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絢爛的學院風景,終歸於史冊中素淡的白紙黑字

絢爛的學院風景,終歸於史冊中素淡的白紙黑字

星岩書院山長陶邵學自嘆:孤單的雲片從山中飄浮而出,滿天的落日餘輝令人嘆惜。已死的人獲得再生,只有我還有誰呢?我們看看這一切事物,已經今非昔比。那些擅於在溫室里雕琢的、新倡導的學子得到了重視,而市井裡已無位卑的豪傑之士,連老友也稀少了。近年以來,世俗的情態令人驚嘆絕倒,難道只是我平素的志趣、情誼、業績與之違背了?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舉國震驚,痛定思痛後認為科技教育是落後的主要原因,於是變法維新開始。

順天府尹胡燏棻《變法自強疏》指出,中國雖有書院、義塾,但在八股、試帖、經義之外,「一無講求」,西方國家,人材輩出,全在於廣設學堂,請裁改書院,開設學堂,學習自然科學。

1898年6月17日,康有為奏《請廢八股試帖楷法改試策論折》,在該年7月3日再上《請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折》,請求光緒皇帝將書院改制、科舉停廢。

1901年,詔令首先各省書院改為大學堂,數年以後,各府廳直隸州書院改為中學堂,加以推廣,再將各州縣書院改為小學堂。但是進程十分緩慢,效果也很不理想。

1905年,清廷作出促進書院改制的進程,至此,新式教育橫掃中國傳統官式教育和私家教育,書院變得蕩然無存,也成為歷史名詞。書院與科舉幾乎共生共滅,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我們回顧,明清時代,肇慶有太學、府學(州學)、縣學等官學體制,也有民間書院、社學、義學與私塾。明代肇慶共有書院24所,清康熙五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666—1908年),復辦和新辦書院73所。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肇慶星岩書院與惠州豐湖書院、廣州學海堂書院、順德容山書院齊名,號稱「廣東四大書院」。

社學、義學、文社是社區辦學或義務學校,遠及元代。明朝社學記載的有15所,清朝記載的有義學19所、社學67所,文社10所、鄉塾和義塾21所。

光緒三十年(1904)成立高要縣學務公所,光緒三十二年改為勸學所。宣統三年(1911),肇慶各縣把部分書院、義學和私塾先後改成或重新興辦小學堂共111所。新學堂成了書院延續了一千餘年的最終歸屬。

據《肇慶市志》記載,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廢除止,肇慶共有進士193人(其中狀元1人),舉人1390人,貢生4095人。其中明代有進士56人、舉人445人、貢生1784人,清代人數分別為71人、887人和2170人。可見從明清時期已具有相當的規模。

書院與科舉被廢止,是傳統農業文明逐漸走向現代工業文明的時代。在社會進化的過程中,許多歷史上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傳統事物都逃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例如,槍炮取代冷兵器、汽船取代帆船、大學堂取代國子監等等。

當然,1923年,毛澤東在《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一文中認為,書院的優點,沒有教授的管理,但為精神往來,自由研究,課程簡而研討周,可以優遊暇豫,玩索有得。他兼采書院與學校之長,創立湖南自修大學,其教學和研究方法,對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示範意義。

從歷史文化長河,捲起書院的浪花,掀起宋初的潮頭,在明清兩朝大起大落,何其壯麗。延續了約千年的書院大門,就此哄然關閉,絢爛的學院風景,終歸於史冊中素淡的白紙黑字。

今天的我們,縱然是百轉千回地懷念和感慨,也無法扶醉歸去,無法重溫宋牆明瓦的星岩書院文化風景了。

然而,包拯形象如清風一樣的文化,一直穿越在時光的寶月荷花,也帶給人們清心直道的正能量。置身星岩書院,清廉之風,彷彿仍在身邊,無不鼓舞世人。

對於每個人來說,文化就是我們的根,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文化就是他的凝聚力,只要我們注重文化教育,不斷培養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我們的國家會更加繁榮昌盛。

【星岩書院陳列大綱文稿擱筆】

(謝健江)

七言律詩·孤雲

(清星岩書院山長·陶邵學)

一片孤雲出岫微,空中藹藹惜餘輝。九原可作吾誰與,萬事相看昨已非。

家擅雕龍新學貴,市無屠狗故人稀。年來世態堪驚絕,豈獨平生嘆志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健江 的精彩文章:

宋代高要、端州、鼎湖進士

TAG:謝健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