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列席中國兩會,華裔新生代關注點與父輩大不同

列席中國兩會,華裔新生代關注點與父輩大不同

來源:法國《歐洲時報》

撰稿:周睿璇

列席今年中國兩會的海外僑胞多為當地僑界的老僑領,也有少數充滿想法與活力、勇於嘗試的華裔新生代。倫敦華埠商會會長林奕權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今年來自英國的唯一列席代表。

強大的中國讓海外華人更受尊重

林奕權在中國香港出生,十歲時去倫敦生活。儘管身在海外,但他對中國的變化有著直觀的感受。

「以前我們在英國開餐館,老外看我們是中國人就經常鬧事,和店員打架。那時我們的店員都要學點功夫,晚上也不敢開到很晚。」林奕權說。但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持續提升,海外對中國的了解也不斷深入,「現在很少會遇到這種情況。」

以前海外華人也經常被當成是日本或韓國人,「但現在國外更了解中國,中國人也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這種現象也不太常見。」林奕權說。

在林奕權看來,中國的發展與其制度優勢分不開。他和其他很多華二代一樣,最初也更了解西方民主制度,「但後來對中國的制度有了更多的認識,才意識到中國的經濟體系更加完善,經濟發展也相對穩定,政府的政策上具有持續性,而在海外一些國家不同政黨互相推卸責任,這一屆政府往往推翻上一屆的很多政策。」林奕權說。

受邀列席中國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林奕權非常興奮。「以前很少有機會這麼深入了解國情,而今年的兩會是十九大後第一次,我要盡量學習。」他認為,邀請海外僑胞列席全國政協會議體現了國家對海外僑胞的開放態度,「海外僑胞可以根據自己在海外的經歷,提出建議。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會認真考慮我們的提案,提煉出對中國經濟社會有利的東西。」

同時,這也是來自不同國家和僑社的僑領建立聯繫的機會。「這次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我們都是海外僑胞,但聯繫卻很少。現在國家把我們聚在一起,每個小『僑』連起來就成了大『橋』。」林奕權說。

3月5日,英國倫敦華埠商會會長林奕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互動交流平台,世界各地的僑領應該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把每一個小「僑」相連,變為一座大「橋」。(圖片來自法國《歐洲時報》 李雪峰攝)

海外僑胞做中華文化的使者

很多華一代海外列席代表關注經濟議題,但華二代在關注點上有所不同。讓林奕權很感興趣的議題就集中在「海外僑胞如何傳播中華文化」上。

這和他本人的經歷有關。20世紀70年代,林奕權的父親——只有20歲的林道明離開香港新界到歐洲闖天下,1990年創立了以餐飲業為主營的皇朝集團。現在皇朝集團已躋身世界餐飲品牌尖端。2004年起林奕權開始逐步接管家族企業,和老一代不同,林奕權在思路上也有了不少變化,「在國外做中餐也是在推廣中華文化。」

「來中餐館,外國人可以了解中國的室內裝修風格、吃飯方式、口味等方方面面,同時也會從中國店員身上看到中國人是否像過去很多影視作品塑造的那樣沒禮貌,從而得到對中國最初的直觀印象。很多外國人沒有來過中國,但都嘗過中餐。」林奕權說。因此,皇朝集團旗下的餐廳也堅持做傳統粵菜,室內風格很中國化,店員也身著中式服裝。

同時,他也注意到,在海外粵菜很流行,「很多外國人覺得粵菜就是中餐,但我們中餐其實很豐富。儘管隨著現在越來越多中國人和中企走出去,更多的中餐菜系也開始走向國外,但還是很難推廣。」林奕權說。他也希望國家以後支持更多的菜系走出去,以此為載體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受職業影響,林奕權此次作為海外列席代表,也將以飲食文化在海外推廣中華文化為重點,他希望中國能充分支持更多的中國本土品牌進駐包括機場和火車站在內的交通樞紐。據他觀察,中國的很多機場和火車站有不少外國餐飲品牌,但香港、台灣和很多國外機場卻有很多本地品牌。「外國人來中國在走之前可能希望在最後一站品嘗到當地的特色食物,並買到具有當地獨有的商品帶回去,就像我每次離開香港前,都在機場吃完一碗雲吞面。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特色食品和工藝品都很多,但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交通樞紐是海外遊客第一站也是最後一站,我們要利用好這個平台。」林奕權說。

3月5日,英國倫敦華埠商會會長林奕權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地文化多種多樣,自己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圖片來自法國《歐洲時報》 李雪峰攝)

深化華裔新生代與中國的聯繫

作為華二代,林奕權積極領導僑社,並始終保持與祖籍國的密切聯繫。「我在香港讀到小學五年級去英國,又在中餐廳長大,很喜歡也比較了解中華文化。而且身在國外很難接觸到,就更希望去學習。我也很喜歡回來,到處走走。」林奕權說。

但這樣的例子在華二代中不太常見。和華一代不同,華二代多從事律師、醫生、會計師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也往往更能融入主流社會。「這確實提升了華人在當地的影響力,但華二、三代和僑社以及中國的聯繫也更少,很多人都不懂中文,因為不了解也很少回國。」林奕權說。

學習時尚品牌管理專業出身的林奕權當時接受家族企業並且在僑社裡承擔責任也不是出於主動選擇,「這些工作都很累,但我爸爸和僑社的老前輩年紀都大了,也沒有其他年輕人去幫他們,我不去,怎麼辦?」就這樣他硬著頭皮挑起大梁,但因為本身對中國有感情,他也不排斥,「雖然剛開始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幾年以後,工作逐漸上手,林奕權也越來越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就這樣做了十幾年,「現在對這些工作充滿著熱情。」林奕權說。

領導倫敦華埠商會以來,他也盡己所能建立華裔新生代和僑社以及祖籍國的聯繫。「辦活動時我經常拉我的那些華二代朋友出來,也讓他們帶自己的孩子參加活動,這樣慢慢地培養他們對僑社和中華文化的興趣與聯繫。」目前商會活動很多,也和中國僑務部門合作舉辦活動,「文化中國·四海同春」就由商會承辦,並且吸引了很多華裔新生代的關注,「很多華二、三代還是覺得中國功夫、舞獅、變臉很酷,這種表演可能會成為他們接觸中華文化的第一步,然後也許可以慢慢深入,對中文的興趣也會更大。」

同時,林奕權也認為中國也可以更多地創新形式和平台來建立與年輕一代華人的聯繫,「可以多出口影視作品、音樂和其他藝術作品,像『四海同春』這樣的演出也可以多請年輕的表演者,他們更受華裔新生代的歡迎,也有利於向外國人展示一個在發展的中國。」

而華裔新生代多為高端人才,」中國也可以更多地吸引他們回國工作,為他們在國內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要知道培養出一個專業人才的成本是很高的。」林奕權說。(原標題:列席中國兩會 華裔新生代關注點與父輩大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億萬富豪黃向墨挑戰澳兩大政黨:「如果覺得我的捐款有問題,請退還給我」
老外最常說「中國詞」出爐,這個詞排名竟超「熊貓」!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