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洋博士」情結不利提高博士教育質量

「洋博士」情結不利提高博士教育質量

「我有一個學生非常優秀,從做研究生開始就參與『墨子號』的工作,當時想都沒想就留在了國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王建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忍不住提到了自己團隊培養的一名學生。可這樣一位團隊主力,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員,能夠獲得的支持與獎勵也寥寥可數。而反觀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才引進回國後所能得到的待遇,則是另一番景象。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於沒有留洋背景、博士學位、院士頭銜,她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評價人才時,比較看重海外名校學歷。隨著我國研究生培養規模增大,以及出國留學也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階段,對於學術人才的評價,需要打破海外名校學歷崇拜了,這種海外名校學歷崇拜,不但影響人才個體的發展,而且也對我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產生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

從總體人才培養質量看,海外名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比我國內地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要高,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數據顯示,我國有留學經歷人員在「兩院」院士中佔80.49%,在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中佔77.61%,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學研究基地主任中佔71.65%,在長江學者中佔94%,在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佔72%。

這些海歸人才在教育界和學術界,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但也有人認為,這其中也存在按學歷評價人才的問題,由於高校、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使用、晉陞中,給海歸人才更多的機會,所以他們更容易獲得成功。而當很多重要的教育管理、學術管理崗位由海歸人才擔任時,他們會在人才評價中也重視海外學歷,造成高校和科研機構內的海外名校學歷情結和崇拜。

這一問題已經對我國的博士教育,產生很大的衝擊。有一位博導曾經告訴我,他所帶的學生基本上在讀博過程中都申請出國了,留下來的都是今後不想從事學術研究,想當公務員或進企業的。因為包括這位博導所在的大學在內的內地名校,在招聘新進教師時,基本都要求要有海外名校博士學歷,讀完本土博士,要在國內的「雙一流」大學中找到一份不錯的教職,是比較困難的。即便能找到,學校的重視程度、自己的發展起點也不同。

這位博導感慨這種人才戰略,不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博士教育嗎?逼著優秀人才選擇出國留學,影響博士生源,以及博士教育質量。由於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都選擇到國外名校讀博士,留下來的學生,沒有成為學術人才的追求,卻被要求做學術研究、撰寫博士學位論文,這使我國的博士教育變得頗為尷尬,有的導師和學生之間產生矛盾也與此有關。

我國正在建設「雙一流」的大學,都十分重視博士教育,要進一步提高博士教育質量,就要從認可本土培養的博士開始。也許高校要招有海外名校學歷的人才,是出於對自身培養質量的深入了解,但如果不直面問題提高培養質量,而是自身實行的人才評價標準,都缺乏對博士教育的認同度,這是難以提高質量的。

我國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融入國際教育與學術競爭,既不驕傲自滿,也不妄自菲薄。其實,隨著出國留學人數大幅增加,近年來回國就業的出國留學人才越來越多,包括高端科技人才回國就業也在增多,對人才的評價,應該淡化學歷和身份。中共中央2016年印發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海外名校學歷人才高人一等,實質還是唯學歷論,這會引導人才追求學歷身份,而非提高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_評論專欄 的精彩文章:

無人機「任性」 監管要跟上

TAG:今日科學_評論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