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代繪畫大家·石濤

中國歷代繪畫大家·石濤

石濤,中國清代著名畫家。作為明代皇室後裔,亡國後他削髮為僧並自稱「苦瓜和尚」。石濤既是一位繪畫理論的探索者,同時也是繪畫藝術的踐行者。今晚21:30,東方衛視中心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品畫》邀請到了著名學者邵琦,與我們一起分享石濤的繪畫藝術。

邵琦(左)、張穎(右)

石濤,中國清代畫家。本姓朱,明宗皇室後裔。年幼時國破家亡,3歲時削髮為僧,後自稱苦瓜和尚,與弘仁、髡殘、朱耷並稱為「清初四僧」。

苦瓜和尚的繪畫天賦

清 石濤 《山水花卉圖冊》(局部)

石濤的很多名號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苦瓜和尚」,邵琦認為這個名號有兩層含義:一是石濤覺得自己的身世就像苦瓜一樣苦;二是苦瓜是青皮紅瓤,即雖然表面已是新朝代,但內心認為自己還是舊朝人。在中國的古詩文中,苦瓜代表著勵志,也許石濤想用這個名字感慨自己的身世。

清 石濤 《山水花卉圖冊》(局部)

順治14年(1657年),16歲的石濤已在繪畫藝術方面顯露出天賦。他研習傳統技法,早期受董其昌的影響,注重筆墨「士氣」。《山水花卉冊》就是目前所能見到石濤署年款最早的作品之一,此畫作筆簡墨淡,多以白描方式出現。

石濤 《五百羅漢圖 》保利拍品

邵琦介紹,早期的石濤雖然學習山水花鳥,但最突出的還是他所畫的人物。尤其在他出家以後畫的羅漢,描繪出了一個非常高古的人物形象。石濤能把佛教中對羅漢所記載的形象與世俗人對羅漢的領會非常好地糅合在一起,從而畫出一種古雅的氣息。

愛黃山、畫黃山

石濤一生雲遊四方,曾居安徽敬亭山十年,與梅清、漸江合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他不受古法束縛,將傳統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在山水畫史上獨闢蹊徑。邵琦介紹,石濤在「黃山派」里屬於中堅力量,他非常喜歡用中國畫來表現黃山的秀美。

故宮博物院藏石濤《黃山圖冊》

石濤的山水成就得益於寫生,強調 「師法自然」、「搜盡奇峰打草稿」。他潛心體味黃山真景,把繪畫創作稱為「借筆墨以寫天地」,畫風新穎奇異、生意盎然。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稱其為「一反陳腔濫調的山水畫程式……活潑潑的山、水、樹、屋就近在眼前。」

石濤《黃山圖卷》1699年 紙本設色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品味人生成就藝術高峰

隨著繪畫藝術漸臻成熟,1680年石濤移居南京,後又前往揚州。其藝術創作亦迎來新的高峰,形成了恣肆洒脫的繪畫風格;筆法流暢凝重、鬆柔秀拙,尤其擅長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

萬點惡墨圖

邵琦認為,石濤不同於八大山人,相比於僧人的身份,他更是一個有為青年。到了江南以後,石濤結交了很多江南的名流。在這段時間中他的許多作品,例如《山水清音》等都能體現出他的率性、隨意以及躍動。

清 石濤 《山水清音圖》上海博物館藏

身居兩城之際,石濤曾兩度受康熙召見,自稱「臣僧」並主動進京報效朝廷,與輔國將軍博爾都等達官顯貴結為摯友。雖然仕途未能得志,石濤在廣泛的交友活動中,不斷向同時代的畫家學習,兼收並蓄;其繪畫風格從恣意激烈逐漸轉向厚重沉穩,創作出不少氣勢恢弘、深厚嚴謹的精心之作。

石濤、王原祁 《蘭竹圖軸》台北故宮藏

石濤一生以詩畫立身,黯然離京後他買舟南下,晚年定居揚州,藝術創作也進入最純熟、最旺盛的時期。同時他總結整理了多年來繪畫實踐的經驗與理論,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等,提出「一畫說」,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在中國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藝術人文頻道 每晚九點半《今晚》

愛奇藝《今晚》

節目直播可登陸看看新聞網/看電視/藝術人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代繪畫大家·八大山人
顧愷之《洛神賦圖》

TAG: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