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存在的借口——藝術家及其時代》

《存在的借口——藝術家及其時代》

說起南京博物院的文物,就不得不提《竹林七賢畫像磚》。

《國家寶藏》展出的《竹林七賢畫像磚》線條流暢、優美,被稱為是「一種前所未見的藝術形式」。而在畫像磚之外,人物的故事也是豐富多彩,充滿魏晉獨有的風流,也展示了古代讀書人在亂世之中安身立命的所有選擇。「竹林七賢」以嵇康為首,向秀喜老莊,曾注《莊子》,「游託數賢,蕭屑卒歲,都無注述。唯好莊子,聊應崔撰所注,以備遺忘雲」。 劉伶身長六尺,貌甚丑悴,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阮咸「咸通音律,善彈琵琶」。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

在歷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竹林七賢」鮮明的個性,這些個性鮮明的特點也被畫家一一轉化,成為畫像磚上永恆的定格。七人之中,嵇康最負盛名。這位傳說中身高1.8米、膚白貌美的美男子,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生存的呢?我們來看看陳滯冬先生對嵇康的解讀。

嵇康的背影

嵇康其人

生活在魏晉時代的嵇康,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美男子。當時人對嵇康的外貌有許多具體的描述,其中最主要的是形容他的外貌為「龍章鳳姿」,「章」是指相貌,「姿」是指動態,以「龍鳳」來形容人的相貌,在當時尚未成為皇家的專利,稍早於嵇康的諸葛亮、龐統被稱為卧龍、鳳雛,便是一例。不過,使用這種極端的形象來描繪一個人的外貌,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頂尖的讚譽之詞了。又說他形容偉岸,說話音調優美,在人群中一望而知其為非常之人。早期的記載中有幾處特別提到他的身高,都說是達到「七尺八寸」,我們可以從今天出土古尺的長度推算出來,當時的七尺八寸約相當於今天的 187.2 厘米,這樣的身高即使放在當今的中國人中,也算是相當偉岸的了。山濤有兩句描述嵇康外貌的名言:「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孤松獨立」言其身高,「傀俄玉山」言其既高且皮膚白皙。

嵇康像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說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嵇康傳世之詩既有五言七言,更多的則是四言,著名者為《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其中五首被蕭統選入《文選》。這些詩意象陸離,氣格蒼茫,用辭奇麗,結構清壯,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有許多句子一直被人沿用至今,如「誰謂河廣,一葦可航」「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等等,其後兩句更因東晉畫家顧愷之引申為「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而成為古代藝術評論中的重要命題。還有一些意象直到明清時代甚至現代文人作詩時仍然化用入詩中。甚至有人指出,中國古代詩人真稱得上陽剛者,只有一個嵇康,其餘如李白、蘇軾、辛棄疾等人的陽剛豪放都是為了要做文章而裝出來的,而嵇康的陽剛是從內心深處投射出來的光明與正大,是天生的豪邁之氣,是與萬物並生、天地為一的精神。嵇康的詩文、辭賦、書論均斐然可觀,著名的《琴賦》《聲無哀樂論》是至今講述中國音樂史必然引證的重要文獻;《聲無哀樂論》一提出,立即成為士人清談的主要命題之一。嵇康最有名的文章還有《養生論》《釋私論》《明膽論》《難自然好學論》《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等,總的說來,嵇康崇尚理性思維,不盲從,有極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明晰的思維方式,善於析理辯難,精通儒學,有深湛的老莊哲學修養,又不囿於古人辭旨,能自出機杼,發揮性情,是一個寄託深遠的理論家兼文學家,說他「文辭壯麗」實不為過。

嵇康與阮籍等人的關係

《世說新語》載「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中以嵇康和阮籍最負盛名,他們並稱「嵇阮」,是後世推崇的「竹林七賢」的核心人物,也是魏晉風流的主要代表。但二人在門第出身、政治態度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陳留阮氏興於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又上升了一個台階,因此阮氏才能譏諷謝氏為「新出門戶,篤而無禮」。阮籍出身名門,自然也就身處政治旋渦的中心。嵇康小阮籍十三歲,家世遠比不上阮籍的顯赫。二人最有名的一次交集在於阮籍母親去世時,嵇康主動求見,阮籍青眼相向,與之琴酒為歡。陳滯冬先生認為,「以阮籍的謹慎畏禍和嵇康的倨傲自詡,這也許是嵇、阮之間唯一的一次交往」。

阮籍像

「竹林七賢」中與嵇康來往最密切的人是向秀。向秀小於嵇康四五歲,從年輕的時候起,他就開始追隨嵇康和呂安。《世說新語》中有一段最為人熟知的記載:「嵇康於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後來,值康不在,喜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鳯』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鳯』字,凡鳥也。」「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

《與山巨源絕交書》是嵇康與山濤最著名的交點。事情發生在魏元帝景元三年到四年之間,山濤想舉薦嵇康替代自己的官職,嵇康在信中陳列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向秀像

嵇康與《廣陵散》

《世說新語》:「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廣陵散》因嵇康臨死之前的彈奏而更為著名,並從此與嵇康之名緊緊相連。嵇康去世之後,向秀赴洛陽,作《思舊賦》,其中提到嵇康臨刑前「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顧日影而彈琴」,對於後人來說,這樣的場景滿足了人們的遐想,也增添了幾分凄惶和孤寂,甚至與嵇康本身的倨傲是相應的,也只有《廣陵散》這首琴曲才足以集聚嵇康的死帶來的悲愴和慷慨。

竹林七賢 畫像磚

陳滯冬先生這樣寫道:「《廣陵散》確實是中國古代琴曲中非常獨特的一首大麴。首先是它的結構複雜,在傳世的古琴曲中沒有任何一首曲子可以與之類比。據明代朱權約在15世紀初所輯《神奇秘譜》中記錄的《廣陵散》古譜,此曲共有四十五段,除第一段『開指』之外,其餘各有標題的四十四段,又分別歸入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五大部分,這種結構在古琴曲中可說是絕無僅有,演奏時長也為傳世古琴曲中之最。此外,它還是一首有明確的故事背景的敘事曲,講述了一個流傳有緒並且情節曲折的歷史故事,這在傳世古琴曲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本文觀點取自《存在的借口――藝術家及其時代》第一章「嵇康的背影」)

關於作者陳滯冬

畫家、書法家、藝術史學者,自由撰稿人。早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文學碩士。出版有《陳滯冬畫集》《陳滯冬書法集》《石壺論畫語要》《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張大千談藝錄》《圖說中國藝術史》《中國書學論著提要》《丹青引》《山川悠遠·陳滯冬藝術生活五十年》《存在的借口——藝術家及其時代》等著作多種。曾在成都、蘭州、太原、南京、杭州、威海、鄭州、台北、巴黎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1968年,陳滯冬初識蕭金平先生,經他引見拜陳子庄先生為師,學習中國畫與書法,直至1976年陳子庄先生去世。其間,因陳子庄先生講:「學畫對你來說很簡單,重要的是讀書,沒有文化的人無法畫好中國畫」。在陳子庄先生的極力促成下,陳滯冬先生先後師從胡瑞昌(先後任西北大學教授、成都大學教授)、胡瑞祥(老莊哲學專家,20世紀五六十年代頗有盛名)先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繪畫技藝。後又經陳子庄先生介紹向謝慕沙老師(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學習古詩詞。1974年夏天,經陳子庄先生親筆書信推薦拜見晏濟元先生學習中國重彩山水畫。

《存在的借口——藝術家及其時代》

著者:陳滯冬

《存在的借口——藝術家及其時代》為陳滯冬《玉山堂文集》的一部分,全書由16篇文章組成,主要論述特定時代大背景下藝術家的生存狀態和思想,內容包括嵇康與廣陵散、「竹林七賢」的關係,「二王」書風的形成與道教的關係,吳道子壁畫的成就,論及現當代侯開嘉的書法,羅巨白的寫意花鳥實踐,又記錄了與周德華、劉雲泉、謝季筠、郭強、夏應良、毛峰等書法家的交往。內容豐富,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觀點明確,具有社會文化價值、學術交流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西師大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一個資深影迷富於感性的觀影手記
當80後變成了迷茫的中年人,他們依舊徘徊在情感、夢想與現實之中

TAG:廣西師大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