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昆文祛痰治雜病經驗

王昆文祛痰治雜病經驗

對於「痰生百病」一說,筆者驗之臨床,深表贊同。因此,我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均著重應用祛痰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誠如關幼波醫師所云:「見痰休治痰,治病求根源。」故治痰法在臨床上又多與其它治法綜合應用,而非單純的祛痰。

病案:

一、脘痞腹脹 胡XX,女,五十餘歲。初診:脘痞,腹脹,納少。兼有腰痛,頭暈,陣發性心難,喉間有痰,時咯不爽,面目浮腫,不渴,溺黃,脈沉濡。辯證:脾胃氣虛,痰濕阻遏,不能升清降濁。擬方用燥濕化痰和胃法:法夏20克、 雲苓15克 、遠志8克 、桔梗15克、白前15克、 厚朴20克 、杏仁12克 、防風15克 、 瓜蔞仁20克(炒)、連翹15克、 絲瓜絡一節。複診:據訴服本方一劑後,大便中瀉下涎液甚多,腹脹消減,胃痞已除,飯量增加。囑再服原方一劑。

按:《王孟英醫案·痰證門》中有:「胸痞」一例,亦見「多痰」,其病機即是「清陽之氣不司旋運」。

二、右側偏頭痛 詹XX,男,五十餘歲。初診:右側偏頭痛,呈陣發性較劇,兼有木脹感覺,舌苔黃膩。辯證:少陽邪熱夾風濕之痰上擾。擬方:膽草20克、柴胡10克、 前胡20克、法夏15克、僵蠶15克 、杏仁12克、 瓜殼25克 、枯芩15克 、炒梔15克 、枳實12克 、赤芍20克 、薄荷12克、 蘆根30克。複診:前方服完一劑,無大轉變,故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強活血祛風葯,擬方:僵蠶15克 、 赤芍20克 、 地龍20克 、 法夏30克 、赭石30克 、菊花20克、 川芎8克 、丹參20克 、 柴胡10克 、枯芩20克 、炒梔15克、 膽草15克 、全蟲5克 。三診:偏頭痛減輕,尚感覺略頭昏,大便略下墜,且咳嗽,音不暢,苔黃膩,溺黃。此濕濁痰熱未凈,繼投清化:僵蠶15克 、法夏20克、 杏仁12克 、桔梗15克 、枯芩15克 、菖蒲8克、 前胡15克、 柴胡12克 、連翹15克 、枳殼15克 、麻黃6克 、百部50克、 全蟲5克、 絲瓜絡30克。服後,頭痛即痊癒。

按:「陳修園《時方妙用·頭痛》提出對偏頭痛的治療亦主張用二陳湯加減。

三、皮膚瘙癢 劉XX,女,年約七旬。初診:全身皮膚瘙癢甚劇,發紅包成片,以上半身為甚,雙手脈滑數有力,舌苔白涎膩,不渴,大便約兩三天一解,小便覺熱。辯證:風痰熱毒之邪蘊結於肌膚,有外達之勢。擬方:用清熱解毒豁痰祛風法,生地30克、 赤芍30克、 丹皮20克 、川貝10克、 瓜蔞仁30克(炒)、 枳實12克、 僵蠶15克、 大力20克、 黃連10克、 荊芥15克(炒)、 蛇舌草30克、 銀花30克、 連翹15克、 全蟲5克、 絲瓜絡30克、 鮮銀花藤60克 。複診:紅包已漸消退,瘙癢大減輕,可安睡,但脈象仍滑數略弦,舌苔尚膩;囑再服原方一劑,膚癢得止。

按:此病雖為皮膚瘙癢,似與痰無關,但其脈滑而苔膩,故我在清血熱解毒方中加用了瓜蔞、枳實,川貝、僵蠶等祛痰之葯。且枳實「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神農本草經》上早有明訓。王孟英在治一婦女「娩後痙厥,巔頂時疼」一案中說:「為其痰處絡中,是以不吐,……豈可以不見痰面遂雲無痰乎?」

四、咳嗽胸痛 黃XX,男 ,三十歲。初診:十餘日來乾咳不止,咳時牽引右側胸脅一處痛,已注射慶大、魚腥草等針葯不效。兼有食納減少,舌苔灰白略膩,左關尺脈細滑略弦。辯證:痰濕阻絡,肺氣失宣,機竅不利。治法宜活血祛痰通絡,方擬:桔梗12克 、枳殼12克 、瓜殼20克、 鬱金15克、 赤芍20克 、柴胡10克 、川貝10克 、炒梔15克、 膽星15克、 枯芩12克、 乳香15克、 沒藥15克、 絲瓜絡30克 。複診:服此一劑後,右胸痛減輕一半,左手脈仍略滑,但已不兼細弦,舌邊已轉紅,或時仍乾咳。照前轉方二劑,服後痊癒。

按:此病雖胸痛而兼乾咳,但其脈舌仍反映出有痰濕,故我用《溫病條辯》上的三香湯宣肺利竅,並加活血化痰葯治之,竟能中鵠 。

五、乳房結核 彭XX,男 ,二十餘歲。初診:右足脛骨中段骨折已五個月,骨痂生長慢且較少,目前仍未取下石膏夾板。且左側乳房之乳頭皮下有結核如核桃大,壓痛,又平日咯痰多,痰色略黑,舌苔白膩略黃,脈滑偏數。辯證:外傷後氣鬱血瘀,痰阻於絡,肝失疏泄。擬方:當歸15克、 淮牛膝20克、 生地20克 、丹皮15克 、法夏30克 、地龍20克、 川貝15克 、瓜蔞20克、 竹茹15克 、獨活15克、 柴胡12克 、苡仁20克 、絲瓜絡30克、 桑枝二尺。複診:上方服完二劑,左乳結核縮小,苔薄不膩,舌質紅。原方去法夏、獨活、苡仁,加膽星10克 、牡蠣30克、 淮山15克。再服此兩劑後,左乳結核已消。

按:乳房屬胃,乳頭屬肝。此證結核正在左側乳頭之下,且又發生在骨折久不愈之時,其有肝鬱顯然,故疏肝解郁,祛痰通絡,原屬正治之法。

六、腰痛 別XX,男,五十餘歲,搬運裝卸工。初診:腰骶痛半月余,不能勞動,已針灸治療十餘次,並服虎骨酒,未愈。兼有:時咯涎痰,大便帶黑色,舌正常。姑先擬一活血祛痰通絡方:當歸、丹參、生地 、淮膝、丹皮、法夏、瓜蔞仁(炒),連翹、地龍、炒梔、獨活、防風、細辛、絲瓜絡。兩劑。複診:腰骶痛已愈大半,精神轉佳,且咳痰較多,鼻干,有清涕,牙齦略痛,苔白略涎,右脈略滑。此乃內竅得通,痰濕之邪外達。故仍步原法再進,以清滌余邪:法夏20克、 瓜蔞仁30克(炒)、白前15克、 當歸15克、 丹皮15克、 生地30克、 淮牛膝20克、 連翹15克、 枳殼12克、 黃連10克、 蘆根30克 、細辛10克 、絲瓜絡30克 服後,腰痛得愈。

按:王孟英曾治一人「右腰痛脹欲搥,脈滑痰多」,亦用通絡祛痰葯送控涎丹,「服後,果下膠痰,三進而病若失」。筆者在臨床上遇腰痛而又兼有脈滑,咯吐痰涎癥狀者多例,皆用活血祛痰為主治之而愈。此類患者常見於搞體力勞動的中年男子,而非一定為年老體弱者,其腰痛的程度亦往往較嚴重,甚至俯仰不利,或需扶杖而行。論其治法,宜活血祛痰通絡,而其中祛痰一法尤必不可少。

七、疝氣腹痛 賴XX,男,六十餘歲。初診:疝氣偏墜,牽連小腹痛,腰脹,或咳,口乾,脈滑略弦數。辯證:寒濕痰濁之邪下陷肝經,且略有化熱之勢。擬方:黃芪、陳皮、小茴、橘核、貝母、牡蠣、昆布、法夏、杏仁、知母、白芍、黃柏。服此方兩劑後,痛即愈。

按:前賢有雲,七疝總屬厥陰肝經,多偏於寒濕所致。但亦有兼夾痰濁者,本例用化痰葯即占處方之半。鄒潤安《本經疏證》云:「疝瘕者,涎唾自心胸阻任脈之行也。」《神農本草》亦言貝母主邪氣疝瘕,

總之,以上諸病,雖未必盡委之於痰,然而其致病因素中確實都包含著此一重要因素。故其治療我多採用綜合性的復方,而祛痰一法實為其中不可少缺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科普 的精彩文章:

張仲景用藥之巧妙

TAG:杏林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