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從來就沒有特效藥

從來就沒有特效藥

曾有一本暢銷書籍中寫道:體內有痰,可以服用鮮竹瀝。文中敘述說不用管寒痰熱痰基本都可以用。因為小兒寒證容易化熱,發現的時候也幾乎都化熱了,而且這個葯是天然竹子里的水做的,沒有副作用。意思是說,基本體內有痰的都是熱痰。

作者是一位有名的中西醫老師,書中大多篇幅都是娓娓道來,周到,客觀,辨證,所以再看到那一段的時候,我都不敢質疑。

W曾是中級班的大班長,自學中醫十多年,說起早些年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也親自實驗過了。她說第一次吃的時候,記得是咳嗽了很久,痰很難咳出來,喝了以後整個喉嚨會覺得涼涼的,很舒服,痰會很容易咳出來,然後就覺得哇塞,很神奇。

之後她說只要咳嗽就吃這個,後來發現很多次不管用了,怎麼越喝越咳嗽厲害呢,痰越來越多呢。而且她還發現,不止是這種葯如此,其他中醫書籍里提到的方法幾乎都是如此。

為何特效藥無法特效呢?

說好的要治咳嗽呢?

說好的要化痰呢?

說好的沒有副作用呢?

是否真的是作者的疏忽?

仔細去揣摩原文中的話:說到的是「體內有痰」而不是「咳嗽」。

有痰和咳嗽有痰又是兩種概念,所以如果從單純有痰的角度來講是熱證的幾率可能會大一些,但是如果把這個嫁接在「咳嗽」的領域,則容易會犯錯。

也就是說,這個「體內有痰」不能等於咳嗽。

即便是體內有痰,也不是說都是熱痰。如果說必須要發現的晚,等痰化熱了才可能是熱痰。那具體多晚才算髮現晚呢?如果早發現了,就很可能是寒痰。如果還伴有咳嗽,那就算髮現的晚,也可能還是寒痰。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有一定的中醫基礎認識,而且眼睛不能看漏一個字,才能合理的使用這本書籍。而如果不是有中醫基礎的人,加上有人閱讀喜歡一目十行,則很可能會誤解,誤用。

那麼作者又如何保證字字句句都能夠不被誤解呢?

假如我以一個中醫的身份要寫一本實用又不被誤解的書,寫了藥用,如果不寫寒熱如何區分,就擔心有人可能會用錯。如果寫了寒熱如何區分,如果實際情況辨證不對,也可能會用錯。那如果為了避免用錯,不寫用藥,大家一定會吐口水。但如果要寫明白辨證,那不知道要寫多少年……

想想青春太短算了還是不寫了。

後來我想起那些寫醫書的古人,和現代人對他們的誤解,實在是為難他們。

我們當地有個醫德很好的西醫老師,追隨他的患者說,曾經很久一段時間是用中藥看病的,也就是說他曾經是個中醫。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就不用中藥了,開始用西醫方式看病。再提到中醫的時候,他說不想做任何評論,不讚揚,不貶低。

但我們分明可以能夠聽到他的話里有一種失落。一種無能為力駕馭中醫的失落感。的確,比起西醫的線性學術體系,如果沒有好的天賦和傳承,中醫的辨證太難用好了。

辨證這個詞聽起來就感覺到魔高一丈。而哲學理念,會讓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根本吃不上瓜。

那我們乾脆不用藥,只是用一些食療的方法呢?

如果咳嗽分不清寒熱,光吃梨,只能碰到2-3成的運氣會有效。如果吃烤橘子,可能也只能碰到2-3成的運氣有效。如果吃吃過了梨,不行。再換烤橘子,那可能因為梨的作用已經有了作用,具體發生什麼身體的變化不好說,再回來用烤橘子也可能還是會無效……

那我們就用推拿和艾灸呢?

如果捏脊不分體質寒熱,長期捏會捏出便秘來。如果虛勞的體質呢,辨證不好穴位,艾灸會損傷津液……

說回到W,曾經那幾年裡飽讀醫書的學霸,一個個的去實驗,自己做小白鼠試藥,失敗的次數固然是很多。後來通過許多次的失敗,終於明確了自己學習中醫不能丟棄的一個東西:就是辨證思維。

這個領悟是被病給逼的。

辨證思維就是:無論你看到聽到任何結論,腦子裡第一件事就是需要懷疑。我們要去想,合理么?確定是寒么?確定是實熱么?為什麼不用這個,為什麼不用那個。證據在哪裡?順藤摸瓜去找答案。

辨證思維就是:你看到一篇文章說,肺炎必須要使用抗生素。那我們腦子裡第一個要思考:必須用么?古人有沒有肺炎呢?沒有用抗生素他們怎麼活下來的?中醫怎麼治療肺炎的?中醫治病慢又為什麼那麼多年還存在?

辨證思維就是:你聽到某位醫生說,春天可以喝什麼調理,夏天可以喝什麼調理,那我們就要思考。每個人都能用嘛?貓貓狗狗也能用么?如果每個人都用一種方式調理,為什麼又那麼多不同的病呢?又為什麼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狀況不一樣?為什麼古人和現代人不一樣?為什麼小孩和大人不一樣?

辨證思維就是,只相信一種咳嗽特效藥,只可能在某個特定情況下,某個特定的人身上,才可能有效。

我們要保持懷疑,無論說話的人是誰,看起來多麼登峰造極。

就算說的全都對,但我們的理解也不一定都能跟上他的思維。這不是對人格和醫德的懷疑,就只是追求真相,驗證真理的懷疑。這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有的思考力,無論我們是否學過中醫,還是對中醫一無所知。

所有人說的話都不一定對,也包括羊爸爸的。

拒絕只做吃瓜群眾,拒絕被事物洗腦,拒絕第一時間照單全收,這會使得我們發展出一種自我的控制感。

只有通過自己的推斷,思考,驗證,看到所有的證據,那個答案才是我們真正信賴的答案。這種思考往往會讓我們迷惑,但也有很多時候,只有這樣,才會讓我們對中醫,或某位老師真正的升起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仰。而有更多的時候,我們通過這個過程,獲得了一種篤定的智慧。

文 | 郭莎拉

圖 | 郭莎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說健康 的精彩文章:

一聞就倒,一拍就暈的迷藥真得存在嗎?但這種情況還真有!
被眾人所青睞的功能性飲料,究竟是提神還是害人?

TAG: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