交場所。人們自發地將家裡的舊傢具搬到街巷邊,形成一個個「街道客廳」。人們在這些「客廳」下棋、打牌、聊天、喝茶、休息,鄰裡間濃濃的人情味兒就此產生。
由於城中村的流動性很大,搬家總是產生大量廢棄傢具,設計師重新回收了這些城市垃圾,並試圖沿著村民們原有的思路為村子創造出更多能夠強化鄰里關係,方便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間,如遊樂園、健身廣場、街道客廳、小菜園以及晾曬&儲藏的空間等等。同時將中心區域的主要道路進行路面改造、綠化和休憩空間的置入、燈光以及牆面路面的彩繪設計,這大大提升了村子的整體面貌,使得村莊愈加潔凈、美麗、便民且宜居了。
展覽路徑公共活動空間
臧峰、James SHEN、何哲(眾建築)
代表作品: 眾空間,三千渡,插件家,內盒院
1 號樓
模塊系統 「插件」安家
1號樓的改造眾建築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插件」。一個為「基礎設施塔」,另一個為「插件家」。
基礎設施塔的設計完全出於戶主對房屋後續使用的考慮。由於原先室內空間不足,導致室內樓梯的空間被壓縮,加上原有建築的衛生間使用不便,污水處理系統為舊城普遍使用的化糞池。基礎設施塔目的是整合這兩部分需求至一個外置的插件,解決交通與衛生兩個生活基本問題。我們認為,交通與衛生間為判斷現代生活質量的標準,也是大梅沙村作為「城市生產空間」很重要的基礎。在基礎設施塔的下部,有連接衛生間的凈化槽系統。凈化槽是一種新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優勢在於經過裝置內部的細菌處理,最後排出的污水能夠達到中水級別,大大減低了舊城生活污水的處理成本。
新增各部分示意圖
插件家是回應展覽中住宿的需求。「插件家」系統 (Plugin House)是由眾建築針對各地老城區、市郊和鄉村里長期存在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房屋密閉、保溫、隔音、防潮不佳等問題,開發的一套包含多種功能模塊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它既可以直接用於戶外房屋的搭建(「插件家」),也可以像「房中房」一樣內嵌於老舊房屋之中(「內盒院」)。眾建築利用原有房屋的陽台安放進插件家,提高來此住宿的藝術家與研究人員的生活質量。
一層平面圖
這個建築改造目的非常明確,通過插入插件的方式優化了交通空間、衛生間空間以及公共空間,創造出了一個明亮舒適又公私分明的群租空間。
雖然從外形來看似乎有些像一個組裝起來的機械,但不可否認這種方式的快速高效與便捷,以及極強的普適性。
2 號樓
空間索網 立體綠化
眾建築為2號樓設計了一個立體種植系統。2號樓業主會在屋前的花壇與花盆種植蔬菜供日常食用,這在廣東乃至全國十分常見。眾建築意藉此機會設計一個能夠創造不同空間與種植體驗的種植系統,種植系統分為空間索網與掛盆。
空間索網既提供一個連續的種植界面供爬藤類瓜果生長,在院子與天台形成了兩個遮陽的空間,豐富了原有建築的使用體驗。在更大尺度上說,它提供了舊城改造立體綠化的一種可能。掛盆種植系統是一種現成的產品,安裝方便快捷,可供需要土壤的植物生長。在新加樓梯與原建築護欄上布置的掛盆快速增加了業主的種植面積,兩個系統結合形成了新的整體的綠化系統。
一層平面圖
但就現場來看為了撐起索網而落在屋頂的立柱似乎過於粗壯,更像是工業建築或是公共建築中的構建,似乎與原先創造一個舒適安逸讓人放鬆的私人空間的預想有些背道而馳。
在9號樓眾建築的展廳里掛滿了事務所之前大大小小的方案,這也是唯一一個在展廳里陳列之前作品的事務所。這樣安排一方面可能是出於對事務所的推廣,而其對於雙年展的意義,則是提出了一種應對類似問題的思路。北京四合院片區與深圳城中村,都是百姓面對城市的快速發展在有限的原有環境中自發的擴張行為,而眾建築,這個藏在衚衕中的事務所則提出了標準化、預製化、模塊化快速建造的思路,並在北京以及深圳的多個改造項目中加以實踐優化,並參與了北京設計周以及深港雙年展,不斷推廣這種與眾不同、如局部針灸般的應對策略。
小樊的「插件家」
內盒院
趙大爺的「插件家」
眾建築在儘可能不動建築原有結構的情況下用「外掛」的形式為原有基本功能有欠缺的房屋快速便捷地進行了優化,且選用的板材都是便於現場安裝切割以及改變形狀的,高效、快速、成本低、易於隨機應變,最重要的是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這種不太一樣的思路也許能夠帶給建築師以啟發,是否有別的方式能夠在最大程度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以及改變城市原本生機勃勃面貌的同時帶給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每一個人以更加美好的生活?
寫在最後
深圳還在以令世界驚奇的速度奔跑著、發展著,而大梅沙城中村也會隨社會發展不斷更新,今天雙年展的這些改造建築也終將成為歷史。在眾多的經濟政策社會因素影響下,作為一個建築師也許很難真的通過建築對社會有多少直接的改變。令人欣慰的是,深圳,這座走在中國城市化最前端的城市,給了建築師一個平台去分享世界各地所面對的城中村問題以及全球建築師們對這個問題的種種思考與探究。這場展覽也許不能直接對城市有多大改變,但當這種文獻式以及實驗式的展覽經年累月,其社會影響將不可斗量。
在上學期末的最後一個課題中,由於基地在草場地,我們再一次走進了這個貧富對立相當嚴峻的城中村。一邊是孩子們連擁有一個像樣的圖書館都近乎奢望的草場地村,另一邊是獨門獨院似乎不入塵世的藝術區,這對比無疑令人心痛。藝術的介入對於處於下層最普通的民眾來說到底有怎樣的意義,以及該以何種方式?作為設計師什麼樣的設計才能真正對這些日夜奔波的人們有所幫助?這些問題在課題期間一直陰霾不散,如幽靈般困擾著我。
這些,也許很難有人能夠完全答出來,大家都只能通過不斷摸索試圖找到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去接近這個目標。但通過深雙這個平台,看到有這麼多優秀的設計師在為之努力,真的很感動。畢竟,讓人們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這難道不正是這個職業的初衷么?
希望十年以後重回大梅沙,三號樓花木叢生的木格架前孩子們在無拘束地跑跳著,而二號樓的大爺正和老友們在攀滿絲瓜黃瓜的網架下,邊乘涼邊喝茶,笑著談起十年來越過越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