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感動相遇,與信仰重逢

與感動相遇,與信仰重逢

《查令十字街84號》里有這樣一段話:

「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翹首引頸、兩兩相望,某些情意也將因而迅速貶值不被察覺。」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書信,正是一種保留情意和時間的特別方式。

3月9日晚,央視1套播出了一檔全新綜藝《信中國》。

收視率毫無懸念地拿下了同時段第一。

《信中國》的節目形式很簡單,讀信、解信。

舞台設計採用了360度環形天地的視覺效果,主持人和信使站在其間,給人以穿越時空的奇妙之感,在信中感受歷史與情感的共鳴。

GIF

每封信都是一個窗口,歷史的場景在舞台上被重現,沉寂已久的故事隨著光影和聲音的詮釋層層漾開。

而信中所承載的情感,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烽火家書:與英雄的另一種相遇

在第一期節目里,最打動知著君的信來自一位家喻戶曉的英雄

他是英雄,但在漫天的炮火中,在緊張的戰事里,他也是一位時刻思念母親的孩子

在家信中,他說「目前雖有少些困難,是能夠度過去的,請母親不要憂愁。」他向母親立誓:「男有決心在戰鬥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

GIF

他永遠留在了戰場上。老母親去趕集,知道了兒子犧牲的消息,「當時我身上像割了一塊肉一樣的疼」。

「天下的母親哪有一個不疼自己兒女的呢!沒有!沒有!」

但這位母親在給毛主席的信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現在我走到哪兒,人們都稱我是「英雄的媽媽」、「光榮的媽媽」、「親愛的媽媽」。

我失掉了一個兒子,現在我有了千千萬萬個兒子。

我等著你們勝利的消息,等著。

GIF

他是戰鬥英雄,也是一個年僅21歲的思鄉遊子。她是英雄母親,更是一位心懷祖國的人民群眾。

讀信人的聲音彷彿穿越時間和山河,串聯起寫信人和觀眾之間的心靈共振,讓人不禁淚流滿面。

他犧牲至今已過去了66年,但直到今天,仍有一群人每天用充滿儀式感的方式致敬他——

「連隊里始終有一張整潔的空床,那是為老班長所留,每天清晨,必會有人將床鋪整理妥當。」

每當夜晚降臨,全連晚點名時,第一個被點到的名字也必然是這位老班長。指導員點「黃繼光!」,所有的戰士一同回應「到!」豪情萬丈!

GIF

「黃繼光」這個名字,從小學課本起就刻在了很多人的記憶里。但在《信中國》里,他不再是一個被神化的英雄,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書寫者。

沒有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只有一個清廉到只得向發小借錢贍養母親的無奈兒子。

沒有巾幗英烈江姐,只有一位愛子心切的母親。

沒有開國元帥聶榮臻,只有一位對於戰爭帶來的不幸充滿痛恨,向兩位日本小女孩伸出援手的慈愛長輩。

節目採取了獨特的切入視角,堅毅中見柔軟,溫和里不失厚重。聚焦於最樸實的情感,帶給我們與革命英雄的另一種相遇。

娓娓道來的一篇篇書信,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溫情一面,看到他們澄澈而熱忱的心。他們不再是歷史裡一個刻板印象下的符號,而是一個立體豐滿、真實可感的人。

親情、友情、愛情,這些平凡樸素的情感被鐫刻進書信,隨著文字的定格抵達了今天,讓戰爭中的人性光輝更加蕩氣迴腸。

家國情懷:在書信中與信仰重逢

在《信中國》里,「信」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

展開一卷卷書信,歷史的厚重引人喟嘆,故事的溫情讓人動容,但最讓人感動的,是信仰。四篇書信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家國情懷,正是信仰最好的註解

2010年,鳳凰網曾發起《中國信仰調查》,94.1%的參與者認為今天是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近七成的人認為社會熱點事件應歸因於主流價值觀的缺位

理想,似乎淪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幼稚,取而代之的,是物慾橫流中人們對金錢和權力的追捧與崇拜。

搜狐關於國民信仰的專題報道

白岩松曾說,尋找信仰,這是中國最大的命題。

人總要相信些什麼,才不會在度日時,跌入未知的黑洞里。《信中國》的最動人之處,正是在於「以我手寫我心」中流露出的信念感。

在第一期節目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朗讀黃繼光書信的演員楊洋剛上台時,許多年輕觀眾為他鼓掌歡呼,但是當他讀完信後,大家是沉默的、兩眼通紅的。楊洋在念到「不立功不下戰場」時,情不自禁地重複了兩遍。而後,全場觀眾也齊聲高念「不立功不下戰場!不立功不下戰場!」

這也許是一個為了節目效果精心設計的橋段,但知著君卻願意相信,這裡面是有真實的震撼與感動的。因為屏幕外的我,早已是淚流滿面。

網路所帶來的爆炸信息與多元價值,加劇了當代青年的迷茫與困惑。實用主義、消費主義、甚至虛無主義,信念感的缺失讓我們或滿足於庸常的忙碌,或頹喪於佛系的自嘲

可我們究竟來自何方?又將去向何處?

這期節目似乎給了我們一種答案——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一篇篇書信里,信念是浴血奮戰的勇氣,是與親人相聚的希冀,是救國報國的熱忱,更是戰爭中不朽的人性光輝。

在書信中與信仰重逢,是對歷史的敬畏,更是充滿詩意的篤定。

當然,節目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問題。知著君以為,《信中國》第一期的缺憾在於節目對「信使」的過多關注。讀信前插入的嘉賓外景花絮,與信本身的內涵並無映照,濃濃的綜藝感與《信中國》的意境相比略顯違和。

GIF

怎麼做能更好呢?

或許可以參考《見字如面》——演員出場前沒有任何渲染,讀信完畢,鞠躬轉身離開。

化繁為簡,不消費明星,讓觀眾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信」本身。

GIF

品味一封信,讀懂一個人,瞥見一個時代。

從古至今,書信中承載了太多的紙短情長,又定格了無數的歷史星光。

正如節目製片人朱軍所說,97年,一路走來,中國能夠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能找到根的。

在這個時代,我們正需要這樣震撼人心的文化節目。

《信中國》喚醒的不只是泛黃的書信,更是中華民族歷史中閃光的信仰。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著網 的精彩文章:

北大高材生與父母決裂,「原生家庭」是成因還是擋箭牌?
狗年最值得用的表情包「道格雷」來啦!

TAG:知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