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原標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戴運龍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何桂芳 全國人大代表、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山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王筱虹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陳旭斌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水利水電建設技術服務中心技術員

學習班

關鍵詞——綠色發展

今年的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下團組」參加審議討論時,頻頻提及綠色發展。

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實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里綠色長城。

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和產品集中,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紮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正在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紛紛表示,總書記關於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精闢話語,高屋建瓴,內涵豐富,為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石善偉、卜瑜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蔣偲、耿旭靜、卜瑜、龍錕、盧文潔、何瑞琪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庄小龍

加大向粵東西北地區的輸血力度

總書記指出,廣東要在推動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上走在全國前列。縮小粵東西北和珠三角地區差距,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緊迫任務。這一重要指示完全符合廣東的發展實際,體現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邃見地以及富有遠見的戰略思維和宏觀視野。

區域協調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省的突出短板。一直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接下來,省財政廳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繼續堅持財力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加大向粵東西北地區的輸血力度。

廣東將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並特別關注綠色發展理念:研究實施與區域發展定位相適應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實行差異化的轉移支付政策;支持保護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完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轉移支付政策;省財政還將按照「兜底線、保基本」的思路,堅持財力下沉,繼續加大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困難地區支持力度;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未來10年投入1600億元,支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支持珠三角和粵東西北產業共建,提高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水平。

提高林農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作為來自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幹部代表,我認為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經濟的健康發展。廣東省連南、連山和乳源位於廣東北部,是我省僅有的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廣東省的重要生態屏障,為生態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目前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偏低,影響了林農全面奔向小康的步伐。

按連南縣約10萬林農計,2017年平均每人獲得生態公益林損失性補償僅159.42元。連南生態公益林面積已佔林地面積的近一半,可准許採伐的商品用材林地面積更小,林農的收入仍偏低。

經調查,目前珠三角地區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已達100元/畝/年左右,除國務院、省下達的資金外,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解決。連南縣是貧困縣,財政無力再拿出資金對生態公益林進行地方補償。

為加快林區轉型發展,提高林農收入,確保同步實現脫貧奔小康,建議國務院對廣東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實行先行先試、分類實施、重點扶持的創新做法,將少數民族自治縣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100元/畝/年,從而增加林農收入,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讓廣東省少數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期盼綠水青山 大家可以耐心一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我的理解,要謀求環境和經濟的雙贏。我們現在把污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可以看到效果的,在廣州,天更藍了,空氣更好了。

廣州去年集中整治黑臭水體,我們近期做了集中的調研,那些列入黑臭水體名單里的河涌,確實看到水是清的,不過水質的改善還是個長期過程,後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僅是空氣和水,土壤污染控制、廢物管理,包括垃圾的處理處置,在廣東已經全面鋪開。不過,現在老百姓有一個習慣,每天打開窗先看天藍不藍,就覺得政府沒幹事。如果不是從事環保這個行當的人,或多或少有些不理解。其實,省市環保部門對綠色發展一直高度關注。

廣東的環保標準比國家要求還更嚴,相關部門已經在做進一步調研,以提升現在的做法和成效。

我相信政府可以按照既定目標去做事,我們現在掌握的技術和設備,和國外先進技術相比,其實並不差,大家可以稍微耐心一點。

把「進村、入戶、到田」作為農村基建的標準

農田水利建設全面提速,農村供水條件顯著提升,很多村莊喝上了安全自來水,農村河網環境明顯改善。我特別想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農村發展點贊,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轉型步伐加快,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社會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公共服務全面提升。

近年來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大部分行政村都已覆蓋。而從行政村口修到自然村口、從自然村口修到農戶門口還要一段距離,有些鄉村就是差這「一公里」。

我建議,把「進村、入戶、到田」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要求。由中央統籌,省市縣鎮各級財政及村集體分比例籌資,全面統籌好大中小河流、水渠及毛細渠的建設;明確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確保自來水連通到農戶門口。

目前,有很多部門有資金投入到農田水利上來,但農田水利建設主體不一、項目名稱多。例如,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由水利部門負責實施;發改、財政、農業等部門又分別主導農田綜合開發和糧食增產項目等,資金資源分散,有時重複投入,形成不了合力。

因此,我建議相關部門儘快貫徹落實或制訂合理有效的涉農建設協調機制,整合有關部門資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態中國 的精彩文章: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
水路旅客投訴為零

TAG:生態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