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中三大軍事技術的應用與影響,可以說是一次軍事領域的變革

二戰中三大軍事技術的應用與影響,可以說是一次軍事領域的變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機械劃時代所特有的典型戰爭形態, 其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和戰爭的進 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軍事技術的進步狀況。在二戰中,坦克集群作戰、航空母艦和戰略轟炸得到 了廣泛的應用, 他直接影響著戰爭的進程與作戰雙方的勝負, 並對戰勝法西斯和維護人類和平做出 了巨大貢獻。同時,由於軍事技術在二戰中的大規模應用使戰爭的深度和廣度大大加強,相應地, 它帶來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是空前的。

關鍵詞:坦克集群, 航空的母艦, 戰略轟炸 。

自從產生了國家,就有了戰爭,也就有了軍事技術,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人類不斷的將科學 技術應用于軍事領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爆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其中,內燃機和無線電技術的發 明,是這次工業革命的兩項重大成就。隨著內燃機的發明,在 19世紀 80年代汽車誕生了,緊接著以 內燃機為發動機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和軍用裝甲車也陸續出現了,這為後來戰爭中飛機、 坦克、大型艦船的大量製造與應用奠定了基礎;無線電技術的發明,使無線電通信可以達到更遠的 距離,在軍事上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樣,內燃機與無線電等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使戰爭進入了 一個新的空間,把成千上萬的坦克、飛機和艦艇推上了戰爭舞台,並成為戰爭中最常規的武器,理 所當然, 這使二戰中三大軍事技術的出現與應用才有了可能。 二戰中三大軍事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 並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戰三大軍事技術的應用包括坦克集群作戰、航空母艦和戰略轟炸三個方面。戰爭初期,德國 採用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 「 閃擊戰 」 取得成功, 波蘭, 法國等國在沒有覺悟坦克集群作戰優勢時 已淪陷,二戰中後期的蘇德戰場,發生過多次數千輛坦克集群作戰;航空母艦產生於一戰末期, 但在二戰時期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自日本以航空母艦為主力成功偷 襲珍珠港並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以來, 在以後的太平洋戰爭中,航空母艦發揮了巨大作用; 戰略轟 炸在二戰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主要有四次。 德國對英國的戰略轟炸沒有取得多大效果,但英美對德國及美國對日本的戰略轟炸取得了良好效果,為迫使法西斯投降起了促進作用。

(一) 坦克集群

坦克於 1915年由英國人首先製造,而在 1916年 9月,正當索姆河戰役進行之際,英軍 32輛坦克 投入戰鬥,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坦克作戰。 1937年,古德里安出版了《注意!坦克》一書,他反對將坦克零散地配編在每個部兵師里, 認為坦克具備高度機動能力,它是一種強大的進攻武器, 應 該組建獨立的坦克兵團,以便突破敵人的防線,迅速深入敵後,包抄敵軍,圍殲主力。坦克集群作 戰在德國不僅有統一而深刻的認識,而且付諸於實踐。這就是德軍在二戰初期所採取的 「 閃擊戰 」 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到了戰爭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發生過數千輛坦克集群作戰, 在斯 大林各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等戰役中與德軍進行了大火拚。

坦克它本身具有堅固性, 機動性, 大火力與集群特點, 這使它能夠強行突破, 在廣闊地域活動, 迅速克敵制勝。而在蘇聯地域廣闊的蘇德戰場上,坦克集群作戰相當頻繁,並且規模也很大。 1941年 6月 22日,德軍集中了 118個步兵師、 19個坦克師、約 4300輛坦克和 4900架飛機,向蘇聯發動 了大規模的進攻,使毫無準備的蘇聯損失慘重,在入侵後的十幾天內推進了三百多公里。 在大戰中 後期的蘇德戰場上, 雙方的陸戰幾乎演變成了坦克戰。 1942年, 蘇德戰場上爆發了斯大林各勒會戰。 在春季攻勢中,俄軍動用了俄軍全部可調集坦克的三分之二,共六百輛左右,向哈爾科夫猛攻,因 為首當其衝的是力量單薄的羅馬尼亞第六軍團,鐵木辛哥的密集坦克群就從他們陣地上席捲而過, 很快佔領了克拉斯諾格勒。這說明俄軍也熟練地使用坦克集群作戰。 同時, 也從側面反映了 俄軍高層將領掌握著許多先進的軍事技術與理論,領導者的素質教高。 6月 28日,夏季攻勢開始。 從庫爾斯克到羅斯托夫的廣闊戰線上, 戰鬥全面爆發,俄軍在數小時內就趨於土崩瓦解, 德軍的坦 克在這遼闊無際的草原上橫衝直闖, 勢不可擋。 其實, 坦克集群作戰的威力已非常明顯, 雙 方都能夠大規模使用。但作為希特勒,這場戰役是一種戰略失誤,因為進攻的主要目標是高加索, 而不是斯大林格勒,他將助功變成了主攻;其次,更經不起消耗的應是德軍,而不是俄軍,所以此 戰役是一個重大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會戰更多的是一種城市攻防戰,坦克還是難以展開,要麼是作戰規模有限,夠不 成集群作戰的經典之作。 而到了一馬平川的庫爾斯克大草原, 對於搏鬥了兩年且殺紅了眼的蘇德雙 方來說,終於來到了。蘇軍方面朱可夫是這場戰役的最高指揮官,德軍方面是陸軍最出色,最有戰 術頭腦的曼施坦因。雙方主將均把坦克作為自己的 「 主打 」 和 「 主突 」 王牌,顯示了堅決使用坦克的信 心。朱可夫在自己的回憶錄里這樣說:「 到 1943年 7月我作戰部隊共 660萬人、 105000門火炮和追擊 炮、 近 2200台野戰火箭炮發射架、 10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和約 10300架作戰飛機 」 。 其實, 蘇軍的軍事力量此時已非常強大, 就坦克方面是占絕對優勢的。在這次庫爾斯克會戰中, 蘇軍投入 了 5個最精銳的坦克集團軍,共 4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軍為實施精心策劃的進攻庫爾斯克的 戰役集中了 50個最好的師,其中包括 16個坦克和摩托化師, 11個坦克加強營和強擊火炮營,坦克和強擊火炮達 2700輛。總之,到 1943年夏天庫爾斯克會戰前,蘇聯武裝力量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 超過了德軍。所以說,對於熟練掌握坦克集群的雙方來說,此戰役的勝負已可想而知了。庫爾斯克 會戰是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大會戰, 正如有些人所說的,他像一座巨大的轉爐,將成百上千的 坦克融化。庫爾斯克會戰的結果我們可以從朱可夫自傳的一句話中看出:「 我軍與法西斯德國這次 最大會戰持續了 50天,會戰以紅軍勝利擊潰德軍 30個精銳師(其中有 7個坦克師)而告終,是敵軍 共損失約 50萬人, 1500輛坦克,法西斯當局無論採取什麼重大措施都無法彌補 」 。這就使德軍再無 法集結大規模的坦克集群作戰,希特勒在軍事和政治上都寄予厚望的德軍主要集團被粉碎了。

(二) 航空母艦

1909年,法國著名發明家克雷曼描述了飛機與軍艦結合的這個迷人夢想,他在當年前無古人的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設想,並第一次使用了「航 空母艦」這一概念。 1912年,英國率先把水上飛機搬上艦船,便有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 到了 1922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至二戰前夕,日本航母數量多達十艘,而當時英美兩 國各有七艘。 1942年 12月 7日,日本海軍以航母為主力成功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樣艦隊。美 國遭次重創後,改變了以航母為輔助力量的陳舊思維,加快發展各種類型的航空母艦。在以後的太 平洋戰爭中, 航空母艦發揮了巨大作用, 使盟國海軍奪取了太平洋控制權, 盟軍部隊直逼日本本土,所以說, 航空母艦的誕生, 標誌著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權到制海與制空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 變化,敲響了 「 巨艦大炮 」 理論的喪鐘。

作為航空母艦之間第一次戰鬥的珊瑚海之戰,日本遭到了自征服戰以來的首次挫敗。但日本艦 隊仍按原計劃遠距離轉移到中太平洋,準備一次珍珠港式的突然襲擊,主攻目標是中途島。 1942年 5月 20日,日本海軍力量已集結了擁有 8艘航空母艦在內的 200多艘軍艦,而美國方面所能集結的 僅有 3艘航空母艦、 3艘巡洋艦和 14艘驅逐艦。從這個軍事力量對比上我們可以看出,美軍在航空母 艦還是其他軍艦與日軍的對比中, 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如日本。 但由於美軍破譯了日軍密 碼,事前了解到日本艦隊的動向,準備及時,在主要作戰海域集中力量,對日本的突然襲擊進行了 反伏擊,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海空大戰。英國的亨利·莫爾在自己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 戰役》中描寫了這樣一個鏡頭:「 三個俯衝轟炸機隊中隊經過上次戰鬥後,正好還剩下二十四架飛 機,它們轟鳴著飛離企業號,由大黃蜂號上起飛的俯衝轟炸機也一起出擊,它們從午後的太陽內鑽 出,呼嘯著向日本航空母艦衝去。 」 這也是航空母艦他本身所具有的制海與制空相結合應用的一個典型例子。這場激烈的海戰中,美國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和一百四十七架飛機,但是 日本方面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四艘航空母艦、一艘巡洋艦、二百八十架飛機及幾百名身經百 戰的飛行員。 在現代海戰中, 制空權是掌握制海權的前提, 日本從此喪失了中太平洋的戰略主動權, 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折。

二戰中航母之間的戰鬥發生過好幾次,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馬里亞納海戰。這 次海戰中,美國航空母艦數量大增,飛行員和飛機也比兩年前好得多,而日本人,卻不顧日趨衰敗 的真正危險,大量消耗了精銳的航空兵力。 1944年 3月,日軍大本營成立了以南雲中一為司令官的 中太平洋艦隊,它的任務是配合陸軍防守馬里亞納群島。同時,日本大營又以原日本海軍第 2和第 3艦隊為基礎組成了第 1機動艦隊,由小澤治三郎任司令官。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日軍為此海戰所作 的準備:第 1機動艦隊擁有航空母艦 9艘、戰列艦 5艘、巡洋艦 13艘、驅逐艦 28艘和 430架艦載飛機, 該艦隊以航空母艦為主力, 以艦載機為主要攻擊武器, 將戰列艦置於警戒地位。

日本實施計 劃的目的,是要把航空母艦部隊主力和其他艦艇部隊扭成一個鐵拳,在同一戰場上共同出擊, 圍殲 美軍快速航空母艦編隊, 以扭轉當時的不利態勢。但是在這次海戰中並不是日本所幻想的那樣, 而 是不斷傳來的殘敗消息。 美軍通過預先航空火力預備, 第 58航空母艦特混編隊在馬里亞納群島附近 海區共擊落和擊毀日軍岸基飛機 147架,基本上掌握了制空權,為美軍實施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

其實,我們從中看出了航空母艦的威力,日方隨著航空力量的損失,美軍從控制制海權到制 空權,這都與航空母艦作為海上核心力量是分不開的。隨著戰爭的推進,日軍被打的潰不成軍,付 出了慘重的代價。 1944年 6月份, 美方斯普魯恩斯的第 5艦隊和日方小澤治三郎指揮的聯合艦隊的主 力第 1機動艦隊,在菲律賓海域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這次海戰中,日軍的損失情況:參戰的 9艘被擊沉 3艘, 另有 4艘遭重創。 這次海戰的勝利為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的主要島 嶼打開了方便之門。到了 1944年 8月 12日,被日本人吹噓的 「 太平洋防坡堤 」 的馬里亞群島潰決了。 在這次海戰中, 各種兵器各顯神通, 而美軍快速航空母艦起了決定性作用, 這是毫無疑問的。 還有隻有在攻克馬里亞群島之後, B-29轟炸機才能以此為基地對日本的都市實施轟炸。

(三)戰略轟炸

戰略轟炸的思想源自義大利著名軍事家杜黑的《制空權》一書,是指以遠程轟炸機實施的大規 模空襲,以達到破壞敵方戰爭經濟和工業,削弱其抵抗意志的戰略目的。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逐 步發展、成熟起來的新型作戰樣式。在二戰中,主要的戰略轟炸有四次:日本對中國、德國對 日本本土、英美對德國本土和美國對日本的戰略轟炸。這四次戰略轟炸,總的來看,前兩次從結果 來看是失敗的,後兩次是相當成功的,為最終擊敗德日法西斯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英美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其實,英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從 1940年就開始了,但規模和影響都 不大。而英美聯合對德的戰略轟炸始於 1942年,結束於 1945年。我們將整個轟炸分成四個階段。第 一階段(1940.5-1942.12) :由英國單獨執行。 1940年到 1941年主要轟炸是潛艇基地、石油工業和航 空工業, 1942年開始以城市為目標, 旨在打擊德國的民心士氣。 總體上看第一階段, 轟炸效果不大,因為德國軍火工業產量在 1942年仍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可見德國工業遭受到的損失是微不足道的, 德國最薄弱的環節石油工業幾乎原封未動。第二階段(1943.1-1944.1) :英美統一轟炸目標,逐步 增加兵力。 1943年 1月的卡薩布蘭會議對於戰略轟炸的作戰曾做出下述決定:英美空軍應逐漸破壞 和毀滅德國的軍需工業及經濟體系, 並打擊德國人民的精神, 以達到足以使其軍事抵抗能力受到嚴 重的減弱的程度。這次轟炸的順序為潛艇工業、 航空工業、 交通運輸系統、 石油工業等, 為 執行這一決定,英國主張夜間面積轟炸,美國主張精確轟炸,兩國各行其是,雙方很少協同。在此 期間,英國空軍進行了三次以城市為目標的空中戰役,但效果一般。因為英國損失也很大,德國沒 有因此而投降。第三階段(1944.2-1944.6) :為實施諾曼底登陸戰役,重點轟炸法國北部的鐵路樞 紐、 橋樑和機場等交通運輸系統以及飛機製造廠等航空工業, 並對 v-1和 v-2導彈發射基地進行突擊, 由於襲擊目標集中,使用兵力較大,效果較好。第四階段(1944.7-1945.4) :為早日結束戰爭,集 中轟炸德國的石油工業、交通運輸系統和兵工廠,同時繼續轟炸大城市, 9個半月內,投彈量超過 前幾年的總和。 1945年 2月,總數約達八千至九千架的飛機對德國的運輸線進行不停的襲擊,到 3月份,德國運輸線已被徹底破壞,工業方面出現了燃料荒,軍事、經濟上面臨著崩潰。縱觀英美對 德國的這次戰略轟炸,應該說,直到 1944年 3月,美英轟炸機部隊被調走執行為諾曼底登陸轟炸西 歐交通運輸系統和石油工業的大規模轟炸是相當成功的,對徹底擊敗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美國對日本的戰略轟炸,時間大概是 1944年至 1945年之間。其實,在 1942年 4月 18日,美國曾 空襲過東京,是出於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報復思想,雖然規模不大,但有一定收穫,使當時因珍珠 港事件而一落千丈的美國士氣為之一振,再者還起到牽制兵力的作用。 1944年 11月 24日,有 111架 B-29型超級空中保壘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 去轟炸東京的一個飛機製造廠。 但這次轟炸只有四分之 一的轟炸機找到了轟炸目標, 其效果不明顯。在此後的三個月內,美國總結了對德戰略轟炸的經驗 教訓後,根據日本工業集中在城市附近、城市建築木結構多、極易燃燒等特點,且日本技術落後, 沒有能夠在萬米高空正常執行截擊任務的戰鬥機, 也沒有夜間戰鬥機, 採用了 B-29編隊使用燃燒彈 夜間大面積低空轟炸。

據日本內務省統計數據:美軍空襲進行了不足 14個月,投彈僅 16萬噸,飛機 損失僅有 697架,卻取得了炸死炸傷 554350人、毀壞房屋 244萬棟、 800人無家可歸、航空工廠被毀 面積百分之六十、 其他工廠被毀面積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九十及飛機產量從 1944年的月均 2341架降 至 1945年 8月的不足 200架的重大成果。 所以,美國的這次轟炸戰略轟炸的效果是巨大的, 東京老百 姓的情緒十分低落,有 850萬人逃往農村,這造成戰時生產的萎縮,特別是在日本的戰時經濟幾乎 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人類的戰爭發展史上,從早年與民用技術的共生共長到與之分道揚鑣的獨自演變,軍事技術 經歷了冷兵器、熱兵器、機械化兵器時代,邁入了信息化時代。 [8]也就是說,軍事技術的發展,經 歷了從金屬兵器到火器技術、機械化作戰平台、導彈核武器,最後到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歷程。 每次軍事技術轉型,它都是軍事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 其標誌就是軍事技術系統由一個穩態結構向另一個穩態結構的過渡。也就是打破舊的穩態結構 , 建立新的穩態結構。而打破其穩態結構 , 最 終就是要改變武器裝備系統的內容 , 即改變武器裝備系統的內容 , 即改變打擊力、防護力、機動力和信息力等諸要素 , 即增加新 的武器裝備。這就是說 , 軍事技術轉型是以新武器裝備的發明為基礎 , 而這一新式武器又能引起整個 武器裝備系統的變革。那麼,判斷一場新的軍事技術轉型是否到來 , 要看一種全新的武器裝備是否 成了軍隊中占統治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作戰工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國軍工製造有多牛?一條黨衛軍的皮帶就能讓人看傻!
二戰德國竟想靠這種武器翻盤!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