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速成的情深意長,不想「七年之癢」,看過來
去年的某一天,三歲多的兒子因為不能立馬滿足他的需求,對著我們大喊大叫,情緒失控,和平日的乖巧判若兩人。
事後,我教育他,跟他說溝通規則。老公插了一句,「他發脾氣時跟你一模一樣呀。」我當然不承認,我有那麼無理取鬧么!
春節回老家待了一周。常年在外的我也只有這段時間能和父母朝夕相處。當然,又目睹了他們「久違」的爭吵。是的,自記事起,父母就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爭吵,很少心平氣和地商量事情。
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老公是對的。我在小家庭里也不由自主地沿襲了父母的爭吵模式,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導致他常常說我的外表欺騙了他,看起來天然無公害,但發起火來像變了一個人。而兒子似乎也受到了我的影響。
我已經意識到這是個嚴重的問題。
恰好最近在看《高難度對話:如何與挑剔的人愉快相處》,裡面有一句話:「無論父母怎麼教育我們,我們還是會通過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來學習與人交流技巧。」
我突然豁然開朗,繼續追根溯源。
《高難度對話:如何與挑剔的人愉快相處》的作者是邁克?貝克特爾(Mike Bechtle),他是金牌培訓師、暢銷書作家。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有多年大學及政府部門的從業經驗,現任富蘭克林科威公司(Franklin Covey,由《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Stephen R. Covey博士創建)高級培訓顧問,先後為世界500強企業進行過2500多場研討會形式的講座。
《高難度對話》是邁克繼《跟任何人都聊得來》之後推出的又一暢銷力作。《跟任何人都聊得來》讓內向人士與陌生人也有話說,《高難度對話》則更近一步,旨在幫助我們在重要的人際關係中建立一套有效的溝通策略。
邁克指出,人際關係難題的根源在於,人的基本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在安全、冒險、成長、接納、關聯、價值六項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條件下,升級自己的「溝通交流工具箱」,增加六大溝通技能,當我們掌握了合適的工具和技能,哪怕是面對艱難的對話,我們也可以遠離內心的恐懼與挫敗。
不可否認,大部分人似乎容易掉入一個認知漩渦:好人常有,好相處的人不常有。比如極端的上司,挑剔的鄰居, 虛偽的同事,叛逆的小孩。他們好像都存在問題。
但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就像本來以為自己在精神病院,周圍有一群精神病人,在他們身邊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現自己才是那個神經病!瞧!多可怕。
人生中成長的大部分時刻,都發生在離開舒適區的時候。也許是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太久,如果覺得哪兒不對勁,確實該反思一下自己的人際關係了!
很簡單,三點就夠:認識自己、做好自己、改變自己。
如何認識自己呢?
邁克說,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他的基本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這就為健康人際關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在他看來的六大基本需求:安全與保障、冒險、成長、接納、關聯、價值感是人格獨立的保障。不能獨立的人不能自己承擔負責,總是指望別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人際關係中的彆扭和不愉快,大多由此而產生。
你有安全感嗎?不斷在成長嗎?容易被接納嗎?有存在感嗎?
認識自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們可以通過與父母的相處模式,與子女的溝通方式,或者一些心理學專欄,從中發現自己成長中的缺陷。在此強烈推薦張德芬和武志紅的書籍,對認知自我幫助很大。
我們總要尋找問題的源頭。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看到有些人,跟誰也相處不好,其實真相很驚人:身體長大了,心智只是個孩子。這就不難理解網上經常被噴的一些「巨嬰」,「媽寶男女」了。
孩子氣有時候很可愛,但是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要遵守成人的規則。
如何做好自己?查漏補缺。
年少時,我們從家人那裡承繼了一些固有的溝通交流工具,就像我,老是將吵鬧、發脾氣作為溝通的「默認設置」,因為,我從小是看著這個場景長大的!
同時,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並沒有更新升級自己的工具箱,堅持「默認設置」,結果可想而知。所以,是時候升級你的工具箱啦!
《高難度對話》里,邁克給出了六大溝通工具,很實用易操作,我們可以:缺什麼,補什麼。
視角——學會正面對話和換位思考,盡量面對面溝通,不要試圖改變他人。
信任——相信自己,相信別人。
本分——做好自己,影響他人。
情緒——與情緒和諧共處,並能從中抽離。
時間——時間在哪裡,關係就在哪裡。要做好親疏有別。
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我老家有個鄰居姐姐,是被抱養的。雖說養父母的為人還不錯,但根深蒂固的觀念也讓她吃盡了苦頭。當年她還不到20歲時,養父母就自主給她張羅婚事。她拒絕,逃到省會,一度斷絕關係,後來養父母又收養了個兒子。
十年過後,她在省會通過打拚事業有成,也找到志同道合丈夫,有了孩子後與養父母的關係開始緩和。也許是因為彌補年少時的愧疚,她大把大把給他們花錢,帶他們旅遊,給他們提供更優質的生活。養父母也逢人便誇閨女,確實給他們長臉。
然而,她養父母呢?他們全盤接受她的付出,卻不曾給她一點點暖。前幾年,她生意上急需一筆錢,她養父母原本就是做小買賣的,肯定也拿得出。但他們愣是沒幫她。後來不得以,她通過高利貸救急。他們攢錢給兒子,對於她,永遠是哭窮,永遠只有求助。
鄰居姐姐曾傷心地說:如果真是把我當閨女了,會在我困難的時候一點也不幫嗎,會讓我好事無份、壞事全占嗎?我的錢也是一分一分辛苦賺的。當然,我不會像他們對我那樣,我只做我應該做的,其他的不管了。
頓時,覺得她活的真通透。她已經完全擯棄了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影響,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不要為別人的選擇而讓自己受到傷害,我們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他人負責。假如我們把快樂和自我價值寄托在他人身上,讓他人的一舉一動影響我們的幸福感與自我認同,就是把自我控制權交給了別人。
在人際交往中,做好自己,難能可貴!
那麼如何改變自己呢?
《高難度對話》里提到了六個技能:營造安全感;消除畏懼;踐行傾聽;坦誠反饋;從善意出發;明確自己的目標。
再好的工具也得匹配好的技能。讓我們欣慰的是,這些技能就跟開車一樣,剛開始可能會比較生疏難以掌握,等到熟練以後再也不用老看腳下,全身緊繃,完全可以自如地行駛在任何地方。
這些技能對於我們在社會上生存了幾十年的人來說,或許有些小兒科。但大道至簡,那些看起來越簡單的東西,琢磨起來越能引發我們的思考。
比方說從善意出發。我們要為人向善。善良,我們都知道,但好多人做著做著就變成老好人了。
老好人對自己的價值沒有認同感,他們需要別人的認可和喜歡。老好人不會幫助別人變得更好,因為他們關注的是別人如何看待他們自己。
一個老好人的下場是很慘的,作為朋友,不分好賴地善,沒有底限,不會有真正的朋友。作為員工,低聲下氣地善,會失去本有的機會,而且永遠不會被關注;作為老闆,不分主次地善,最終會讓公司遭殃,員工無長進。
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哪哪都好,但往往沒朋友。
我們行善舉,是因為性格驅使,並不是某種利益驅使,也不是要改變他人。就像曾經的一句流行語:「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家庭關係是人際關係的重點,我相信,在外面再八面玲瓏的人如果處理不好家庭關係,人生也是失敗的。
也許你會認為,我們是夫妻是親人,不需要那些所謂的技巧。但,看看那些「七年之癢」的人,看看那些與父母或者兄弟反目的人。當我們在意這份關係,在意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去學習一些讓我們變得更好的技能。
當我們從試圖改變他人的轉向改變自己的時候,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只有減少對他人的期待,最大限度地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發生驚人的改變。
《高難度對話》看似是人際交往的技巧,實則是在人際交往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攻略。以前總覺得畢業就不用學習了,離職就不用工作了,後來才發現,畢業是成長的起點,離職是下一份工作的起點,在有限的生命中,認識自己、不斷學習是永遠沒有終點的。只要用心,你永遠都能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
自己不斷成長,你會發現你周圍的關係也在不斷成長,而你的人生會變得越來越好。
END
GIF
成長就是一步步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人總要成長
TAG:成長煉丹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