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計劃
最新
03-12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計劃
2009年3月7日
2009年3月7日,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首台用於觀測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飛行器。原計劃在3~5年的時間內,它要對銀河系內特別是天鵝座和天琴座中大約10萬個恆星系統展開觀測,以尋找類地行星和地外文明的跡象。
由於目標深遠,開普勒的任務非常繁重。它要通過光譜測定的數據,分析恆星的光譜類型,恆星的質量、周期、年齡特徵,恆星周圍行星的數量、大小及分布以及這些行星與恆星的距離,再根據開普勒定律,從上述數據計算出行星的運行周期及長短半軸等。這些龐大的數據與繁雜的計算,對確定行星是否處於適於居住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開普勒升空後不久就獲得多個重要的發現:如發現了首顆系外行星,首顆直徑最小、質量也最小的系外行星,首個6行星的類太陽系系統,首個環繞兩個「太陽」運行的行星,更重要的是發現了位於適宜居住帶內的首顆行星等。
然而開普勒的不少成果是「帶病」獲得的。2012年,它的支座上的1個反應輪出現故障,在剩下的3個反應輪的維持下,它繼續數據的採集。
2013年5月,開普勒又有1個反應輪損壞,數據採集工作停止,反應輪已經無法修復。美國宇航局提出,開普勒可以藉助太陽光粒子的壓力,補償失去的反應輪,保持觀測方向的穩定,但每年任務期只有75天左右。按照這個新計劃,藉助太陽光的光壓,開普勒重獲新生,除了搜尋系外行星,它還執行新的觀測任務,如觀測星團、超新星、活躍星系及各類恆星等。
2018.3.7.星期三 戊戌年正月二十
TAG:科學派 |