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8):四重戒(6)結問

《菩薩戒本經》(8):四重戒(6)結問

《菩薩戒本經》(8):

四重戒(6)結問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丙三、結問

諸大士!已說四波羅夷法。若菩薩起增上煩惱,犯一法,失菩薩戒,應當更受。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增上煩惱,謂上品貪,或上品慳,上品瞋,上品邪悟解也。犯一一法,謂四法中隨犯一法也,失菩薩戒,謂失大菩提所感無作戒體也。應當更受,謂應深革前非,重複發起增上大菩提心。對治增上煩惱也。」

「大士」就是菩薩,指同誦戒的人,誦戒的人就是問共同誦戒的菩薩。「已說四波羅夷法」,已說完前四條波羅夷之戒法。受過菩薩戒的人,如果內心裏面發動了增上的煩惱,違犯任何一條戒,都會失掉菩薩戒,但是可以再受,所以說:「應當更受」。

煩惱分成上、中、下,分成三品。現在說這位菩薩發動了上品的煩惱,就把前面這四條戒都犯了,「犯一法」,或者這四條戒完全都犯了,或者犯其中的一條。「失菩薩戒」,所受的菩薩戒體就失掉了。

什麼叫「失菩薩戒」?最初在和尚面前很誠懇的受戒,也發無上菩提心,若在受戒由眼見耳聞入到內心上去時,於是在內心成就一個力量,通常說是種子,也叫做戒體。現在若犯了戒,與最初所發的心是相反的,這樣就把戒體破壞掉了,這叫做失菩薩戒。《菩薩戒本經》沒有列出來殺盜淫妄這四條戒。那殺盜淫妄四條戒和這裡的四條戒性質也不同。若違犯了殺盜淫妄的四條戒,也是失菩薩戒。犯這四條戒是要「增上煩惱」,就失菩薩戒。若是殺盜淫妄這四條戒,只要犯就是犯了,不論是什麼煩惱,若是在聲聞戒裡面,那是不能懺悔的,不通懺悔。在大乘佛法裡面,還是可以懺悔,但是要見光見華,見到瑞相,才是罪滅了。罪是滅了,可是也有一點不同。如果是一位比丘的話,若犯了殺盜淫妄的四種戒,能夠誠心地懺悔,見到光明瑞相,罪是滅了,但是菩薩比丘的身分是不能恢復了,只可以做菩薩優婆塞,不能做菩薩比丘,不可以了。

失掉了菩薩戒可以再受,因為不是所謂殺、盜、淫、妄,而是因貪、瞋、痴起增上,所以可以更受,然而受菩薩戒的條件就是要再發菩提心,若不發無上菩提心,是不可以再受的,受了也不得戒,所以這地方就說犯一一法,應當更受。

這個地方,這四條戒,如果是上品煩惱犯的,這個戒體沒有了,但是無上菩提心還能再發動起來,「應當更受」,可以再受菩薩戒,可以重新發動起來。

怎麼叫做「增上煩惱」?《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瑜伽師地論·戒品》,列出來四個條件,就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數地現出煩惱犯這個戒,或者貪心犯戒,或者瞋心犯戒,或者愚痴心犯戒。「數數現行」,怎麼叫做數現行?就是犯戒的時候煩惱特別重,犯了這條戒以後,還想要再犯,這就叫做「數現行」。「都無慚愧」心,自己不感覺到慚愧,也不怕人批評。「深生愛樂」,對於犯戒的事情,心裏面特別歡喜,還認為這是有功德的事情,不是有罪過的事情,那麼這就是上品煩惱,這叫做上品煩惱,就是「增上煩惱,犯一法,失菩薩戒」。

那麼中品煩惱和下品煩惱有什麼不同?犯戒了,但是有一點慚愧心,感覺到這是罪過,這是下品煩惱。如果這四個條件,缺少一條,可是不感覺到是罪過,這是中品煩惱。

今問諸大士:是中清凈不?(三說)

誦戒的人念到這裡的時候,意思是戒文已誦完四重,大家都聽到了,向同誦戒的菩薩問:「大眾清凈不清凈?有沒有違犯?」要說三遍。如果沒有違犯,就可不必表示。

諸大士!是中清凈,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於半月中,設有犯者,未誦戒前,必應後露懺悔。既懺悔已,還得清凈。故至正誦戒時,仍與不犯戒者同皆默然,以此默然而表清凈,應恆如是持此戒也。

問。設先有犯,忘而未懺。今誦戒時,方自憶知。為即出眾發露,為仍默然。若出眾發露,則不可結雲默然故。若仍默然,則豈不犯覆藏罪耶?

答:律有之矣。爾時設自憶知有罪,應向比座同意之人心口發露。俟事畢後,如法悔除。設無同意人可得,應作是念。待事畢已,當向清凈比丘發露悔除。作是念已,雖默坐聽,不犯覆藏罪也。」

誦戒的這位菩薩問了三次以後,「默然故」大眾都默然,那就表示大眾都是清凈的。因四重皆未犯到,既然如此,「是事如是持」指上四條重戒,大家還是就應長久地,繼續持菩薩戒,不要違犯,並且半月半月一起集合起來誦戒。

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問:設先有犯,忘而未懺。今誦戒時,方自憶知。為即出眾發露,為仍默然。若出眾發露,則不可結雲默然故。若仍默然,則豈不犯覆藏罪耶?答:律有之矣。爾時設自憶知有罪,應向比座同意之人心口發露。俟事畢後,如法悔除。設無同意人可得,應作是念。待事畢已,當向清凈比丘發露悔除。作是念已,雖默坐聽,不犯覆藏罪也。

如果是有違犯的話,立刻就要懺悔;如果違犯,自己忘了,誦戒的時候,誦戒的菩薩問的時候才想起來,這時候應該怎麼辦?應該向同誦戒的菩薩,感覺你這樣說,他能同意的菩薩,你向他說,我違犯了那一條戒,等誦完戒以後我再懺悔。這是要有菩薩同意你,你感覺他會同意你的說法。若是不感覺到有人會同意,你自己作念:「等誦完戒以後,我再請一位清凈比丘,我向他懺悔」,這樣說,就不犯覆藏的罪,這也就是「諸大士!是中清凈,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也就是合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萌萌噠佛教漫畫28合掌篇
佛法的本質,止觀的所緣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