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正當紅的博主不是真人,虛擬偶像帶來了什麼爭議?
Miquela Sousa 是一位最近才開始備受關注的 Instagram 紅人。她 19 歲,巴西和西班牙血統各佔一半,長居洛杉磯,喜歡在 Instagram 上發布」本日穿搭「——標誌性的雀斑、齊劉海和雙丸子頭,加上Chanel、Proenza Schouler、Supreme、Vetements 以及 Vans 等奢侈品、設計師品牌和潮牌的創意混搭。目前,她的 Instagram 賬號@lilmiquela已經吸引了近 67.8 萬粉絲。
去年 8 月,Miquela Sousa 發布首支單曲《Not Mine》,當月就在 Spotify 的熱門榜單上排到第 8 位。今年 2 月底的時裝周期間,Prada 在 Instagram 上推出了一系列以該品牌 2018 年春夏系列印花和 Logo 為靈感的 GIF 貼紙,第一個找了 Miquela 合作發布。本月,美國時尚季刊 V Magazine 最新一期面世,Miquela Sousa 在其中佔了兩個版面,分別是與 Chanel 和 Buberry 合作的廣告大片。
這一切看上去似乎是又一個「頭部博主如何誕生」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Miquela Sousa 其實是個利用電腦技術生成的虛擬人物。
Miquela Sousa 在 Instagram 上發布的日常
V Magazine: Miquela Sousa X Burberry
V Magazine: Miquela Sousa X Chanel
與 Miquela Sousa 類似,Shudu 也是最近在 Instagram 上引起關注的一位虛擬博主。她的身份是模特,會經常通過 @shudu.gram 發布自己的」工作成果「。
Shudu 最初並未引起什麼關注,平均點贊量只有 5000 左右。也沒人注意到她並不是真實的人——一些人用」上帝可真願意在你身上下功夫「這樣的話評論她的天然美貌,甚至有攝影師私信她約拍。
2 月 9 日,Shudu 發布了一張塗了口紅的特寫照,配文是「Fenty 美妝的真實色彩」。Fenty 官方轉發後,這張照片的點贊量迅速上升至 22 萬,Shudu 的粉絲數也上升至 7.2 萬人。人們開始在評論里反覆詢問:「她是誰?」
Shudu 發布的 Fenty 美妝照片
Shudu 在自己賬號里發布的模特照
這並不是時尚品牌第一次試圖藉助虛擬明星追求年輕化。
2013 年,Marc Jacobs 給 16 歲的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未來設計了一套黑白相間的演出服;2016 年,時任紀梵希創意總監的 Riccardo Tisci 給她設計了一套綴滿施華洛世奇水晶的高級定製禮服,並和她一起登上了美國版Vogue五月款封面。差不多同時,Louis Vuitton 將日本遊戲系列《最終幻想》女主角雷霆直接選作了 2016 年春夏系列廣告片的主角。
Marc Jacobs 為初音未來設計的演出服
初音未來與 Riccardo Tisci
Louis Vuitton 為《最終幻想》女主角雷霆拍攝的廣告片
但與之前的情況有所不同,Miquela Sousa 和 Shudu 的誕生背景不是一個基於音源庫的女性歌手軟體,也不是遊戲,而是社交媒體平台。她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形象和行為舉止,也無限接近真人博主。
一些人在 Miquela 的賬號下評論道:「你真假(you are so fake)。」但也有些人無法憑藉照片確定她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比如,一位名為surethingval的網友在 1 月 12 日留言說:「我很困惑,為什麼你看上去總是有點像動畫人物?」
1970 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曾提出一個名為「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的假設,用來形容人類對跟他們相似到特定程度的機器人的排斥反應。簡言之,如果一個實體「不夠擬人」,那它的類人特徵就會顯眼並且容易辨認,產生移情作用。但要是一個實體「足夠擬人」,那它的非類人特徵就會成為顯眼的部分,在人類觀察者眼中產生一種古怪的感覺。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從兩位虛擬人物在社交媒體的熱度來看,擬人的古怪感暫時還沒有影響他們可能帶來的商業價值。他們的走紅從某個程度來說甚至顯得有些諷刺,暴露出粉絲與博主關係的脆弱性。
畢竟,和真人時尚博主相比,Miquela 和 Shudu 與粉絲建立聯繫和信任的方式沒什麼不同——隔著屏幕,傳遞某種個性化審美和對時尚消費的見解,在吸引足夠的粉絲(流量)後,產生商業價值,並藉此變現。
Miquela Sousa 拒絕透露她背後是一支怎樣的團隊在運作。今年 2 月初接受 BoF 採訪時,她說:「我希望自己被定義為一位藝術家或歌手,或者那些能夠描述我才藝的職業,而不希望人們過於強調『我是誰『這種膚淺的東西。」
她像其它博主那樣談到了自己與品牌之間的關係:「我的穿搭從來沒有向品牌收取過費用,但現在我的確會收到一些來自品牌的免費產品。我試著支持那些我真正喜歡的品牌,尤其是初出茅廬的設計師……一些知名廣告機構先後來聯繫我……所以我想商業變現將是接下來的重要一步。創造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能夠靠創意賺取資金回報會是一件很棒的事。」
在談及自己與粉絲的關係時,她也給出了一個十分標準的答案:「我希望能夠滿足甚至超越粉絲對我的期待,但最終所有的決定都要基於我的信仰。」
Shudu 的創造者是美國攝影師 Cameron James-Wilson。與 Miquela Sousa 的團隊相反,他直接向媒體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在接受highsnobiety 採訪時,Cameron 解釋說,由於受到了很多評論的攻擊——一些人認為一位白人男性塑造出這樣的虛擬黑人模特,會擠占真實黑人模特的生存空間——他必須出來澄清自己的初衷:「我做這件事並不是想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只是覺得現在美的定義正變得更具包容性,在技術標準上也應該有所延展。」
Shudu 每發布一張圖片,Cameron 都要花上整整三天,這還不包括前期籌劃。形象靈感來自在創造這個虛擬形象的過程中,他發現目前的 3D 軟體沒有充足的技術和素材來創造不同種族的形象。
「對我來說 Shudu 並不是個生意,更近乎一種自我表達。就算有公司來聯繫,如果他們的要求與我對 Shudu 的想法有背離,合作就無法達成……現在我更有興趣為遊戲開發者和 3D 設計師開發更多資源,創造更多元的虛擬形象。」
Miquela 的單曲《Not Mine》
比起創造者們的意圖,虛擬博主的走紅帶來的更有趣的討論也許是:我們對「存在」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景觀消費和技術演進的綜合作用,是否會創造一個新的、介於網路和現實之間的虛擬群體?它們會帶來什麼樣的機會,又可能有怎樣的風險?
Miquela 和 Shudu 令人聯想起日本 CG 藝術家石川晃之與石川友香夫婦 2015 年首次公布的虛擬女高中生 Saya。在 3 月 11日- 14 日美國奧斯汀舉行的世界創新盛會「South By Southwest Trade Show(簡稱 SXSW)上,Saya 再次出現。她通過一個 4K 顯示器展站在參觀者面前,AI 會通過攝像頭拍下的面部表情做出實時分析和情感判斷,Saya 隨後則根據 AI 反饋結果做出反應。
當代藝術家 LaTurbo Avedon 評論說,這些虛擬形象的走紅意味著。人們對獨立人格以及流動的身份認同越來越感興趣。
英國考文垂大學的 AI 研究員 Kevin Warwick 從 90 年代開始研究如何成為「賽博格」(cyborg)。他認為如果給 Miquela 或 Shudu 也植入一個 AI 大腦,他們很有可能會演化為具有獨立意識的「數碼存在」。與電影中所描繪的相反,AI 不會使這些存在進化為具有更高智慧和身體素質的超人,而是變得越來越近似人類。
「這背後的危險是,當人們毫無質疑地擁抱新技術為娛樂、通信和醫療等領域帶來的便利,他們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安全和隱私。」Kevin Warwick 說。
Kevin Warwick 並沒有提及目前有什麼好的應對方法。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將變得越來越模糊。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克隆為什麼是一個不甚樂觀且需要警惕的事?這裡有 7 個問題
※便簽本的新玩法,是變身建築模型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