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范:加強「街巷文化」建設 彰顯文化自信
街巷是城市的基本構成元素,街巷文化是百姓身邊的文化。加強大街小巷、廣場、公園、社區等公共空間的文化建設,深入挖掘一座城市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積澱,以雕塑、路標、碑文、牌匾等多樣化的形式展示出來,讓文化像空氣一樣瀰漫中華大地。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劉忠范委員呼籲,將這種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街巷文化」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和建設之中,推進新時代「博物館型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文明發展水平。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也是國家的軟實力所在。劉忠范直言,我們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更多關注的是博物館、大劇院、圖書館等大型商業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而對於非營利性的、分散在大街小巷、百姓身邊、承載著城市歷史文化積澱的「街巷文化」建設,還未給予應有的重視。
劉忠范表示,街巷是城市的基本元素,承載著城市最為細膩、廣闊而深厚的文化;更是百姓生活與工作的聚集地,這裡有市民最直接的存在感、獲得感和自豪感。「街巷文化」是廣大市民的身邊文化,一座雕塑,一堵城牆、一塊老碑、一條舊牌、一個街道名,一張舊地圖,就像一座「城市博物館」的展覽陳列區,靜靜地開放著歷史記憶的窗口,默默地守護在那裡,等待著有心人去欣賞,給人以歷史的詩意,給城市以文化傳承,更能體現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劉忠范還表示,儘管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每一座城市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但我們並沒有把這些歷史元素自信地展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與重視「街巷文化」的歐洲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北京為例,作為一個有著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人們很難在街道、廣場和公園裡找到一座記載著名人軼事的雕塑或一塊碑刻。只有走進博物館、展覽館等專業性和商業性的文化設施,人們才能感受到北京城燦爛的文明和文化積澱。實際上,這種「街巷文化」的缺失是中國城市的通病,並非為北京所獨有。
為此,他建議:
把「街巷文化」建設納入城市規劃
深入挖掘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個衚衕的歷史,以雕塑、牌匾、碑刻等多種形式展示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廣場和公園裡,讓歷史活起來,走進市民生活,讓整座城市變成一個開放性的博物館,讓廣大市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歷史文化自信。
重視以人為本,為中華民族的貢獻者們樹碑塑像
在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的名人志士、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和英雄豪傑。在當代,我們還擁有眾多共和國和人民軍隊的締造者、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鮮血的革命烈士、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新時代的領路人、以及為國家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勛和能工巧匠。這些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為他們樹碑塑像,自豪地展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廣場公園和校園裡,讓他們成為城市的一張張名片。
重視歷史文化保護,留住歷史和鄉愁
在城市建設和街巷環境整治過程中,剎住簡單粗暴的拆城之風,保護住珍貴的街巷文化寶藏。文物保護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讓歷史文化在我們手中得以傳承。在棚戶區改造和工業遺址轉型中,發掘和保護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讓這些老舊的文化碎片發揚光大,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正資產。
讓「街巷文化」 像空氣一樣瀰漫中華大地
「街巷文化」的理念可推而廣之,擴展到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機關文化、機場文化、以及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中。這種文化展示也並不拘泥於歷史文化,還包括科學文化、創新文化、以及所有體現正能量的文化元素。我們堅信,扎紮實實、堅持不懈地推進「街巷文化」建設,讓文化像空氣一樣瀰漫中華大地,我們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將會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夠真正的彰顯出來。
責任編輯:何 方
微信號:北京政協
長按此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
鄭小宣帶你走進政協
TAG:北京政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