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彭浦新村的前世今生

上海彭浦新村的前世今生

初建於1958年的上海彭浦新村,今年已滿一個甲子。

原屬寶山、後隸閘北、兩年前又融入新靜安的彭浦新村,60年來從偏僻鄉村到中心城區的大型住宅區,歷經滄桑巨變,濃縮了時代變遷。作為老閘北的筆者,花了些功夫,「扒一扒」彭浦新村前世今生的那些往事。

宋元年間有河海口

說起「彭浦」地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宋元年間。

一個「浦」字,說明這裡原來是有河口或入海口的。這就是「彭越浦河」。這條南起吳淞江(今蘇州河)、北至走馬塘,全長7.4公里的河流,是當地的主幹河流,朝潮夕汛衣食萬家。傳說宋元間,作為吳淞江支流的彭越浦,當時江潮洶湧,民間稱其「霸王潮」,常對周邊地區造成危害。元大德三年(1299年),為避水患,當地鄉紳立漢功臣彭越為神,於彭越浦東岸潮神殿後建起了彭王廟。廟建成後,各類攤販商賈酒肆依廟聚市,外鄉人也陸續來此謀生居住,年久逐成小鎮,曰「彭浦鎮」,這就是「彭浦」地名的由來。

據說彭浦作為行政區域建置,可追溯至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當時朝廷在此設「彭浦廠」,向災民賑災施粥,災後,廠也隨之撤消。上海開埠後,租界向北拓展,彭浦地處南北交通之隘,市面日益興盛。宣統三年(1910年),彭浦由廠改鄉,正式建置由此開始。

曾經,彭浦新村隨處可見這種叫人視覺雜亂的舊房子  吳磊攝

1928年,彭浦鄉由寶山縣劃入上海特別市,改設彭浦區,成為與原閘北一樣,同屬中國首批區級行政機構。以後,隨著時代變遷,彭浦建制幾多變化,先後設置有鄉、公社、鎮等行政機構;地域範圍也幾經調整,最大時鄉土面積有32平方公里,是現在彭浦鎮面積7.7平方公里的四倍多;隸屬關係也幾易其變,先後隸屬上海特別市、滬北區、寶山縣、北郊區、閘北區和現在的靜安區。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的彭浦新村,雖然以「彭浦」命名,卻不在彭浦鎮的區域範圍內,新村內的兩個街道作為一級行政機關,是與彭浦鎮平級的縣處級行政機構。不同的是,彭浦鎮是一級人民政府,兩個街道辦事處,則是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曾是北郊一片田

彭浦新村作為地域概念,位於新靜安區的最北端。廣義上的彭浦新村,東起江楊南路,西至少年村路,南沿走馬塘,北至北長浜,面積5.1平方公里。設有彭浦新村街道和臨汾路街道兩個辦事處,有53個居委會,戶籍人口18萬,常駐人口超過23萬,是全市最大的居民住宅區之一。

彭浦新村的土地早先是上海北郊的一片田野。這裡河流縱橫,東西走向的有走馬塘(原名乾溪)、北長浜,南北走向的有東高涇、俞涇浦;又復田宅交錯,清朝中葉後相繼形成顏家宅、楊家宅、塔水橋、翔前宅和香花橋等18個自然村落。

彭一新村,這裡一層24戶   吳磊攝

民國13年(1924年)後,在今平順路以東,建起了一座廣肇山莊,成為祖籍廣州、肇慶人士身後的安息之地。民國25年(1936年),這裡新築了場中路,成為連貫大場至江灣的交通要道。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時,這裡屬於寶山縣大場區第二保、第十六保和江灣區第九保、第十六保的部分區域。民國38年(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這裡則已經有32個自然村莊,近萬人口生活居住在這片土地上。

上世紀5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到來,一批機電工業大廠落戶在走馬塘以南的原彭浦鄉地區,並在此建起了彭浦工業區。1958年,彭浦工業區在場中路以北、共和新路以東、平順路以西、聞喜路兩側建起了56幢職工宿舍,建築面積達16.9萬平方米,遷入1200多戶職工家庭,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也就是說,現在的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個住宅小區,按照東南西北分成了四個塊,門牌號是以彭浦新村某某號來命名,而不是現在以某路某弄某號命名的。其他後造的小區,雖然也叫彭浦新村,但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彭浦新村了,只能說是屬於彭浦新村這個地區的了。

創下許多「第一」的超大規模居民區

作為上海第一批工人新村 ,「四個街坊、三條路、兩個紅綠燈、一條公交線」,曾是彭浦新村的最早寫照。

當年的彭浦工業區,曾造出中國第一台大型天線座、第一台推土機、第一台氣動電控冷軋機、第一台水管式工業鍋爐等,與之相對應的彭浦新村,便是創造這些「第一」的工人們的集中居住地。建造於上世紀50年代的工人新村有著明顯的田園都市特徵:一排排住宅整齊地排列在廣闊的田野上,新村的中央大道聞喜路上是窗明几淨的飲食店、糧油店、食品店等各類商店和新華書店、文化館(電影院)等文化設施,新村內,小菜場、幼兒園、中小學、醫院、郵電所、銀行和公園等一應俱全。以後,一些大廠又在周邊建造工房,新村範圍逐漸擴大,到1978年,居民住宅發展到397幢,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入住居民6000多戶,人口增加到23000多人。

新村裡一樓的居民在自家門口用泡沫箱子種了一片蔬菜  吳磊攝

1980年,市政府在「六五」 計劃中,將彭浦新村列為全市重點建設的十二個居民居住區之一,新村擴容加速。四年間,拆遷了12個自然村。1984年,原屬寶山縣的江揚村、勝利村劃歸彭浦新村街道。到1985年,市機電一局在嶺南路臨汾路一帶建造住宅90多幢,分配給2300多戶職工7000多人居住,解決了部分職工的居住困難。1985年起,原閘北區住宅辦在汾西路、陽曲路、保德路一帶又建造起120多幢住宅,安置鐵路新客站、蘇家巷、公興路17弄、怡興里等地的動遷居民4500多戶13000多人。1988年起,虹口區住宅辦在汾西路、陽泉路、保德路一帶建造住宅130多幢,安置虹口唐山裡、香煙橋、四平路等地的動遷居民4700多戶14000多人。至1993年底,彭浦新村已建成居民住宅250萬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生活設施較為完善齊全,商業網點相對集中,教育、衛生、文化和交通設施較為齊全的上海大型居民居住區。

1993年以後,伴隨著上海城市面貌「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巨變,彭浦新村繼續向東、西兩側和北面擴展,承擔了安置上海中心城區動遷居民的重任。原閘北的不夜城、成都路高架(現在的南北高架路)、輕軌明珠線(現在的軌交3號線)等重點工程建設動遷的居民,連同市、區大量舊區改造地塊的動遷居民,紛紛入住彭浦新村,形成了如今上海超大規模居民區的現狀。

鄉習未改的老彭浦人

如果說,老閘北在上海人的印象里是「下只角」的話,彭浦就是「鄉下頭」了。彭浦新村雖然從1958年就開始規劃建造成為上海首批工人新村,但是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有不少鄉間小路,乃至於出了居民小區,便會看到一小塊一小塊的自留地,再一轉身,又會看見一間間豬圈雞棚,白天可以聽到雞叫蟬鳴,晚上還能聽到犬吠蛙聲。城鄉混雜、廠田交錯,也是彭浦新村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風景。

小孩在小區的一堆沙堆上玩耍,在彭浦新村,白天是老人和小孩的世界  吳磊攝

1978年,彭浦新村正式劃入原閘北區,居民的戶口才從城鎮戶口變為城市戶口。別小瞧這一字之差,在計劃經濟年代,居民享受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僅拿計劃供應的食油來說,城市戶口居民每人每月可以有半斤(250克),城鎮戶口居民每人每月只有四兩(200克)。難怪老一輩的彭浦新村居民也一直自認為這裡是「鄉下頭」。加上多年的拆村建房,當地大批原住民「農轉非」後,由農民變成了市民,雖然從農家簡屋搬進了新村公房,但鄉音未改、習慣依舊,房間里藏著鋤頭鐵牠,廚房內擺著柴爿竹扁,說這裡是「鄉下頭」也不是全錯。

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這裡交通不太方便。連接彭浦新村與市區的道路只有一條不寬的共和新路,公共交通也只有一條95路,是從當時的秣陵路上海東站(現在的鐵路上海站)開往上鋼一廠的。其他路過的公交線路,都是開往郊區的長途公交班車。就是到上世紀90年代,老一輩的彭浦新村居民稱到市區走親訪友或購物逛街為「到上海去」。

彭浦新村作為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其在規划上,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直按照工人新村和動遷房的理念和標準,按部就班地建設著,因此,住宅標準相對較低。直到進入新世紀,在洶湧而來的商品房建設高潮中,才稍有改變,但受限於土地資源枯竭,僅在三泉路、江楊南路有少量商品住宅。時至如今,60年過去了,彭浦新村的住宅,相當一部分已經陳舊老化,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建造的住宅,有些煤衛合用,有的一個樓面只有一個廁所。很多老的小區,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外來流動人口,生活困難的群眾佔有相當比例,這可能也是彭浦新村老是被人稱為「鄉下頭」的原因之一吧。

「彭浦夜市」,喧囂中走向「終點」

說到彭浦新村,不得不提一下彭浦新村臨汾路上曾經的「夜市」和聞喜路上曾經的「夜排檔」。

夜市小吃一條街的聞喜路,傍晚就有零零星星的攤位擺出來  吳磊攝

臨汾路,相當於彭浦新村的「南京路」。原本這裡就是商業街,大小商店一家連著一家,而所謂「夜市」,就是設在這些商店門前的地攤。相當長一段時間,一到榜晚,小商販們便陸陸續續開始擺攤,到了晚上八九點鐘以後,已是商販雲集,滿街的小商品可以說是應有盡有,逛街的入群更是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而聞喜路,一度堪稱彭浦新村的「美食中心」。這裡最早有一家國營的「紅花村飯店」,以後,各類小飯店小餐廳逐漸雲集,小吃攤點也見縫插針,形成了小販吆喝、食客雲集、人群熙攘、頗有市井煙火氣的美食夜市。這裡號稱各種口味的小吃都有,價格也很平民化,一時名聲大震,高峰時人聲鼎沸、場面壯觀,成為「吃貨」們的天堂。這裡的招牌美食曾有:彭浦第一粥庄、彭浦第一炸、巧玲雞腿、買賣提紅玫瑰燒烤、紅辣椒拉麵、耳光奶茶等等,成為彭浦新村一道頗有爭議的風景線。

彭浦「夜市」,出身『草根「,自發形成,雖然受到一部分人的歡迎,也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但因其雜亂的攤位和擁擠的人流,干擾了正規商店的營業,影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甚至一度逼停了沿途的8條公交線路,成為上海灘上一大熱點新聞。最終,有關部門痛下決心,採取強制措施,取締了這個名噪一時的非法市場。

一甲子後,彭浦新村還在變新變美

算起來,彭浦新村已經有60年歷史了。這麼多年來,彭浦新村同中國各地的城區發展一樣,「攤大餅」式向周邊擴展,如今已達區域極限。現在的彭浦新村,儘管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在彭浦新村人的心中,這裡已經是居住習慣了的地方:習慣了街坊鄰里的噓寒問暖,習慣了公園廣場的清晨鍛煉,習慣了超市商街的應有盡有,習慣了自娛自樂的棋牌歌舞。也許,之於整個大上海,彭浦新村算不上是最海派最美好的住地,但它卻是彭浦新村人安居樂業的地方。尤其是近幾年來,在實施「美麗家園」的建設中,新村裡的違章建築基本拆除,居民小區的整修全面推進,一個河道整潔,馬路乾淨,購物方便,交通便捷的居民住宅區已經形成。而那些1958年最早建造的煤衛合用的老公房,也正在分批實施推倒重建,第一期三幢高層已經在共和新路聞喜路口高高聳立,走過一甲子的彭浦新村,正在不斷蛻變中換髮新的生機。

老街坊們遇到,就站在小區道路上閑聊一會兒  吳磊攝

「彭浦新村是我成長和生活的所在,承載著我所有美好的記憶和情懷。和生活在這裡的所有人一樣,我堅信彭浦新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的。」一位彭浦新村老居民這樣表達,相信這也是眾多彭浦人的肺腑之言。

題圖照片來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文中照片均來自新聞晨報,吳磊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 的精彩文章:

陸家嘴股份與巴黎老佛爺簽訂正式協議,聯營方式打造L+Mall,助力「上海購物」
那些和壓歲錢有關的事

TAG:上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